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毛菊盤霜霉

風毛菊盤霜霉

本品為菊科植物長毛風毛菊 Saussurea hieracioides Hook.f.美麗風毛菊S.superbaAnthony的乾燥地上部分,秋季採收,除去根和雜質,切段,揉搓出香氣,陰乾。本品灰綠色、棕紅色至深棕色,有眾多具淡褐色冠毛的瘦果和少數脫落的苞片。根莖極短,殘葉柄鞘狀,棕色或棕褐色,葉綠色,皺縮,橢圓形或披針形,葉緣疏生刺狀小齒和睫毛,先端急尖或葉兩面疏被白色長柔毛。頭狀花序長矩圓形,總苞鐘形,總苞片4裂或多裂,紫褐色或黑褐色,先端漸尖;筒狀花長1.7~2.7cm,紫色或黃棕色。瘦果矩圓形,長約3mm,有棱。氣特異,味微苦。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風毛菊盤霜霉風毛菊盤霜霉
病斑生葉上,為葉脈所限,多角形,初淡綠色,後期黃褐色,直徑3-10μm。霉層葉背生,白色,較厚密。孢囊梗常1-2枝從氣孔出,高315-700(平均649)μm,主軸長235-565(平均487)μm,占全長的(3/5-)3/4-4/5,粗6.6-13.3(平均9.3)μm,基部稍膨大,上部雙叉狀銳角分枝3-6次,末枝頂端膨大成盤狀,邊緣生小梗,小梗直,長5-9μm。孢子囊廣橢圓形至長卵圓形,頂部略扁平,有乳突,基部有短柄,無色,長21.6-36.5(平均26.5)μm,寬16.6-26.6(平均20.5)μm,長:寬=1.2-1.5,平均1.29。卵孢子未見。

中國分布:

泥湖菜HemisteptalyrataBunge:河南許昌(MLSAU426);四川新都(MLSAU423);貴州羅甸(MLSAU2466)。
據戴芳瀾(1979)記載還分布在浙江省。Sawada(1914)及Ito&Tokunaga(1935)分別報告我國台灣省有該菌分布。

世界分布:

中國、日本。

本種特點

風毛菊盤霜霉BremiasaussureaeSawada是1914年Sawada根據中國台灣省及日本的菌而命名的,他當時的依據是該菌分枝較剛直,孢子囊體積較大。凌立和戴銘傑(Ling&Tai,1945)在成都對菊科植物上Bremia的研究,以泥糊菜上的菌孢子囊體積大,容易與其他一些種類相區別,加之,它的寄主植物屬於菜薊族,因此他們贊同Sawada的命名。在我們研究的標本中,該菌孢子囊的體積比Sawada報告的要小一些(Sawada:24-57μm×18-28μm)。但孢子囊的其它特徵如:廣橢圓形至長橢圓形,頂部扁平,基部具短柄等特點,在我們研究的標本中仍是非常明顯的。

盤點霜霉目的真菌(三)

霜霉目是真菌門、鞭毛菌亞門、卵菌綱、的1目。霜霉目是卵菌綱中最大、發展階段最高的1目。霜霉目下分腐霉科、霜疫霉科霜霉科和白銹科4科,約20屬320種。本期為第三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