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志超

石志超

畢業於長春中醫藥大學,獲醫學碩士學位。曾先後任大連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副院長,大連市中醫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遼寧中醫藥大學、長春中醫藥大學、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大連醫科大學、大連大學醫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大連市醫藥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中醫老年病學會常務理事,遼寧省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遼寧省中醫腎病學會副主任委員,遼寧省中醫風濕病學會副主任委員,大連市中醫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大連市中醫內科學會會長,大連市中醫腎病學會主任委員,大連市中醫風濕病學會主任委員,大連市中醫老年病病學會主任委員,大連市性學會理事長;大連市繼續醫學教育委員會學科領導小組委員及中醫學科組主任委員;遼寧省中醫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大連市中醫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主任委員,大連市科技進步獎評審委員會委員;第九屆、十屆遼寧省人大代表,第十一屆大連市政協委員。 出診時間:周二上午、周四上午,出診地點:大連市神谷中醫院(中山路民航大廈東側)。 周五上午,周日全天,出診地點:大連市中醫藥學會門診部(長興街11號,聯合路少年宮對面)。

基本信息

研究方向

從事中醫臨床工作40餘年,對腎病、腎衰、冠心病、心肌炎、糖尿病及併發症、脂肪肝、痛風、甲狀腺疾病、慢性胃炎及胃十二指腸潰瘍、結締組織病、惡性腫瘤等內科疑難重患,以及前列腺病、性功能障礙、不育症等男科頑症均有成熟治療經驗及滿意療效。臨床上有首烏生精丸、烏蛇解毒丸、祛脂化瘀片、糖脂消膠囊、前列安丸、速效性復康、腎石丸、膽石片、百合益胃片、青蘭素片等19首科研驗方獲遼寧省衛生廳批產文號,廣泛套用臨床,獲得滿意療效及較佳效益。主持及參加“前列安丸治療慢性前列腺炎臨床實驗研究”、“祛脂化瘀丸治療脂肪肝及高脂血症臨床與實驗研究”、“祛瘀固本法治療慢性腎炎血尿臨床與實驗研究”等科研課題22項,獲省、市級科技進步獎。

個人作品

主編《全科醫生試用教材·中醫學概論》、《蟲類藥證治拾遺》、《《中醫性醫學》、《陽痿論治及效方300首》、《中醫房事驗方集成》、《傷寒論方證治準繩》、《中華性醫學大辭典》、《中國現代百名中醫臨床家:石志超》等醫學著作25部。發表《前列安丸治療慢性前列腺炎臨床研究》、《論心衰及其證治規律的研究》、《腎炎蛋白尿辨治經驗擷萃》等學術論文100餘篇。

成就及榮譽

卓越的業績,使之多次榮獲各級政府表彰,1993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4年評選為大連市衛生系統十大科技標兵,大連市中醫新秀榜首;1995年榮獲中國首屆百名傑出青年中醫十大金獎,大連市先進科技工作者;1996年評選為遼寧省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大連市名醫;1997年、2000年評選為大連市優秀專家;1999年評選為遼寧省第一批百千萬人才工程千人層次人選;2004年評選為第一批遼寧省名中醫;2008年獲第四批次國家級名中醫師承導師等榮譽稱號。

石志超醫譚

養生調補無小事中醫保健可延年

現今,是一個生活日益富裕,人們愈來愈注重保健養生的年代,人們已不滿足於簡單的溫飽,而是在此基礎上,如何生活的更健康,更長壽,而在養生調補,防病療疾等方面,中醫在幾千年的醫療保健的實踐中積累了極為豐富的經驗,並有凡膳皆藥,寓醫於食的理論。做為現代醫學之父的希波克拉底也指出:“我們應該以食物為藥,飲食就是你首選的醫療方式”。筆者以中醫養生觀為基礎並結合現代養生保健的極美內容,談談一點心得:

1 、中醫的養生觀的根本基礎是“中庸”,是以調節人體的內在的平衡和內與外界的協調為最高境界。

中醫在養生保健,治病調養的過程中,其根本的手段就是“辨證論治”,其套用原則即是“謹查陰陽之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人體如果在健康的狀況下,體內的狀況,人體與外界適應狀況一定處於最佳的動態平衡,即陰陽平衡。反之則為陰陽逆亂,氣血失衡,則為病患。此恰恰符合古代哲學的“中庸”之道,所謂“過猶不及”。過虛過耗不好,過盈過補亦不好。所以說中醫界所說最高境界的補,決不是單純吃補藥、補品才可以養生。如果身體不虛,而盲目進補,或不恰當的峻補過補亦可導致一系列“誤補益疾”的病患發生。又如身體不虛,反有實火瘀積,清熱解毒,通腑瀉濁,排除體內的垃圾亦是一種最好的補,所以中醫還有“六腑以通為補”之說。對“補益”涵義的真正理解,才是我們日常進補的基礎與原則。

2 、調養進補要以辨證論治為根本,只有最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只買對的,不買貴的,這與個人的經濟狀況沒有必然聯繫。調養正確,粗茶淡飯可為仙丹;套用錯誤,美味珍饈亦為毒藥。所以,決不應該盲目的跟風進補,跟著廣告吃藥。而是了解或掌握自身的健康狀況或疾病性質,客觀辯證的選擇最符合自身狀況的藥物或保健食品。如果不能明了自身的健康狀況,請醫生幫助分析一下豈不更好。首先應考慮是否需要用補藥,而後再考慮用什麼補藥。臨床時常可聽到“虛不受補”之說,中醫不同意這種說法。治虛症,惟用補法,虛不受補,是因補之不當之故。任何一種虛症,因其體質、病程、病機、部位不同,其補法亦當有別。應當在辨證的基礎上,因證、因時、因地、因人,用藥或施膳。如果不加分析的趕潮流,只知補腎壯陽,當然會補之不當。一般說來,中醫將人體虛弱的情況大致分為陽虛、陰虛兩大範疇。陽虛者虛而兼寒,當溫補;陰虛者,虛而兼熱,當滋補;而具體辯證用藥時,又大致分為氣虛、血虛、陽虛、陰虛四類症型,因此在服補藥時,應根據身體虛弱的不同症型,選購不同的藥物及補品,這樣既有利於充分發揮補藥補品的療效,又可避免盲目進補帶來的不良後果。具體運用如下:

(一)氣虛當補氣:氣虛主要反映人體的生理機能低下,表現為倦怠乏力、少氣懶言、動則氣短汗出、食少腹脹、大便稀溏,藥補可選用補中益氣丸,食補可選用人參、黃芪、山藥等入藥膳食用。

(二)血虛當養血:血虛主要反映人體的營養物質虛虧,表現為面色無華、頭暈眼花、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頭髮脫落,藥補可選用歸脾丸、烏雞白鳳丸等,食補可選用桂圓肉、枸杞子、當歸、阿膠等入藥膳食用。

(三)陰虛當滋陰:陰虛主要反映人體的營養物質虧乏,兼見虛熱徵象者,表現除血虛徵象外,尚見口燥咽乾、午後潮熱、五心煩熱、消瘦盜汗等,藥補可選用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等,食補可選用西洋參、生百合、麥冬、銀耳、燕窩、甲魚等入藥膳食用。

