養殖羅非魚水質管理技術

在養殖中,水源是最基本又是最重要的方面,它決定著水質條件和養殖成敗。 在養殖時,也可以通過適度培肥,使浮游生物處於良好的生長狀態,增加水體中的溶解氧和營養物質,保持良好的水質,輔助魚類生長。 網箱養殖時,可以通過藥物掛袋或投餵藥餌的辦法,進行定期消毒防病,改善水質條件。

羅非魚具有食性廣、耐低氧、生長快、發病少、繁殖能力強等優點,而且易飼養,市場好,目前在我國養殖比較廣泛,是許多地方漁農及養殖單位增收的主要養殖品種,尤其是羅非魚在目前國際市場上比較活躍,因此集約化養殖方興未艾。但是集約化養殖也逐漸帶來一些問題,不少養殖戶因片面追求產量,不斷向養殖水體投放過多的飼料及肥料等,使水質不斷惡化,魚類生存環境每況逾下,時常發生大量死魚以及因衛生問題遭遇市場壁壘等現象,給養殖經營者帶來很大的損失。同時,羅非魚屬於熱帶魚類,對養殖環境及飼養管理要求比較特殊,對水質要求相對較高,所以在養殖中水質管理成為羅非魚養殖成敗的關鍵。

一、慎重選擇水源

羅非魚屬熱帶廣鹽性魚類,水溫在18℃~38℃能生長,最適生長的水溫是28℃~32℃,能耐低氧,在溶氧低於0.7毫克/升的水體中仍能攝食,水中溶氧在1.6毫克/升時能生長繁殖。可在淡海水中生長、發育和繁殖,能在pH值4.5~10的水體中生長。在養殖中,水源是最基本又是最重要的方面,它決定著水質條件和養殖成敗。一般水源條件要求水源穩定、充足、清潔、衛生,水溫適宜,水質良好,無任何污染,符合國家漁業水質標準,同時要求注、排水方便,且單注單排。在注、排水口處要建好攔魚網具,既避免敵害生物及野雜魚入池,又可防止逃魚。水源進入養殖池前要在蓄水池中過濾和消毒,以殺滅水源中的病原體和敵害生物,一般可用25克/立方米~30克/立方米生石灰或1克/立方米漂白粉(含有效氯25%以上)全池潑撒,需殺滅蟲害時,還可用0.5克/立方米敵百蟲藥液(90%的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網箱養殖時,必須水溫常年在18℃~38℃之間,水質符合漁業用水標準,水源穩定且無污染源,冬季不封冰,水面開闊,避風向陽,光照充足,環境安靜,水源地不可有工業或農業污染水流入。

二、嚴格清塘消毒

清塘消毒可殺滅水體致病因子,使良好的水質條件得到保證。在投放苗種前,新舊池塘都必須清整消毒。老池塘應清除過多淤泥,只保留底泥10厘米即可。放養魚種前10天~15天用藥物進行清塘消毒,以殺滅養殖水體中的病原體和敵害生物。一般可採用乾法清塘或帶水清塘兩種方法,乾法清塘時,可按每畝使用生石灰75千克左右或漂白粉4千克~5千克;帶水清塘時每畝可用生石灰150千克左右全池潑撒,儘量使池底泥土與生石灰拌勻,以徹底殺滅寄生蟲、病原體及野雜魚等。網箱養殖時可使用藥物掛袋的辦法進行消毒,新網箱下水前要充分浸泡、消毒。

