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
主要由於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致使頸椎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出現一系列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徵。表現為頸椎間盤退變本身及其繼發性的一系列病理改變,如椎節失穩、鬆動;髓核突出或脫出;骨刺形成;韌帶肥厚和繼發的椎管狹窄等,刺激或壓迫了鄰近的神經根、脊髓、椎動脈及頸部交感神經等組織,並引起各種各樣症狀和體徵的綜合徵。頸椎痛痛的症狀基本和頸型頸椎病相似。主要表現為局部疼痛,頸部不適感及活動受限等。常訴說不知把頭部放在什麼位置為好,症狀常於晨起,勞累、姿勢不正及寒冷刺激後突然加劇。早期可有頭頸、肩背部疼痛,有時疼痛劇烈,不敢觸碰頸部,觸壓則痛,有的病人頭頸部不敢轉動或歪向一例,轉動時往往和軀幹一同轉動。頸項部肌肉可有痙攣,有明顯的壓痛。急性期過後常常感到頸肩部和上背部酸痛。病人常自訴頸部易於疲勞。不能持久看書、看電視等;有時可感頭痛,後枕部疼痛,或晨起後“脖子發緊”、“發僵”,活動不靈或活動時頸部出現響聲,少數病人可出現短暫的反射性上肢和手部疼痛、脹麻。
病因
頸椎疼痛的原因很多,因此各種脖子痛的原理也各不一樣,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原因:1、頸椎病:
由於長時間低頭伏案工作、使用電腦、高枕睡眠、開車時間過長等等使頸椎發生退行性變,當頸椎退變到一定程度後就會造成頸椎骨質增生,以及頸椎間盤突出。骨質增生和椎間盤突出壓迫到頸部神經、肌肉、韌帶等就會產生脖子痛。
2、頸部肌肉勞損:
頸部肌肉勞損也叫頸肌纖維肌炎,是由於頸部反覆的急慢性損傷軟組織,出現頸部肌肉創傷性無菌炎症及疼痛,刺激肌肉產生持久的收縮狀態,出現肌緊張,肌肉長期痙攣造成局部軟組織血管痙攣,肌肉和筋膜供血不足,營養障礙,組織無菌性炎症加重,如此形成惡性循環,使疼痛更加劇。
3、頸部外傷:
頸椎外傷的原因很多,如車禍、跌倒、撞擊等等,損傷到頸部肌肉、骨骼等而出現脖子痛。
4、落枕:
這是頸椎小關節錯位所致,當扭傷頸部、或者睡覺姿勢不正確、或者突然受到風寒濕邪等入侵頸部,致使頸椎關節出現錯位而引起脖子痛。這種疼痛多為突然發作,脖子轉動即疼痛加重。
檢查
一般情況檢查
1.壓痛點椎旁或棘突壓痛,壓痛位置一般與受累節段相一致。
2.頸椎活動範圍即進行前屈、後伸、側屈及旋轉活動的檢查。神經根型頸椎病者頸部活動受限比較明顯,而椎動脈型頸椎病者在某一方向活動時可出現眩暈。
3.椎間孔擠壓試驗:讓患者頭向患側傾斜,檢查者左手掌平放於患者頭頂部,右手握掌輕叩擊左手臂背側,如出現根性痛或麻木則為陽性。在神經根症狀較重者則雙手輕壓頭部即可出現疼痛、麻木表現或加劇。
4.椎間孔分離試驗:對疑有根性症狀者,患者坐位,雙手托住頭部並向上牽引,如出現上肢疼痛麻木減輕者則為陽性。
5.神經根牽拉試驗.又稱臂叢牽拉試驗,患者坐位,頭轉向健側,檢查者一手抵住耳後部,一手握住手腕向相反方向牽拉,如出現肢體麻木或放射痛即為陽性
6.霍夫曼民征檢查右手輕托患者之前臂,一手中食指夾住其中指,用拇指叩擊中指指甲部,若出現陽性即四指屈曲反射,則說明預部脊髓、神經損傷。
7.旋頸試驗又稱椎動脈扭曲試驗:病人坐位,做主動旋轉頸部活動,反覆幾次。若出現嘔吐或突然跌倒,即為試驗陽性,提示為椎動脈型頸椎病。
8.感覺障礙檢查對頸椎病人做皮膚感覺檢查有助於了解病變的程度。不同部位出現的感覺障礙可確定病變頸椎的節段;疼痛一般在早期出現,出現麻木時已進入中期,感覺完全消失已處在病變的後期。