(四)陽虛當溫陽:陽虛主要反映人體的生理機能低下較甚,兼見虛寒徵象者,表現除氣虛徵象外,尚見畏寒肢冷、形寒畏風、小便清長、大便清溏等,藥補可選用龜齡集、金匱腎氣丸等,食補可選用胡桃仁、冬蟲夏草、鹿角、鹿茸、杜仲、牛鞭、狗鞭等入藥膳食用。

3 、提倡“天人相應”的養生觀念。

所謂天人相應,概而論之,即順應四時季氣之變化,晝夜寒暑之更替,陰陽盛衰與轉化。力求不做違背自然規律,擾亂自身生物鐘,干擾食飲規律的事情。有一些人在生活上有很多不利於健康養生的壞習慣,比如不按時休息(熬夜看電視、打牌),飲食饑飽無度(早上不吃飯,晚上暴飲暴食,或不愛吃就不吃,碰到可口的就暴食),過於偏嗜(嗜食辛辣、肥甘、酗酒、嗜煙)等等,也自嘲為順其自然。豈不知這只是一種對自身惡習的放縱,而不是一種真正順應自然的天人相應的養生方式。

世界衛生組織通過多年的調查研究後宣布,每個人的健康和壽命,15%取決於遺傳,60%取決於自己的生活方式,10%取決於社會因素,8%取決於醫療條件,7%取決於氣候影響。近年來愈發愈多的由生活方式不良而引發的疾病,不正在不停的給我們敲著警鐘嗎!而近年來世界上盛行最佳養生法是“生物鐘養生法”。即按生物鐘規律辦事:⑴按時作息,⑵有勞有逸,⑶按時就餐,⑷不暴飲暴食,⑸戒除不良嗜好(高脂、過鹹、過辣、高糖、嗜煙、酗酒),⑹順應自然。《內經》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始終,死生之本,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又說:“聖人之養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驗之於我們的保健養生實踐,有天人相應,順其自然;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起居有常,飲食有節;謹和五味,怡養延年等等內容。

4 、養生調補無近功,持之以恆自有益。

在對待養生保健的態度上,我最欣賞一位哲人的觀點:即養生一如做人,“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也告訴我們,愛護生命,養生保健應該從一點一滴做起。而養生之大忌就是自我放縱,明明知道過嗜辛辣肥甘,過度酗酒嗜煙,飲食無度,起居失節等等不良習慣對健康有害,但總是自我安慰,總覺得都是小節,一時半會不能怎樣,雖然對身體有害,但無礙大局,所以小惡常為。也知道起居有常,飲食有節,生命在於運動等等好的生活習慣對健康的益處,但也總是自己不斷的給自己找藉口而不去身體力行,即所謂善小不為,日積月累,小疾終蘊大患。

谷肉果菜皆入藥,談飲論食話寒溫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藥食同源”的理論,《內經》提出藥以治病,“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的學說。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所食用的諸多谷肉果菜皆可入藥,也同樣有寒熱溫涼等諸般屬性。明代醫家張景岳還說:“凡氣味之正者,穀食之屬是也,所以養人正氣;氣味之偏者,藥餌之屬是也,所以祛人邪氣”的觀點,都說明了中華民族自古就有藥食合用治療疾病,調補強身的經驗。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聽到或了解到一些科普宣傳,說某水果、某蔬菜如何如何好,含有多種維生素、宏量元素及微量元素等等豐富的營養物質。其實,這些都是現代營養學的內容,在指導我們如何更健康的生活方面是有益的,值得我們在生活中了解和套用。但是也有很多人服食後反而出現了不適反應。按照中醫“藥食同源”的理論解釋,我們日常服食的谷肉果菜諸多食物,都有藥物的偏性。如果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正確的服食,以養生保健,防病治病可能就更好了。例如:我們常吃的荔枝、桂圓、大棗、橘子等水果,是含有多種維生素、礦物質、糖類、膳食纖維等豐富的營養物質。但是這幾種水果按中醫中藥的理論其性質都偏溫熱,如果服食的人平素身體陽盛有熱動火,若服之就大有偏弊,極易發生口瘡、咽痛、口乾、痔瘡、皮疹癰癤之類病症。而根據食物的溫涼屬性,選用西瓜、蘋果、梨、香蕉、草莓等性質偏涼的水果就非常適宜。讓我們在服食時,既可以補充多種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等多種營養物質,又可以在品嘗美味的同時調節身體的陰陽平衡,豈不一舉多得。當然 這些食物的寒熱屬性,是指食物的本質特性,而不是指食物的溫度。這些是先輩們在幾千年生活實踐中積累的財富,是我們的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養生保健,防病療疾的實踐中積累出的寶貴經驗,如果能隨時套用在我們的生活中,會對我們健康長壽大有裨益,這也是中醫食療學的真諦所在。

下面將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果菜谷肉等食品的性質分類列出,供大家參考:

涼性食物:

綠豆、黃豆、白菜、芹菜、黃花菜、菠菜、紫草、香椿、通菜、菜花、茄子、馬齒莧、仙人掌、海帶、銀耳、絲瓜、冬瓜、黃瓜、苦瓜、菱角、西瓜、蘋果、香蕉、梨、柿子、芒果、無花果、甘蔗、草莓、鴨、豬、泥鰍、螃蟹、鱉、醬油、鹽、茶、蜜(生則涼,熱則溫)等。

平性食物:

胡蘿蔔、黑木耳、馬鈴薯、花生、西紅柿、扁豆、蠶豆、山藥、香菇、芋頭、葡萄、蛋、奶等。

溫性食物:

香菜、南瓜、蔥、蒜、荔枝、山楂、棗、杏、桃、柑橘、榴槤、板栗、胡桃、雞、牛、蝦、黃鱔等。

熱性食物:

羊、犬、韭菜、姜、辣椒、諸多香料類(花椒、胡椒、桂皮、孜然、八角茴香)等。

大連市中醫醫院主任醫師、教授:石志超

補腎填精話“添油”

近些年來,由於保健意識的增強和媒體的渲染,使補腎壯陽十分風行。但相當多的人對“腎虛”的概念比較模糊,以至於步入亂補的誤區。

現代醫學所說的“腎”,只是泌尿系統的一個臟器。而中醫的“腎”涵義非常豐富;它是人的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能藏五臟和生殖之精,主津液代謝和納氣,開竅於耳及前後二陰。這樣一來,中醫的腎的功能,就涉及了西醫多個系統的生理和病理,不能簡單的比照。

對於年老體弱、壯年早衰、慢性病的治療及康復期等,通過補人體的先天之本來調和陰陽自然是對的。但諸多腎虛的人服了補腎的藥後,卻出現了口燥咽乾、尿黃便燥、牙齦腫痛、煩躁失眠、目赤多眵的體症,這俗稱“上火“的原因究竟何在?