三、科學施肥投餌

肥料、餌料等養殖投入品的多寡既影響著羅非魚的生長,又影響著水質的變化。羅非魚對水質肥瘦要求不很嚴格,在天然水域中,主要攝食對象是底棲生物、水生昆蟲、浮遊動物、輪蟲、有機碎屑及大型藻類等,它可以吸收水中浮游生物作為食物,對人工飼料更是喜愛有加。在養殖時,也可以通過適度培肥,使浮游生物處於良好的生長狀態,增加水體中的溶解氧和營養物質,保持良好的水質,輔助魚類生長。一般在魚种放養前,可施足基肥,改良水體中底泥的營養狀況,增加池塘營養物質,利於天然餌料的生長。具體方法是按每畝施用經過腐熟的雞糞250千克~300千克。在養殖中期,還可以根據水體中水質情況等施用追肥,一般每15天~20天施1次為好,每次每畝可施氮肥2千克~3千克和磷肥1千克,池中還可放入少量的綠萍或紅萍,也可根據水溫、水質情況施用有機肥或生物肥料。羅非魚是目前流水高密度養殖或“工廠化”養殖的主要對象之一,集約化養殖需要投餵營養全面的配合飼料,但在投餵中如不把握科學方法,不但會浪費飼料,而且還會敗壞水質,誘發各種病害,所以餌料投餵要科學。羅非魚的食性很廣,在人工飼養的條件下,可以投餵各種飼料,如小麥、玉米、餅粕等均是它的優質飼料。初期飼料中蛋白質含量應為32%~35%,每天投飼量為魚體總重量的3%~5%。當個體規格長至200克左右,投飼量可調至魚體總重的2%,並保證飼料中蛋白質含量在27%~29%。當其個體達到300克左右時,羅非魚進入生長最快的時期,日投飼量保持在魚體重的1%~2%,飼料中蛋白質含量在35%以上。飼料可自配混合料,但最好加工成顆粒投餵。在投餵方法上要講求“四定”原則。每天投餵2次,時間分別在上午8時~9時和下午3時~4時。每畝池塘尚需搭2個~3個餌料台,以便定點投餵

四、定期調節水質

水質調節是培養良好水質條件的根本途徑。池塘養殖時,要經常更換池水,保持清新的水質,嚴防浮頭和泛池,溶氧應經常保持在3毫克/升以上。一般每15天左右加換新水一次,每次換水10厘米~20厘米,使池塘水位保持在1.5米左右,高溫季節時可適當增加換水次數。在養殖期間,還要視天氣、水溫及魚類攝食情況,適當開增氧機增氧,在天氣變化,氣壓低,水中溶氧低於3毫克/升魚類浮頭時,要加大開機頻率和開機時間。水庫網箱養殖時,要經常刷箱,洗掉網箱污物及附著藻類,使水體充分交換,還要定期查箱,發現破損及時修補,以免跑魚或兇猛魚類入箱。必要時還要不斷調整網箱,隨著水庫水位漲落,把網箱調節到水深適宜的位置。

五、注意合理放養

合理的放養密度,可以保持良好的水質;適宜的搭配品種,可間接調節水質,互利共生,達到水體中的和諧。要使羅非魚養殖成活率提高,必須控制好放養密度和配養魚類。目前的養殖方式主要是池塘養殖和網箱養殖,適宜於與羅非魚混養的魚類,主要有鰱魚、鱅魚、草魚、鯿魚和淡水白鯧等。每年春季當水溫回升穩定在15℃以上時便開始放養冬苗,池塘主養一般每畝放養羅非魚種1500尾~3000尾,同時混養鰱鱅魚種各40尾~70尾,以控制水質;與其它魚混養時可畝放200尾~500尾。羅非魚在網箱中可以單養、主養或搭配養殖。魚種應以大規格為好,進箱規格一般為尾重10克~50克,平均以30克為好。放養量應根據水質條件確定,溶氧量在3毫克/升以上時,放養密度每立方米水體放養3千克~20千克,魚种放養前要進行藥浴消毒處理。另外,隨著魚體不斷長大,為調節好養殖密度,提高效益,可分批起捕上市及輪捕輪放,以調節水體中的載魚量,保持良好的水質條件。

六、嚴防各種病害

在羅非魚的養殖中,定期防病是培養良好水質條件的保證。一般使用生石灰防病較合適,因為它可以調節水體的pH值,殺滅水體中的有害病菌,並可使底泥釋放出無機鹽,增加水體的肥度。首先要定期消毒,池塘養殖時每10天~15天施生石灰按每畝15千克~20千克化水全池潑灑,每月1次~2次調節池水pH值至微鹼性,用生物製劑改善池塘微生物結構,改良水質;同時要適時開機增氧,使池水中pH值保持在7.0~8.0之間,透明度在25厘米~30厘米之間。網箱養殖時,可以通過藥物掛袋或投餵藥餌的辦法,進行定期消毒防病,改善水質條件。其次要加強日常管理。堅持日夜巡塘,每天堅持測量水溫、氣溫3次,每周測一次pH值,測2次透明度。清晨、夜晚各巡塘一次並做好養殖日記;定期調節水質,魚種下塘後,要保持池水呈茶褐色,透明度為25厘米~30厘米。在高溫季節,一般每周換水1次~2次,每次換去池水的20%~30%。另外要創造良好的養殖環境,禁止一切有害生物進入水體。 (本文已被瀏覽 1707 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