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疫霉

豇豆疫霉

豇豆疫霉 ,菌類。在CMA培養莖上菌絲體生長茂密;菌絲無隔透明,粗 4-7μm;菌絲膨大體不規則結節狀。在皮氏液中形成大量孢子囊,孢囊梗不分枝,與菌絲無明顯區別。分布:中國、以色列、澳大利亞。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豇豆疫霉豇豆疫霉

在CMA培養莖上菌絲體生長茂密;菌絲無隔透明,粗4-7μm;菌絲膨大體不規則結節狀。在皮氏液中形成大量孢子囊,孢囊梗不分枝,與菌絲無明顯區別。孢子囊多為卵形,橢圓形或倒梨形,形狀和大小變化較大,在PDA上為21-42μm×10-19μm,平均28.1μm×16.3μm,在豇豆病莢上為35-57μm×25-38μm,平均53.0μm×33.8μm,長寬比值為1.4-2.2,平均1.65;絕大多數無乳突或無明顯乳突,平均高0.57μm;成熟後不脫落,具內層出現象。未見厚垣孢子。在OMA上形成大量有性器官,藏卵器近球形,無色,直徑24-38(平均28.4)μm。雄器近球形,圍生。卵孢子近球形,淡黃色,平滑,18-25μm×14-24μm,平均23.0μm×20.8μm。[根據黃健坤、戚佩坤(1984)的描述]  

中國分布:

長豇豆Vignasesquipedalis(L.)Fruw.:廣東廣州(黃健坤、戚佩坤,1984)。
吳玲忠(1989)報導,PhytophthoravignaePruss在上海也生於長豇豆上;高清文、呂理(Kao&Leu,1977)和何漢興(Ho,1990)報導在中國台灣寄生於豇豆Vignasinen-sis(L.)Endl.上。  

世界分布:

中國、以色列、澳大利亞。

本種特點

豇豆屬Vignasp.上的疫霉已記載的主要有引起莖腐的PhytophthoravignaePruss,此菌於1952年在澳大利亞昆士蘭的豇豆Vignasinensis(L.)Endl.上發現,1957年Pruss將其命名為P.vignae。此外,有引起紅色莖潰瘍的P.cactorum(Lebert&Cohn)Schroter。P.vignae孢子囊絕大多數沒有乳突,極少數乳突很不明顯,與P.cacto-rum乳突明顯不同。本菌與P.drechsleriTucker的主要區別在於後者寄主範圍較廣,在自然界可侵害茄科的馬鈴薯、番茄、葫蘆科的黃瓜、西瓜、藜科的甜菜等,而不侵害豇豆。P.vignae的寄主範圍很窄,在自然界只侵害豇豆屬Vigna;人工接種可侵染巢菜、茄果、蘋果和馬鈴薯塊莖;不能侵染大豆、綠豆、赤豆、豌豆、蠶豆、黃瓜、辣椒。

盤點霜霉目的真菌(三)

霜霉目是真菌門、鞭毛菌亞門、卵菌綱、的1目。霜霉目是卵菌綱中最大、發展階段最高的1目。霜霉目下分腐霉科、霜疫霉科霜霉科和白銹科4科,約20屬320種。本期為第三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