其實道理很簡單,這些人出現虛不受補的症狀,是他們所服的藥品和保健品都偏於壯陽的緣故,是陰陽不分盲目選擇的結果。現代生活的快節奏、競爭的壓力、過度的休閒,都會晝勞其心夜耗其神,每易傷人的精血。從中醫臟腑辨證的角度來看,陰損者眾而陽傷者少,且易致陰虛火旺的症侯,前人便有陽常有餘而陰常不足之論。

養生學家常形象地把人的生命比喻成一盞油燈,陰精是燈油,陽氣是燈光,陰精足而陽氣旺。人至老年,精血逐漸耗損:或雖屬壯年卻久病勞傷,就如嗜燃燈油,生理機能逐漸低下。如果不經辨證單純補腎壯陽,就如燈油耗盡不去添油,卻撥燈心加燈捻,反而會進一步耗損陰精,油盡而燈枯,有如竭澤而漁,或可取效一時,最終還是對人大大有損。補腎添精滋陰卻是治本之方,所謂油旺燈明,水火既濟,中醫把這種方法稱之為“添油之法“。起代表藥物有六味地黃丸、左歸丸等等,我院據此理法研製了”首烏生精丸,獲得滿意療效。古代養生家們還倡導“燈油小炷”的養生之道,意思是要人們節制自己的欲望,以免傷精耗神,影響健康長壽。生活中常聽到有的人緊張工作或疲勞後需要休息,常說“需要加加油了”,大概也是緣於此理吧?

塞流止血方治本,補血充源可養顏

現代許多女性由於工作、生活、學習壓力大,思想負擔重,加之一些不良習慣(如飲食不節、節食減肥、藥物減肥、作息無規律等等),導致月經周期、經期、經量嚴重紊亂的月經病,有的甚或數月斷續不休。久而久之導致患者身體虛弱、面色萎黃、唇甲蒼白、納食減少、倦怠乏力、失眠多夢、焦慮煩躁等,常有不同程度的貧血,影響工作、學習、生活,長此以往形成惡性循環。發病後自行套用大量補血製品,以為這樣就能將失去的血補回來,結果與她們期望的截然相反,中醫把這種現象稱為“漏壺難盈”。換句話解釋大家就恍然大悟了“往漏了洞的水壺裡注水,水壺是永遠也注不滿的”!

如果有人問:“正常月經如何?”據大學教材記載:正常月經周期為28-30天;每次經期約為3-5天;月經量30-80ml為適量,形象的說,即不足1兩的白酒盅1-2盅, 超過100ml即為月經過多。經色多為暗紅,經質不稀不稠,不凝固,無血塊,無特殊臭氣。許多人訝然:“正常月經量這么少啊?我每次來200ml還感覺少呢!”

有人又問:“出現月經過多的原因都有哪些呢?”主要有脾虛、腎虛、血熱、血瘀等幾方面。大家最應關注的問題,首先要查找原因,針對病因治療。如脾虛,以補脾為主,平時增加營養、增強體質、適當運動、可以經常吃一些山藥,用人參、黃芪、當歸、熟地煮水喝,也可以服人參歸脾丸或歸脾丸,益氣補血、健脾養心;如果是由於精神、情志、壓力方面的原因就應該自我調節、放鬆心情,使情志舒暢、肝氣暢達,從精神心理上調節,也可以服用逍遙丸;如果是由於腎陰虛就服用六味地黃丸,如果是腎陽虛就服用金匱腎氣丸,如果因為冒雨涉水、受寒引起的寒瘀,就應該避免受寒,注意保暖,嚴重者可以服用艾附暖宮丸;如果是由於血瘀內熱導致的瘀血內停,新血不得歸經,導致離經之血外溢,就應該用化瘀止血藥調節,無論是哪種類型,只要我們通過中醫辨證論治,選擇恰當的治療方法,正確的譴方用藥,急性期以“塞流堵漏”為主,緩解期以“充源”為主,方能使“漏壺充盈”。而只想到“充源”是不夠的。很多愛美的女士,非常關注自己的容顏,一看到自己憔悴、萎黃、乾癟無光澤、蒼白無華的面容,就認為體內缺乏美容養顏的補品,因此服用大量美容養顏的補品,以為這樣就能改善自己的面容,殊不知很多人可能是因為月經量過多,導致顏面失養所致。因為心主血脈,其華在面,心血虧虛,不能上榮則面白無華、唇舌色淡,所以追本溯源,應該先解決月經量過多的問題,顏面自然會紅潤有光澤。這就像一盆未施肥澆水的花一樣,日久枝葉會幹枯無光澤,只想到往枝葉上灑水,塗營養液,而不從花的根本上去培養它,是無濟於事的。最後建議大家應該到正規醫院看醫生,而不應該去非正規醫院檢查治療。

以補為通能治本,增水行舟除便秘

由於生活方式和膳食結構的改變,有的便秘患者常年大便燥結不通,整日脘腹脹滿,口中穢氣,頭昏腦脹,舌苔厚膩,或面生皮疹,周身瘙癢,尤以老年人或女性為多見。他們經常服用牛黃解毒片、清胃丸、上清丸、清寧丸等中成藥。或用大黃、番瀉葉等單驗方來瀉下通便。初起可收到蕩滌腸中宿便的功效,甚至會排幾次稀便,舒暢幾天。但隨之而來的是便秘的症狀更甚,有時再加大藥量不僅無效,還會出現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口鼻發乾等氣陰虛損的症狀。

中醫治療講究審症求因,從臟腑氣血的角度來看,便秘除了實熱聚結腸道,多數為津枯血燥,難以濡養潤滑,使腸道乾澀即致燥屎難行。反觀常見的苦寒瀉下劑,一門心思以苦寒苦燥瀉火通下,常常會耗竭腸道津液,苦寒傷及陽氣,影響大腸排泄糟粕的功能,造成便秘不解,遷延日久使病人痛苦不堪。

如果將人體的腸道想像成一條彎彎曲曲的河道的話,不妨把腸中燥屎看成是靠水而行的“小舟”。久旱無雨,河道乾涸,舟船難行,此時用再大的力氣去推去拖,也很難使之前行。中醫常將此類津虧液少所致的便秘形象的稱作“無水舟停”。若甘霖普降河水滿溢,則舟船自然前行而無礙。因此,這種增益腸道津液治便秘之法又被描述成“增水行舟法”,並發明了由生地、麥冬、玄參等滋陰生津潤腸藥物組成的“增液湯”,治療此類慢性便秘取得了極佳的療效,真正體現了中醫治病求本的形象思維觀。

食療方

時下許多女性為求美容養顏,長期服用一些通腑瀉下排毒的藥物。豈不知屢用寒涼苦燥的藥物耗傷氣血陰陽,反致正氣虛損,肌膚失去濡潤而面容憔悴,步入緣木求魚的美容誤區,豈不哀哉?下面介紹幾首潤養腸道,治療慢性便秘的食療方:

麥冬百合代茶飲(經驗方)

麥冬30克,百合20克。 制用:二藥洗淨後水煎約15分鐘,即可將煎好的藥汁代茶頻頻飲服,以後即可將二藥放入保溫杯或暖水瓶中,加開水泡約半時後,即可飲服,直至二藥無味時,再更換新藥。若加少許冰糖或蜂蜜亦可。 功效:滋陰生津,益肺潤腸。適用於血虛津虧,腸燥便秘者,或秋冬之季,肺胃津虧,口乾咽燥,乾咳心煩等症。

百合粥《本草綱目》

百合30克,糯米(或大米)50克,冰糖適量。 制用:百合切碎,與糯米同入砂鍋內,煮至米爛湯稠,加冰糖即成。作早晚餐或點心,溫熱食,20日為一療程。 功效:滋陰寧神,養肺潤腸。適用於津虧血燥,熱病後期神志恍惚,心神不寧,口乾咽燥,慢性便秘。亦可用於更年期綜合徵有上述症狀者。如果便秘較重,煮粥時尚可加入適量黑芝麻及蜂蜜更好。

