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
是指以皮損硬堅,結節增生粗糙,其色紫黯,伴有劇癢為臨床表現的皮膚疾病。多為夏秋季節。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根據本病臨床表現及特點,與西醫病名結節性痒疹基本相同。
病因
本病形成的原因,大多為夏秋季節濕熱積聚或毒蚊、毒蟲叮咬而成;少數可因憂思郁怒,七情所傷,沖任不調,營血不足,脈絡瘀阻,肌膚失養所致。
診查要點
一、診斷依據
1.多見於成年人尤以成年女性為多,多有昆蟲叮咬史。
2.好發於四肢伸側,尤以小腿伸側為多,其它部位亦可發生。
3.陣發性劇烈瘙癢,尤以夜間或情緒緊張時為甚。
4.基本損害為散在分布的黃豆至櫻桃大近皮色、褐紅或褐色表面光滑的堅實結節。繼之因搔抓敦結節表面粗糙,角質增厚或呈疣狀,發生苔蘚樣變。常因搔抓而致出血和結痂。
5.病程慢性,有的長期不愈。
辯證論治
辯證要點
本病從表里來辯證。表證表現為皮損浸漬,結節增生成疣狀,其色灰褐,瘙癢劇烈;里證表現為皮損硬堅,結節增生粗糙,其色紫黯。
治療原則
本病濕毒證給予祛濕解毒;里證給予活血化瘀。輔以外治法。
證治分類
1. 血瘀
主證:皮損硬堅,結節增生粗糙,其色紫黯,舌黯紅,脈遲緩。
治法:活血化瘀。
方藥:血府逐瘀湯。劇癢不止選加全蟲10g,皂角刺20g,夜交藤30g,土茯苓30g等;或用山甲10g,全蟲10g,皂剌15g,桃仁10g,紅花、當歸、川芎、三棱、莪術各10g組方治療。
常用藥:當歸、生地、 桃仁、 紅花、枳殼、赤芍、柴胡、 甘草、桔梗、川芎、 牛膝。
2.濕毒
主證:皮損浸漬,結節增生成疣狀,其色灰褐,瘙癢劇烈,舌淡紅,脈弦數或脈弦滑。
治法:除濕解毒。
方藥:全蟲方加減。久病者加北芪10g,丹參30g;兼有熱證皮損潮紅者,可用萆薢滲濕湯加減。
常用藥:萆薢、薏仁、黃柏、赤芩、丹皮、澤瀉、滑石、通草。
其他療法
外治法
可用25%百部酊外搽,或用10%明礬水外搽,或用複方土槿皮酊外搽,每天2次。
針灸療法
(1)針法:上肢可選曲池、外關、合谷、中渚;下肢可選用風市、陰陵泉、足三里、足臨泣,均採用瀉法或平補平瀉手法,留針2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或選用丹參注射液作穴位注射,每周1~2次。
(2)灸法:上肢患病取膈俞,下肢患病取血海,用艾條施灸,每次10~20次,10次為1療程。
轉歸預後
本病若病情較輕者,正氣較強,一般預後較好。本病病程慢性,有部分患者可長期不愈。
文獻摘要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記載“……瘡形如粟粒,其色紅,搔之愈癢。”隨著病情發展,皮損的變化,又與古醫文獻中記載的"馬疥"相似。
《諸病源候論》謂:“馬疥者,皮肉隱嶙起,搔之不知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