9.肌力的檢查頸椎病損傷神經根或脊髓者,肌力均下降,若失去神經支配則肌力可為零。根據各肌肉支配的神經不同可判斷神經損傷的部位及節段。
特殊情況檢查
頸椎病的診斷主要依靠臨床表現及影象檢查,但在條件許可時,借用一些輔助方法,可對確定病變的性質、部位及鑑別診斷有一定幫助,如奎根氏試驗、脊髓造影、椎動脈造影、選擇性脊髓動脈造影、頸椎靜脈造影等。
奎根氏試驗即通過腰4~5穿刺達椎管內珠網膜下腔而測定腦脊液的壓力來斷定有無梗阻。也可以從腦脊液生化檢查中根據其蛋白量的升高來推斷其梗阻程度,了解脊髓受壓情況,從而有助於頸椎病的診斷和鑑別診斷。
脊髓造影,是向椎管內注入碘製劑或空氣來進行脊髓造影。它有助於對椎管及椎管內各種疾患的診斷和鑑別診斷,如脊髓本身疾病、腫瘤、頸椎病所致的脊髓受壓及椎管測量等;還可以明確脊髓受壓部位與範圍。但由於椎管穿刺本身可引起一系列副作用,使用造影劑可出現各種反應,具有一定危險性,臨床要從嚴掌握。
椎動脈造影是通過椎動脈、鎖骨下動脈,進行穿刺造影,或者切開肱動脈或股動脈進行插管造影。主要用於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和鑑別診斷。同時也是減壓術前的常規檢查,可確定施術部位及範圍。
類型
根據受損組織和結構的不同,頸椎痛分為如下五類。如果兩種以上類型同時存在,稱為“混合型”
一、頸肌型
病變:頸肩肌群軟組織損傷、氣血郁滯;
高發年齡段:30-40歲
主要症狀:頸部強直、疼痛,或有整個肩背疼痛發僵;點頭、仰頭及轉頭活動受限;也可出現頭暈的症狀。
二、神經根型
病變:椎間孔變窄致頸脊神經受壓、多見於4-7頸椎;
高發年齡段:30-50歲
主要症狀:早期症狀為頸痛和頸部發僵;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此疼痛和麻木沿著受壓神經根的走向和支配區放射,有時症狀的出現與緩解和患者頸部的位置和姿勢有明顯關係;患側上肢感覺沉重、握力減退,有時出現持物墜落。
三、椎動脈型
病變:由於骨刺、血管變異或病變導致供血不足;
高發年齡段:30-40歲
主要症狀:發作性眩暈,復視伴有眼震。有時伴隨噁心、嘔吐、耳鳴或聽力下降。這些症狀與頸部位置改變有關;下肢突然無力猝倒,但是意識清醒,多在頭頸處於某一位置時發生;偶有肢體麻木、感覺異常。
四、交感神經型
病變:各種頸部病變激惹了神經根、關節囊或項韌帶上的交感神經末梢;
高發年齡段:30-45歲
主要症狀:頭暈、頭痛、睡眠差、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易集中;.眼脹、視物不清;耳鳴、耳堵、聽力下降;鼻塞、“過敏性鼻炎”,咽部異物感、口乾、聲帶疲勞等;噁心甚至嘔吐、腹脹、腹瀉、消化不良、噯氣等;心悸、胸悶、心率變化、心律失常、血壓變化等;面部或某一肢體多汗、無汗、畏寒或發熱。
五、脊髓型
病變:頸部病變導致脊髓受壓、炎症、水腫等;
高發年齡段:40-60歲
主要症狀:下肢麻木、沉重,行走困難,雙腳有踩棉感;上肢麻木、疼痛,雙手無力、不靈活,寫字、系扣、持筷等精細動作難以完成,持物易落;軀幹部出現感覺異常,患者常感覺在胸部、腹部、或雙下肢有如皮帶樣的捆綁感。
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
西藥在本病的治療中可起到輔助的對症治療作用,可選擇套用止痛劑、鎮靜劑、維生素(如B1、B12),醫院用藥可選用:血管擴張劑及中草藥等,對症狀的緩解有一定的效果。中藥對本病的治療可起到對因治療作用。但要注意口服中藥的副作用,口服中藥對肝、腎、胃腸損傷極大,
按摩治療
①將左手或右手中、食、無名指併攏,在頸部疼痛處尋找壓痛點(多在胸鎖乳突肌、斜方肌等處),由輕到重按揉5分鐘左右。可左右手交替進行。②用小魚際由肩頸部從上到下,從下到上輕快迅速擊打兩分鐘左右。