麻仁蘇子粥《本事方》

紫蘇子50克,火麻仁50克,粳米250克。 制用:將紫蘇子和火麻仁反覆淘洗,除去泥沙,再烘乾水氣,打成極細的末,倒入約200毫升的溫水,用力攪拌均勻,然後靜置待粗粒下沉時,潷出上層藥汁待用。粳米淘洗乾淨後下入鍋內,摻入藥汁(如汁不夠可再加清水),置中火上煮熬成粥。分兩次服食。 功效:潤腸通便,下氣寬腸。與米粥煮,藥性平和,食之易化,且能益胃氣、養胃陰。適用於老年津虧便秘或大便不爽,確有較好療效。本方亦可供產後便秘、習慣性便秘患者食用。

首烏決明子蜂蜜汁(經驗方)

制首烏15克,炒決明子15克(搗),蜂蜜15克。 制用:制首烏,炒決明子(搗),水煎去渣取汁,調入蜂蜜,每日一劑。 功效:滋陰養血,平肝潤腸。適用於陰虛陽亢,血虛腸燥的慢性便秘,高血壓,高脂血症者。

論不通則痛與不榮則痛

很多對中醫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中醫有一種“不通則痛”的理論。其實質就是指在某些致病因素的影響下,使人體氣血不流暢,產生瘀滯、鬱結,以致臟腑經絡等局部發生疼痛。如中醫典籍《證治要訣》說:“痛則不通,通則不痛”。更不用說近年來頻見電視報導的“不通則痛,通則不痛”的廣告,讓很多人甚至很多醫生都認為“活血化瘀,通則不痛”是治療諸般疼痛病症的唯一方法。

可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很多疼痛病症在醫生套用活血化瘀、行氣導滯等等所謂“通則不痛”的治法時,患者的疼痛症狀不見好轉,甚至反而加重,令人困惑不解。其實,中醫對各種疼痛症狀的論治,應該遵循辨證施治的原則。中醫臨床辨證治療時,認為任何疼痛類病症都有虛實的不同。除了治療實性疼痛的“不通則痛,通則不痛”的理論外,還有治療虛性疼痛“不榮則痛,榮則不痛”的理論方法。此處所指的“榮”,就是指榮潤滋養之意,很多老中醫曾形象的比喻,我們將一條新鮮的豬肉掛在房外,風吹日曬後,其中的水(血)分耗乾後,豬肉就會變得短縮拘攣硬。同理如果我們人身的經絡、筋脈、肌膚、臟器如果因疾病而致精血虧耗,不能榮潤滋養,也會發生疼痛,而這類疼痛的大多呈隱隱作痛,拘攣疼痛,綿痛不休等特性。而且這一類虛痛還呈現愈活動愈勞累愈加重的特點。且很多疼痛病症在套用活血化瘀,行氣導滯等等所謂“通則不痛”的治療方法時,患者疼痛症狀不見好轉,甚至反而加重,令人不解。

其實,臨床取效的關鍵在於辨證施治。認為任何疾病、任何疼痛類病症都有虛實兩方面,實者可通可瀉,而虛者只能補虛榮養。疼痛屬虛者,若一味套用攻散通瀉之法,只能使病情愈治癒重,誤犯屢犯“虛虛之戒”。常理,這類虛痛,其本在虛,只能套用補虛榮養之法以緩急止痛,而這種理論常被我們許多中醫臨床醫生所忽視,治療痛症只拘泥於“活通”一法,怎么可能取得療效呢?

中醫將冠心病心絞痛稱作“胸痹”、“心痛”,其中既有不通則痛如血瘀、氣滯等實證疼痛,亦有不榮則痛如陰虛血虛所致的虛性疼痛。臨床上,對於冠心病、心絞痛的治則的用藥,大多拘泥於血瘀絡阻,痰瘀凝滯的病機,多投以行氣破滯,芳香開竅,活血化瘀等辛燥耗散之品,如冰片、麝香、半夏、檀香、木香、薤白、川芎等,對於因陽虛、氣虛、血虛等不榮則痛所導致的心絞痛的證型,往往藥證不符屢犯“虛虛”之戒而貽誤病機。

從中醫病機學的角度審視 ,“不榮則痛”和“不通則痛”一樣,也是痛證的基本病理之一,反映了疼痛性質的不同,為臨床辨證提供了本質的依據。由於本病多發於老年,且大多病程漫長,皆大多數本元大傷,氣血不足,或臟腑功能低下,致使陰陽氣血(精津)等虧損,臟腑、脈絡、器官、四肢百骸失於溫養、濡潤,而出現疼痛起病緩慢,綿綿不休,來勢悠悠,喜揉喜按,遇勞尤甚,病程較長等特點,其疼痛性質多為空痛,隱痛,或綿綿作痛。在治療學上,清代醫家程鍾齡提出:“若屬虛痛,必須補之“。臨床上,冠心病心絞痛的患者辨證為陽虛或氣虛的,可用桂枝、人參、黃芪、炙甘草、靈芝等益氣溫陽、通脈止痛之品;辨證為血虛、陰虛的,可用白芍、當歸、熟地、雞血藤、麥冬、玉竹、阿膠等養血榮筋、緩急止痛藥物,常常會有桴鼓相應之效。

從不榮則痛論治因本虛所致的冠心病、心絞痛,慢性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婦人產後身痛,久治不愈的頑固性神經痛等等頑固性疼痛性病症,多能應手取效。關鍵是把握了治病必求於本的治則,其症狀雖為痛,但病因卻是不充、不榮、不潤、不溫所致。故補虛養榮治痛,看是異於常法的逆向辨治思維理念,其實也是一種辨證求本的正確思維,可以提高臨床療效。

今就一些老年或者患慢性心臟病的患者的治療舉例;典型的例子就是經常可以看到一些老年或者患慢性心臟病的患者(以冠心病為多),頻發心律不齊,或心前區悶痛,或心功能持續減退(心衰),中醫辨證是心氣大虛,心血過耗,心陰陽俱損之證。而我們治療用藥都是如:速效救心丸、複方丹參片、丹參滴丸、冠心蘇合丸、通心絡膠囊、步長腦心通、心寶、活心丹、麝香保心丸等等芳香開竅、行氣寬胸、活血化瘀之類,所謂“通則不痛”的藥物治療,患者的疼痛症狀不見好轉,甚至反而加重,心悸氣短日益加重,甚者頻發心衰。其誤即在於一味的耗傷精血,損傷正氣,致本元虧耗,氣血大傷,補益扶助尤恐不及,豈可一破再破。如上行散攻破之類,真是誤治濫用,南轅北轍,屢犯“虛虛之戒”,所以愈治正氣愈衰、疼痛愈甚矣。

我以此理法指導臨床辨治,並擬科研驗方“滋養通脈湯”,藥如:黨參30克、黃芪30克、靈芝20克、麥冬15克、當歸15克、白芍20克、川芎6克、紅花6克、炙甘草15克、焦山楂15克,辨證加減。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反覆發作或伴心律不齊,心功能不全者;屢獲良效。

