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情況
頭排鎮位於金秀瑤族自治縣縣城西北部,鎮駐地與縣城金秀鎮公路距離56公里。其境東接三角鄉,西連鹿寨縣四排鄉,南鄰桐木鎮,北面與三江鄉接壤。頭排鎮地理位置獨特,處於桂林、柳州、來賓三市交界處。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東與桂林市荔浦縣接壤,西與柳州市鹿寨縣相鄰,國道323線與省道307線成“T”字形交貫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商賈雲集。頭排鎮是金秀縣工業園區,工業發展前景廣闊,鎮內主要礦產資源有銅礦和重晶石礦,有以糖廠、紅磚廠、炮竹廠、木材加工廠、汽車修理廠、銅礦選礦廠、炮竹廠等為主的168家鄉鎮企業,產品暢銷區內外。全鎮轄4個村民委和1個社區(居委會),總面積109.79平方公里,耕地2.30萬畝,森林面積3.98萬畝,總人口2.07萬人。鎮內有眾多商業、服務行業,飲食業聞名遐邇。小城鎮建設享有較高名氣,目前已成為自治縣的商業小區,外地商旅雲集,百貨匯通,是一個重要的工商農副土特產品的集散地。鎮內交通、通訊、水電、廣播電視、文化娛樂等設施均已跨入現代化行列。鎮內有賓館、飯店、旅社等百餘家,OK廳、網咖、娛樂室數十家。
2008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為13690萬元,財政收入48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85元。
區劃人口
全鎮現轄頭排社區、4個村委會(二排、頭排、同扶、夏塘),41個自然屯,居住著壯、漢、瑤、苗、仫佬、侗、回、毛南、彝族等9個民族。1988年有人口17672人,其中壯族12958人,占73.3%;2000年統計人口數為18518人;2003年末總人口21051人,其中壯族占83%,漢族占14%,瑤族占3%。
建制沿革
清末年間,修仁縣區劃從一排至十排的地盤順序排列,取名頭排;1951年前是修仁縣的一個鄉,1951年撤修仁縣並荔浦縣成立頭排區,1956年劃入鹿寨縣管轄,1958年改為頭排人民公社,1962年改稱頭排區,1966年復名頭排人民公社,1983年又改稱頭排區,1984年劃入金秀瑤族自治縣管轄,1987年6月改稱為頭排鄉,同年底鎮轄頭排、二排、夏塘、同扶4個村公所,42個村民委員會。1995年4月由鄉改為建制鎮。
對外交通
頭排交通方便,四通八達,國道323線與省道307線成“T”字形公路交叉穿鏡而過。鎮汽車站每日發班60輛、過路車106輛,平時每日流客量200—300人,旺季每日流客量900~1100人。
基礎設施
全鎮通訊發達,村村通程控電話,移動、聯通網路覆蓋全境,城鎮已開通小靈通。鎮內有眾多商業、服務行業,建有賓館、飯店、旅社等百餘家,OK廳、網咖、娛樂室數十家,是一個集商貿、旅遊、娛樂為一體的有名的鄉鎮。鎮圩設有占地面積4500平方米的新西街農貿市場和16800平方米的新農貿市場各一個,飯店、快餐店、賓館旅社等有20餘家。
水利建設
二排河流經鎮內,建有二排河灌溉工程,乾渠長27公里,可灌溉水田1.05萬畝,另有翁背水庫,可灌溉水田1500畝。2010年頭排鎮尋寨渠道投入使用,改善了全鎮1300多畝農田灌溉問題,該水渠在金秀瑤族自治縣頭排鎮夏塘村的那馬水庫上游,總長度為1400米、工程總投資21.6萬元。
自然地理
全鎮北部屬低山區,其餘為平原和丘陵,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月王嶺在鄉駐地北部5公里處,主峰海拔948米,為境內最高峰,歷為軍事要地;境內土壤多為沙質土。
全鎮1月平均氣溫8.8℃,7月均沮24℃,年降雨量1583毫米,無霜期330天。
文教衛生
全鎮投資100萬元建成了“頭排鎮科技文化中心”,組建了一批業餘文藝隊,文化娛樂和體育活動豐富多彩。
鎮內教育投入逐年增加,辦學條件不斷改善。設有中學1所,教職工92人,學生878人;完全國小4所,教學點3個,教職工135人,學生1359人。
鎮內有一所一級乙等醫院,投資30多萬元建成了一座醫療綜合樓,配齊先進醫療設備,全鎮醫療保健水平上了新的台階。
農業經濟
頭排鎮的農業以水稻種植為主,是金秀縣重要產糧基地之一。全鎮農業以三華 李、大瑤山香芋、西瓜等形成了一村一品。
2003年全鎮總面積106.9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533公頃,森林面積2653公頃。農業以雙季水稻為主,年產稻穀8353噸。農副產品主要有柑橙、李子、西瓜、甘蔗、馬蹄、桃子、蔬菜、藥材等。全鎮農業總產值達到513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25元。
1987年底全鎮總面積109.79平方公里,耕地1461.4公頃(21921畝),其中水田17570畝、旱地4351畝;有林地2340公頃(3.51萬畝)其中用材林2.51萬畝,經濟林9720畝,另有宜林地3613.3公頃(5.42萬畝);水田以種植雙季水稻為主,早地主要生產甘蔗、水果,豆類、麻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