③用拇指和食指拿捏左右風池穴、肩井穴1-2分鐘。
④以拇指或食指點按落枕穴(手背第2、3掌骨間,指掌關節後5分處),待有酸張感覺時再持續2-3分鐘。
⑤最後進行頭頸部前屈、後仰、左右側偏及旋轉等活動,此動作應緩慢進行,切不可用力過猛。
飲食治療
由於頸椎痛是頸椎椎體增生、骨質退化疏鬆等引起的,所以頸椎病患者應以富含鈣、蛋白質、維生素B族、維生素C和維生素E的飲食為主。其中鈣是骨的主要成分,以牛奶、魚、豬尾骨、黃豆、黑豆等含量為多。蛋白質也是形成韌帶、骨骼、肌肉所不可缺少的營養素。維生素B、E則可緩解疼痛。解除疲勞。另外,如頸椎病屬濕熱阻滯經絡者,應多吃些葛根、苦瓜、絲瓜等清熱解肌通絡的果菜;如屬寒濕阻滯經絡者,應多吃些狗肉、羊肉等溫經散寒之食物;如屬血虛氣滯者,應多進食公雞、鯉魚、黑豆等食物。
牽引治療
“牽引”在過去是治療頸椎痛的首選方法之一,但近年來發現,許多頸椎病患者在使用“牽引”之後,特別是那種長時間使用“牽引”的患者,頸椎病不但沒有減輕,反而加重。
使用“牽引”的預期作用主要是:1.增加椎間隙。2.放鬆頸後部肌肉。3.松解神經根壓迫。但實際的臨床運用發現這些作用並不明顯。
緩解頸椎疼痛
頸部放鬆:兩足分開同肩寬站立,一手叉腰,頭稍後仰使頸部肌肉放鬆,另一手四指放在頸部,從下向上再從上向下按摩肌肉。兩手交替,反覆10次。
頸部繞環:姿勢同上。首先低頭,頭部從左向右緩緩旋轉2周,然後再從右向左旋轉2周。重複5—10次。注意:抬頭時吸氣,低頭時呼氣。
調整呼吸:兩足分開同肩寬站立,兩手叉腰,眼睛平視,頸肩部肌肉放鬆,自然呼吸,逐漸深長,堅持2—3分鐘。
前屈後仰:姿勢同上。首先呼氣時頭部緩緩下垂,下頜儘量接觸胸部;再吸氣時,頭部緩緩抬起;然後呼氣時,頭部緩緩後仰,眼睛看後上方;最後吸氣時頭部還原至正常位,平視前方。重複5—10次。
左右移動:姿勢同前。首先呼氣時頭部慢慢地向左轉動,眼視左後方;然後吸氣時,頭部還原至正常位;再呼氣時頭部緩慢地向右轉動,眼視右後方;最後吸氣時頭部還原至正常位。重複5—10次。
左右側屈:姿勢同前。首先呼氣時頭部緩緩向左側屈,左耳觸左肩;然後吸氣時頭部還原至正常位;再呼氣時頭部緩緩向右側屈,右耳觸右肩;最後吸氣時頭部還原至正常位。重複5—10次。
側後上轉:姿勢同上。首先呼氣時頭部緩緩向左後上方轉動,眼視左後上方;然後吸氣時,頭部還原至正常位;再呼氣時頭部緩緩向右後上方轉動,眼看右後上方;最後吸氣時頭部還原至正常位。重複5—10次。
拔伸牽引:兩足分開同肩寬站立,兩手交叉放在頭後。首先頭後仰,兩手用力向上牽引,然後緩慢還原。反覆練習5分鐘。
抗阻抬低頭:立正站立。首先雙手交叉放於前額部,低頭時交叉的雙手給頭一定抵抗;然後頭部放正,雙手交叉放在頭後部,當頭後仰時給一定的阻力,最後還原。重複8,--12次。
抗阻轉頭:姿勢同前。首先保持身體直立,左手托住左下頜給頭一定抵抗,儘量在無痛或微痛下向左轉頭;然後頭部放正,再按相反方向使頭轉向右側後還原。重複8—12次。
抗阻側頭:雙足分開同肩寬站立,雙臂自然放在體側。首先保持身體直立,左手托住左面部給頭一定抵抗,頭部儘量在無痛或微痛下偏向左側;然後頭部放正,再按相反動作使頭偏向右側後還原。重複8—12次。
注意事項
1、睡覺時不可俯著睡,枕頭不可以過高,過硬或過平。
2、避免和減少急性損傷,如避免抬重物,不要緊急剎車等。
3、防風寒,潮濕,避免午夜,凌晨洗澡或受風寒吹襲,風寒使局部血管收縮,血流降低,有礙組織的代謝和廢物清除,潮濕阻礙皮膚蒸發。
4、積極治療局部感染和其他疾病。
5、改正不良姿勢,減少勞損,每低頭或仰頭1—2小時,需要做頸部活動,以減輕肌肉緊張度。預防頸椎病的發生,最重要的是,要改善坐姿,埋頭苦幹時,也可間斷地做肩頸部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