但是我們要了解,絕不是說上述這些行氣化瘀類的中成藥不好,這些藥中不乏國家中管局優質推薦品種,只是這些藥物都屬於攻散活通之類,是針對胸痹心痛類疾病的實證情況所設,應該用在中醫辨證屬於實證疾病的範疇,而用在虛證心痛則大錯特錯,此即我們經常說的“大虛之證,補且猶恐不及,又怎么能一而再、再而三的攻散消耗呢”?而針對上述虛弱類心痛病症,遵照“虛則補之”的治則,選用天王補心丹、柏子養心丸、人參歸脾丸、補心氣口服液、滋心陰口服液、生脈注射液等等補血益氣,滋陰壯陽類的中藥,則方證合拍,辨證準確,而使一些屢治不效的慢性耗損類痛證病人藥到病除,看似平淡,實蘊神奇。

養陰益胃,疏肝化瘀治療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臨床常見病,包括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臨床常見胃痛、胃脹、反酸、納呆等症。我認為慢性胃病多虛實夾雜、寒熱錯雜,而胃的生理特點又是“喜潤惡燥”;且臨床所見,凡治慢性胃炎之方藥,又多為辛香行散、理氣疏肝、苦燥清解之味。更何況臨床所見治療慢性胃炎的中成藥亦多為此類,還未見以養胃陰為治者。故我結合多年來的經驗心得,並針對這一類慢性胃疾治療過程中的偏弊與不足,提出治療慢性胃炎類疾病,以胃陰不足為本,久病入絡為標的整體辨治思路;臨床治療慢性胃炎類疾病,重在養陰益胃,自創百合益胃湯,藥用百合20克,石斛10克,麥冬10克,山藥20克,白朮15克,雞內金20克,白芍15克,烏藥6克,丹參15克,黃芩6克,半夏6克,生麥芽15克;臨床運用時:反酸加海螵蛸,納呆加焦山楂、炒麥芽;胃寒加炮姜;胃火加黃連、蒲公英;肝鬱加柴胡,佛手;血瘀加蒲黃;脾胃氣虛加黨參,山藥,太子參。驗之臨床屢效,並開發出成藥“百合益胃片”,功能滋陰養胃,益氣和中;適用於慢性萎縮性胃炎、淺表性胃炎(遼藥制字Z05020075號)廣泛用於臨床。本方也體現了我治療慢性胃炎的辨證思路和用藥經驗,詳析如下:

(一)甘平柔潤養胃陰:

慢性胃炎,病在中焦,古今各家論治之方多用行氣疏散之類。胃喜潤而惡燥,脾則喜燥惡濕,論治脾胃,常不自覺中偏喜溫燥行散,脾氣未健,胃陰大傷。《臨證指南醫案·脾胃》雲“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陽土,得陰自安,以脾喜剛燥,胃喜柔潤也”,胃為陽土,喜潤而惡燥,故其病易成燥熱之害,胃陰每多受損。 “知飢少納,胃陰傷也”,《靈樞·營衛生會》雲“中焦如漚。”漚者,久漬也,長時間浸泡之義。飲食入胃,必賴胃液浸漬和腐熟;若胃液不足,漚腐難成。臨床遇胃熱者常以清熱瀉火苦燥之劑,清瀉胃火,而忽視養胃陰;遇胃寒者又以辛熱溫胃散寒之劑,傷及津液。終至胃陰耗傷,故養胃陰應貫穿始終,百合、石斛、麥冬為常用藥。

我認為,脾胃病用藥應該補而不滯,潤而不膩,避免滋膩厚味礙胃之品,當以甘味為主。脾為陰土,易虛易寒,故脾病用藥應強調溫運,多以甘溫之性以助其升。陽明胃土喜潤惡燥,易實易熱,治療時應顧護胃陰,宜甘涼之品以助其降。組方當遵脾以平補為善,胃以通補為佳之原則,以平淡輕靈為要。藥性宜平,藥味易薄,慎用香燥、辛辣、苦寒、滋膩、破氣、攻下之品,力求清潤不膩,寓流動之性,甘補不壅,具運展之功。具體應注意幾點:(1)理氣活血藥不能泛用。理氣活血藥共性是:“辛”,即辛散,辛散則燥,燥則傷陰傷血,尚能走泄真氣,辛能散氣動血,損陰傷津。故在用理氣活血藥時應酌加當歸、生地黃、知母、白芍等陰柔之品。儘可能少用辛溫理氣而多用平和理氣,如佛手等,理氣而不傷陰。活血常用當歸、月季花、紅花、丹參、炒蒲黃等較平和之品,免耗氣破血,損傷胃氣。(2)不過用苦寒藥。我尤重視葉天士胃陰學說,強調顧護胃陰之重要性。臨證即使見胃有內火熾盛,如口乾、舌紅少津、口氣臭穢等,亦不過用大寒大涼之品,防損傷脾胃之陽。若胃脘灼熱隱隱、口乾少津、納少便乾、舌紅、少苔等,宜用甘平或甘涼之品,選用石斛、沙參、麥冬、玉竹養胃陰,使津復,通降自成。

(二)調和脾胃理升降:

脾胃相表里,水谷納運相得、氣機升降相因、陰陽燥濕相濟,脾失健運可致胃納不振,脾失生清,胃失和降則上逆,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濁氣在上則生瞋脹”,脾易濕得胃陽以制之,使脾不至於濕,胃易燥,得脾陰以制之,使胃不至於燥。脾胃陰陽燥濕相濟是保證兩者納運、升降、協調的必要條件。脾胃失和常致運化失常、升降失司,見呃逆、噯氣、納呆、胃脘脹悶,故健脾和胃,為治胃之必用之法,以白朮、山藥健脾,半夏、烏藥和胃降逆,山楂、麥芽健胃消食,脾升胃降則脹滿自止。

(三)溫潤通養調氣機:

肝主疏泄,調暢氣機,分泌膽汁,以助消化。肝失疏泄,橫逆犯胃,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則胃脘脹痛,噯氣噁心,嘔吐呃逆等症狀。冬春之交,肝木當令,肝火偏旺,肝氣橫逆犯胃,易致胃病發作。故疏理肝氣、調暢氣機為治胃常用之法。行氣藥多辛香溫燥,加之運脾調血亦耗氣傷陰,不可久用,用量以輕靈為佳,常合補氣養陰藥同用。臨床常用柴胡、生麥芽、佛手、香附等,選一二味即可,用量亦小;且常可先期即配以炒白芍、黃精等以潤護肝胃之陰,以防辛燥耗竭。由於胃病的脹悶、噯氣症狀,臨床醫者常以大量行氣通降藥治之者,可獲短期效果,時間一久反致脹痛更甚。概如《醫學真傳》所言“夫通者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調氣以活血,調血以和氣,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結者使之旁達,亦通也;虛者助之使通,寒者溫之使通,無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為通則妄矣”。胃脹又有虛實之分,實者行氣,虛者以補氣健脾為法,不可見脹即行氣、破氣。《臨證指南醫案·脾胃》進一步提出“所謂胃宜降則和者,非用辛開苦降,亦非苦寒下奪,以損胃氣,不過甘平或甘涼濡潤以養陰,則津液來復,使之通降而已矣”,頗有指導意義。慢性胃病以虛脹尤多,或可見虛實夾雜,清熱攻下及辛散行氣藥只可暫用,久用必傷胃氣。故胃脹不通輕者內金、烏藥即可,重則枳殼、香附,尚不可久用,用量宜輕,而重在健運脾胃,潤養胃陰;脾胃健運而胃陰來復者,氣機自可健運暢通。

(四)辨病辨證參中西:

