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生盤霜霉

禾生盤霜霉

禾生盤霜霉,霜霉目腐霉科菌類。病斑生葉片或葉鞘上,初為淡綠色,點線狀,後期黃褐色,斑片狀,邊緣不明顯。菌叢葉背或有時葉面生,白色或污白色,較厚密,常擴及全葉。分布在中國、日本、印度、俄羅斯、奧地利。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禾生盤霜霉禾生盤霜霉
病斑生葉片或葉鞘上,初為淡綠色,點線狀,後期黃褐色,斑片狀,邊緣不明顯。菌叢葉背或有時葉面生,白色或污白色,較厚密,常擴及全葉。孢囊梗1-4枝從氣孔出,無色,高420-1000(平均720)μm,主軸長145-620(平均405)μm,占全長的(1/3-)1/2-3/5(-3/4),粗6.6-11.6(平均8.5)μm,有時基部膨大,上部叉狀分枝5-7次,分枝常略呈弧形彎曲,末枝長3.5-7.0(平均4.7)μm,頂端擴大成盤狀或半圓形球狀,邊緣環生3-6個小梗,小梗長4-10μm。孢子囊近球形或卵圓形,有淺乳突,無色,長10.0-16.6(平均12.8)μm,寬8.3-15(平均11.6)μm,長:寬=1.1。卵孢子未見。

中國分布:

藎草Arthraxonhispidus(Thunb.)Makino:廣西百色(MLSAU403);四川雅安(MLSAU405),青川(MLSAU410),寶興(MLSAU2245),蒲江(MLSAU2414),灌縣(MLSAU2492);貴州貴陽(MLSAU407);雲南昆明(MLSAU401),石林(MLSAU402),文山(MLSAU404);寧夏寧縣(MLSAU409)。
據戴芳瀾(1979)及李玉等(1988)報告,還分布於河北、遼寧、吉林。伊藤(Ito,1936)亦曾報告分布於我國東北地區。據李有志(1987),在陝西武功和周至也採到此菌。

世界分布:

中國、日本、印度、俄羅斯、奧地利。

本種特點

這個種是1913年Naumov根據奧地利和俄國禾本科植物ArthraxonciliarisBeauv.上的菌命名的。1914年三宅(Miyake)報告此菌在我國東北分布,三浦(Miura,1930)也在我國“東北”地區及日本報導了此菌。1948年Patel在印度的小葉藎草A.lanci-foliusHoch上發現了Bremia,經他比較研究後認為,印度的菌與B.graminicolaNaumov的原報導,在孢子囊的形態方面有一些差別,Patel所研究的菌孢子囊較長,為卵形,因此他將印度的菌報導為禾生盤霜霉印度變種B.graminicolaNaumovvar.indicaPatel。我們在中國採到的菌,與1913年模式種的報告,在形態上基本接近,寄主也完全一致。

盤點霜霉目的真菌(三)

霜霉目是真菌門、鞭毛菌亞門、卵菌綱、的1目。霜霉目是卵菌綱中最大、發展階段最高的1目。霜霉目下分腐霉科、霜疫霉科霜霉科和白銹科4科,約20屬320種。本期為第三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