中醫所論之“治病求本”即是尋求引起疾病的病因病機,針對病因病機從根本上治療疾病。臨證倡導中西醫結合,中西醫互補。在脾胃病診療時,多採用西醫辨病與中醫辨證為一體的診療思維模式,明顯提高了臨床療效。他認為現代醫療輔助檢查手段補充了中醫四診之不足,是在中醫巨觀辨證基礎上,對疾病具體反應認識上的進一步深化和發展,揭示了肉眼看不見的微觀變化。在遣方用藥時既注重巨觀辨證,又考慮微觀辨證,不僅治癒局部病變,同時也使整個機體機能狀態得到改善。

如辨治胃癌前期病變(胃黏膜上皮中、重度異型增生和不完全結腸型化生),我認為,無論是素體稟賦不足,或因飲食勞倦、肝氣鬱結,損傷脾胃而導致的脾胃虛弱,都會引起胃黏膜屏障受損而發病。在脾胃虛弱的基礎上,患者易感染幽門螺桿菌,損傷脾胃,致胃絡瘀阻,使脾胃更虛,虛實夾雜,日漸形成萎縮、腸化、增生,導致癌變。可見,脾胃虛弱是胃癌前期病變的病理基礎。故我在治療中不僅培土健脾固其本,常配伍調氣活血方藥化其瘀,清熱解毒之劑祛其邪。在健脾益氣活血的基礎上配伍白及、黃連、白花蛇舌草、黃芩、公英等,根除幽門螺桿菌。經現代藥理研究證實,連翹、蒲公英、黃芩、吳茱萸等,能殺滅幽門螺桿菌;白花蛇舌草、莪術等有抗腫瘤作用;瓦楞子、海螵蛸可中和胃酸,故能有效抑制胃酸過多。在治療脾胃病過程中恰當使用這類藥,可直達病所,收事半功倍之效。

(五)久病多瘀常活絡:

胃為多氣多血之腑,胃氣阻滯,勢必影響血行,故胃病初在於氣,久病入血入絡,而兼血瘀,可見胃痛隱隱或如針刺,舌暗紫,甚者見有瘀點,活血化瘀藥亦為治胃病所常用。輕者丹參、當歸即可,重者蒲黃、茜草、三七,注意活血藥易耗散正氣,用量不宜過大,勿忘補氣。

(六)補消並用理寒溫:

治療脾胃病關鍵在於準確把握脾胃的生理特性。脾為濕土,喜燥而惡濕,多傷濕而氣易陷,故需陽之運化。陽不足則運化不能,使濕太重,陽太過,運化亢進,濕不存則脾亦不存。損傷脾陽,出現食人不化,或食多而體廋,或下利清谷等症。胃為燥土,其氣主降,胃應燥下而就陰,陰不足則胃氣不降,陰太過,胃無燥則不存。胃為陽土,易為邪火所傷。耗傷胃液,則口乾,喜飲厭食,胃脘灼熱,嘈雜而痛,大便燥結難解。基於脾胃功能特性,治脾胃病大法應為寒熱並施,辛苦兼用,即辛開苦降,脾辛胃苦。辛藥多熱,可開發行散宣濁;苦藥多寒,降泄通利除濕;辛苦結合,斡鏇氣機之升降;溫清並舉,祛其錯雜寒熱。氣機暢達,結開痞消,脾得胃陽接濟,則脾陽健運而運化升清,胃得脾陰潤之,則受納腐熟而降濁。脾胃納運結合,升降相因,燥濕相濟,陰陽相合,則精氣上奉,濁氣下降,傳導無滯,氣機通暢,陰陽和順。我臨證常套用仲景之瀉心諸方加減。對胃失和降、氣機不利,又有久病脾胃虛弱、胃陰不足,而見虛實夾雜者,予補瀉兼施,以黨參、白朮、山藥、百合、石斛之補氣養陰,合佛手、香櫞、生麥芽、柴胡、烏藥等之行氣散結。使氣血陰陽調和,脾胃和諧。

(七)病案舉例:

王某,女,30歲,護士,2011年7月20初診,主訴反覆胃脘飽脹感,伴多食後嘔吐半年余,自服抑酸劑法莫替丁及胃動力藥嗎丁啉(具體用量不詳)未見好轉,曾做胃鏡診斷為慢性淺表性胃炎,稍覺反酸,口微乾,夜眠及二便如常,月經無異常,舌淡紅,微見齒痕,苔薄白,脈沉細。西醫診斷:慢性淺表性胃炎,中醫診斷:胃痞、嘔吐,證屬脾胃虛弱,胃陰不足,胃失和降。治法:益氣養陰、健脾和胃,降逆止嘔;處方:百合20克,石斛10克,麥冬10克,山藥20克,白朮15克,雞內金20克,白芍15克,烏藥6克,丹參15克,黃芩6克,半夏6克,生麥芽15克,海螵10 克,鏇覆花10 克;10劑,日一劑,水煎分二次服。2011年8月1日二診,服藥後嘔吐大減,食後飽脹感亦減,稍覺反酸,口乾減,舌淡紅,稍有齒痕,苔薄白,脈沉細。前方改海螵蛸15克,加強收澀抑酸之力,再予7劑,用法同前。2011年8月8日三診,嘔吐未在發作,稍覺胃脹、反酸,舌淡紅,未見齒痕,苔薄白,脈沉細。前方去鏇覆花,改白朮20 克以增健運脾胃之力,海螵蛸加致20 克,7劑,用法同前。此後複診3次,前方微調,致一月後再無明顯症狀,停藥,囑其保持飲食規律,勿過辛辣及飽食,臨床治癒。

按語:本例患者的治療體現了我治療慢性胃炎的基本原則,以滋養胃陰,健運脾胃為本;配合疏理氣機,化瘀通絡,消補兼施。終使胃陰得養,胃氣康復,脾胃調和,頑疾得愈。

慢性前列腺炎的防治須知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身體健康的重視,過去不被人重視的慢性前列腺炎成為當前時髦的辭彙,頻頻出現在醫療廣告甚至影視作品中。據統計,成年男性中約有30%~40%患此病。慢性前列腺炎顧名思義是病發於前列腺的慢性炎症。要了解本病,我們首先要了解什麼是炎症?按普通百姓理解,凡是炎症就是感染性炎症,即細菌感染所導致。其實炎症為醫學病理學的概念,即某一器官組織的充血水腫、白細胞聚集甚至細胞破壞的病理過程。很多因素都可以導致炎症的發生,致病微生物侵襲可導致感染性炎症,如細菌性肺炎、病毒性肝炎;此外還有物理性因素所致炎症,如夏天洗海水澡陽光暴曬所患的日光性皮炎,跌仆摔傷所致的局部的瘀血腫痛,還有燙傷、燒傷等等;化學因素所致炎症,如喝酒多了會患酒精性肝炎,某些藥物導致的肝腎損害等,化學有毒物質損傷等等。而慢性前列腺炎即約10%為細菌感染性炎症,其餘80%~90%為非細菌性前列腺炎,多因性事紊亂過度禁慾或過度放縱,頻繁手淫,及過度嗜酒、辛辣食物,久服壯陽藥,甚至長途騎腳踏車,久坐硬座,久坐潮濕冰冷之處導致前列腺及周圍組織充血瘀血而發病。

慢性前列腺炎臨床症狀複雜多樣,主要有四大類症狀。如排尿異常類症狀:如尿頻、尿急、尿不盡、尿後餘瀝,大便時尿道口滴白等。局部疼痛不適類症狀:如睪丸小腹掣痛,會陰肛周墜脹隱痛,腰骶部鈍痛酸痛等。性功能異常類症狀;如早泄、陽痿、性慾減退、夢遺、射精障礙,甚至精液質量異常等。神經衰弱類症狀:如焦慮、緊張、倦怠萎靡、情緒低沉等。很多病人以為得了不治之症,惶惶不可終日。其實四大類症狀不一定都要俱備,典型症狀有幾項即可診斷。

對本病的診斷主要依靠前列腺液的檢查,如果化驗鏡檢白細胞不高,只能診為前列腺痛;白細胞高者,一般可初步印象診斷為慢性前列腺炎,還需進一步做細菌培養區別有菌無菌以明確診斷。對於細菌性前列腺炎可根據細菌培養及藥敏的結果選用敏感的抗生素。而非細菌性前列腺炎因為是無菌性炎症,抗生素無效,除注意防治誘因外,無特殊有效的治療藥物,症狀較重者在國外常推薦找心理醫生治療。

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可採用中醫藥治療。根據其尿頻、尿急、尿不盡、尿後餘瀝、早泄、陽痿、性慾減退、夢遺等症狀,很多中醫按腎虛論治,大量用補腎壯陽藥,病變非但不好,常常反而導致加重。部分中醫針對本病是炎症的概念,大劑量套用清熱利濕解毒類寒涼中藥治之,亦無良效。其實前列腺慢性充血所致的一系列病變,病理關鍵是血滯精瘀,阻滯精道。表現在局部的典型墜脹疼痛,況且本病多發於中青年,正是體質壯盛之時,舌脈均無虛象。如大吃補腎壯陽藥,無異於火上澆油,使充血加重,貽誤病情。豈不知瘀滯為患者,每致愈補愈壅,愈寒愈凝。而採取活血通精化瘀之法,瘀血去則精道通,其排尿異常,局部疼痛,性功能異常自然可愈。當然患者還應注意自我保健,針對前述病因,保持性事規律,勿嗜菸酒辛辣,不久坐及長途騎腳踏車,配合熱水坐浴以改善血循,均可幫助早日康復。

大連市中醫醫院 主任醫師:石志超

治療頑疾怪病套用活血化瘀法的經驗

(一)套用活血化瘀法的經驗

我治療頑症怪病、疑難雜症善於套用活血化瘀法,而尤擅套用血府逐瘀湯。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套用活血化瘀法,以血府逐瘀湯化裁治療夜遊症、頑固性失眠、頑固性頭痛、中風后遺症、癲癇、老年性痴呆、冠心病、肺心病、心肌病、慢性心衰、糖尿病多種併發症、難治性腎病、頑固性哮喘、腫瘤、男性不育症、陽痿、頑固性前列腺痛、女子月經病、不孕症、子宮內膜異位症、更年期綜合症、脈管炎、血栓性靜脈炎、頑固性皮膚病、結締組織病等各科疑難重症,屢獲顯效。在活血化瘀大法的辨證、用藥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瘀血是人體功能失調而發病時的病理產物,又是某些疑難雜症的致病因素。瘀血致病的症狀表現錯綜複雜,其臨床表現隨著病變部位的不同而各異,臨床上很難把握。老師石教授潛心研究多年,創立了一套簡易可循的辯證方法,並將其傳授給我們,使我們在臨床實踐中有辨證規律可循。首先:在病史方面:1、如心、肝、血脈的病變多易挾瘀,久病久損多易挾瘀入絡。2、起病前有外傷,出血,月經胎產等疾病的歷史者多有瘀血存在。3、有時雖然瘀血的徵象不太顯著,但有屢服他藥,變更治法而未效的治療史等,多屬瘀血作祟。

而在臨床徵候的辨識上我將其歸納為以下十方面:即舌、脈、目、顏、膚,經、衄、積、痛、神。詳言之:①舌,即指舌象多見暗滯、瘀斑、青紫、有縱溝及木舌、硬舌。②脈,即指脈象多見沉、弦、澀。③目,即指白晴見血絲紫赤,眼周黯黑、泛青。 ④顏,即指顏面暗青、黧黑,兩顴暗滯,口唇青紫、瘀斑。 ⑤膚,即指皮膚顏色紫暗,肌膚甲錯,皮下瘀點紫斑,肚腹青筋外露,或身目發黃晦暗。⑥經,一指婦人月經: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經血色黑有塊。二指經脈、經絡:可見肢體疼痛,青筋暴露,脈絡瘀紫,肚腹青筋顯露,蟹爪紋絡,及中風偏癱,肌膚麻木。 ⑦衄,即指各種出血症。⑧積,即指症瘕積塊。即各種腫塊、包塊,質地堅硬,按之不移,常與疼痛並見。⑨痛,即疼痛。瘀血疼痛的特點是:痛處固定;久痛不愈,反覆發作;性質如錐刺刀割,亦可為牽扯痛,灼痛,綿綿作痛,痛而拒按。⑩神,即精神、神誌異常。瘀血為病常見神志方面的怪病:如頭痛眩暈,幻覺幻視,健忘,癲狂,昏迷,癱瘓,精神抑鬱,呆若木雞,惡夢紛紜,失眠或夜遊症等;亦可見無故哭笑但又非精神疾病者。臨證辨識瘀血,上述諸證不必悉具,典型者但見一證便是。

(二)套用血府逐瘀湯的經驗

血府逐瘀湯出自王清任的《醫林改錯》,是最能代表王氏活血化瘀學術思想的臨床常用方劑之一,其療效得到中醫醫療界的一致認可。血府逐瘀湯為活血化瘀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方劑,本方系由桃紅四物湯合四逆散再加桔梗之性升,牛膝之性降而成,方中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紅花活血祛瘀,牛膝祛瘀血、通血脈,並引瘀血下行,為方中主要組成部分;柴胡疏肝解郁,升達清陽,桔梗、枳殼開胸行氣,使氣行則血行;生地涼血清熱,配當歸又能養血潤燥,使祛瘀而不傷陰血,甘草調和諸藥。本方不僅行血分瘀滯,又能解氣分之鬱結,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合而用之,使瘀血去氣滯行,故為通治一切氣滯血瘀之名方。

疾病往往由多種原因引起,形成瘀血的原因亦多種多樣。活血化瘀治療大法為通法,但通通之法又各有不同,臨證須辯證而為之,立法用藥當隨其兼證各異。虛者補之以通,寒者溫之以通。氣虛者當補氣以通脈;血虛者當養血以充經;兼里實者當通下並用;兼氣滯者當行氣以活瘀;出血而夾瘀者重在化瘀止血;動血而兼火熱者宜清熱消瘀。也就是說在論治過程中應詳審病機,主證兼證互參,相兼論治。

臨證時要明確活血化瘀治法終屬證治大法之消法範疇,臨床套用時須注意不要一味地攻伐,當行漸消緩散之法,且同時適當配以溫陽、益氣、養血、清熱、理氣、滋陰等藥物,以免耗損正氣。切記勿犯“虛虛之戒”。

我在臨證套用本方時提出幾點注意事項:1.瘀血為病,多病久積深之患,其去較慢,治療非三五天即效,因此,在治療見效後,應有方有守,方能奏效,不能頻頻更方,欲速而不達。2.活血化瘀治法終屬證治大法之消法範疇,臨床套用時須注意不要一味地攻伐,以免耗損正氣。在論治過程中應詳審病機,根據年齡之大小、體質之強弱、男女之不同、病邪之深淺,在並治的同時適當配以溫陽、益氣、養血、清熱、理氣、滋陰等藥物,靈活使用,恰中病機。當刻刻以固護正氣為念,切記勿犯“虛虛之戒”。3.活血化瘀藥物屬活血動血之品,故大量長期使用應注意監測凝血象以指導治療。

。我套用活血化瘀法為主治療頑固性失眠、頑固性頭痛、腦外傷後遺症、中風后遺症、癲癇、老年性痴呆、冠心病、心肌梗死、肺心病、心肌病、慢性心衰、糖尿病多種併發症、難治性腎病、頑固性哮喘、多種腫瘤疾患、男性不育症、陽痿、血精、頑固性前列腺痛、不射精症、女子月經病、不孕症、子宮內膜異位症、更年期綜合症、脈管炎、血栓性靜脈炎、頑固性皮膚搔癢症、銀屑病、頑固性濕疹、結節性痒疹、結締組織病等各科疑難重症,屢獲滿意療效。

(三)病案舉例:

①假性球麻痹案

趙某,男,75歲。患者素有頭暈、頭痛,因突然失語、偏癱、吞咽困難、飲水嗆咳1天,於2002年3月26日急診來我院住神經內科治療,經查頭顱CT等臨床診斷為:“腦梗塞並發假性球麻痹,輕度腦萎縮”。.予吸氧、擴血管,給予低分子右鏇糖酐、能量合劑、血漿蛋白等治療2周后,偏癱有所改善,,但語言和吞咽功能未見好轉而症狀加重。又予中藥益氣復元、滋陰潛陽、調補脾胃等法治療10天,仍無好轉,遂邀石志超教授會診。刻診:體溫36.8℃,脈搏80次/分,血壓130/80mmHg,呼吸平穩,形體消瘦,面色不華,表情淡漠,口角歪斜,舌強,發音無聲,飲水嗆咳,吞咽困難,右半身不遂,舌偏,舌淡暗,苔白,脈弦細。擬活血化瘀、健脾養胃法,予血府逐瘀湯加調養脾胃之品。服藥5劑後,患者發音有聲,言語斷續,能少量飲水,嗆咳明顯減少。繼服藥七劑,患者發音清晰,語言較前流利,能進半流食,少有嗆咳,患肢活動較前有力,語言及吞咽功能恢復。

按語:本例中醫診為中風,失語,痿證。病初肝腎不足,陰虛陽亢,肝風內動。病至後期漸至脾氣虛弱、形瘦肉羸,血瘀經絡、筋脈不用,氣虛血瘀徵象明顯,故予活血化瘀法佐以調補脾胃治療,使中風不語和吞咽功能障礙迅速得到恢復。古代醫家有“久病多虛”、“久病多瘀”的論述。本例因久病不愈,耗傷正氣,而致氣血陰陽皆虛,氣虛則推動無力,陽虛則溫煦無能,陰血虧虛則血脈不充,均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形成瘀血,而瘀血又可阻滯新血之化生,使虛者更虛,虛中夾瘀,病情纏綿難愈。而住院期間靜脈給予了大量支持補養的西藥,又予中藥一味壅補,其補之有餘而祛邪不足,故難奏效。而石教授用血府逐瘀湯加健脾益氣之品攻補兼施,使瘀血祛除,正氣恢復而頑症頓愈。

②頑固性失眠案

王某,女性,46歲,於2003年5月10日初診。自訴失眠半年,近1月加重。徹夜不眠,晝間精神萎靡。究其原因,乃因半年前被迫獻血200毫升後,郁怒緊張,憂心忡忡,遂致失眠。曾於外院予輸血400毫升並多服養心、安神、補血、益氣中藥治療無效。現每晚須服安定片6片方能入寐2~4小時。刻診:愁苦面容,面色暗滯,食欲不振,胸中瞀熱,煩躁焦慮,頭脹痛,口渴不欲飲,大便乾,舌暗隱青,脈弦緩略滑,少沖和之象。投血府逐瘀湯加味6劑並囑逐漸減少安定類藥物用量。但病人自服用中藥起即將每日6片的安定停用,前2日徹夜不寐,幾乎想停服中藥,自第3日起每夜漸能入睡3~4小時,且食慾增加,心煩減輕。效不更方,守方續進,繼服30劑後睡眠正常,諸症悉除。隨訪半年,未見復發。

按語:本例不寐半年,久治乏效,乃因辨治失誤。本例乃因郁而起,因情志失調,氣機不暢,久之氣病及血,氣滯血瘀,瘀血擾亂心神,使神不歸藏而發為頑固性失眠。且該患發病後曾住院輸血400毫升,並套用各種中西補品無數,其病機全無虛損之徵,而多瘀實之象。但眾醫皆因其為獻血後所病而皆以補益滋養、清心安神類方藥調治,正所謂:“愈補愈壅,愈涼愈凝”,故病情愈治癒重。其本在於瘀血,故投血府逐瘀湯加味治療,疏其氣血,令其條達,藥證相契,故效如桴鼓。誠如王清任《醫林改錯》中說:“夜不能睡,用安神養血藥治之不效者,此方若神。”

③腦動脈硬化(笑病)案

楊氏,女性,68歲。2003年8月21日初診。患笑症已近半載,無明顯誘因,發無定時,或2、3日一發,或一日發2、3次,陣發嬉笑,笑聲中等,笑發時內心明了,但不能自控,每次發作10餘分鐘,止後如常。曾於西醫院多方檢查,排除精神疾患,疑為“腦動脈硬化”所致,口服改善腦循環藥物無效。刻診:體胖,神清,應答自如,舉止正常,面色少華,舌略紅,舌下脈絡紫暗,苔白,脈沉細。投血府逐瘀湯化裁,2劑知,4劑愈。之後用血府逐瘀丸合天王補心丹緩調一月,隨訪半年未復發。

按語:本例為心血瘀阻,心神失養而致笑不休。如《內經》雲“心氣虛則悲,心氣實則笑不休”。故予血府逐瘀湯治之而效。中醫認為:心藏神,在志為喜,在聲為笑。《內經》雲“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氣實則笑不休。”其意為心氣實則心志有餘而笑不休。由以上可知,“笑不休”病位在心,病性屬實。證之臨床,心氣實者不外乎心火亢盛,痰火擾心,頑痰滯塞心竅及心血瘀阻。而心火亢盛者多伴面紅目赤,煩熱燥急,少寐,溲赤,渴喜冷飲,舌紅乾,舌尖絳,脈數等火熱熾盛之徵象;痰火擾心者多伴見興奮狂亂,面目紅赤,舌尖紅,苔黃濁膩,脈滑數;頑痰內結,滯塞心竅者則見笑後時悲,目光呆滯,頭暈頭重,脘痞咯痰,舌體胖大,苔白厚膩,脈弦滑等症。觀本案病人既無心火亢盛之象,亦全無痰濁內盛之徵,雖然亦無瘀血的一般見證,但排除上述心火、痰濁致病的可能,又遵“怪病多瘀”,“久病多瘀”之說,從活血化瘀入手,藥到病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