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根據地大生產運動
當時,針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國民黨政府的經濟封鎖,確定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調動革命根據地全體軍民的積極性,用發動大規模的、持久的生產運動的辦法,為抗日戰爭建立物質基礎。根據地的大生產運動開始於1938年陝甘寧邊區的軍隊生產。1939年初,中共中央發出“自己動手”、“自力更生”的號召,組織軍民開展以開墾荒地、增產糧食為主的生產運動,邊區政府和軍隊、機關、學校建立了一批工礦企業。1940年 2月,中共中央提出“集中領導,分散經營”的方針,推動邊區和各根據地軍隊、機關、學校發展自給性的農、工、商業。1941年3月,經中共中央批准,八路軍 359旅開赴南泥灣屯墾,經營農業、畜牧業和工業。1942年底,毛澤東總結了根據地的經濟工作和財政工作的經驗,提出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總方針以及“公私兼顧”,“組織起來”等一系列方針政策,並提出積極開展生產競賽,獎勵勞動英雄。在1943年,各抗日根據地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參加生產的人員極為廣泛,有中共中央和各抗日根據地人民政府以及各系統各部門的領導人,有軍隊的指揮員和戰鬥員,有幹部和學生,有工人和農民。農村婦女也廣泛參加了農業、手工業生產。1943年邊區軍隊、機關、學校生產自給總額占財政總支出的 64%。359旅經費物資自給率,1941年為 78.5%,1942年為 90.3%,1943年為93.3%,1944年達到耕一餘一,全部自給以外,還給政府上繳公糧。 359旅成為軍民大生產運動的模範。農民民眾從生產發展和賦稅減輕以及減租減息等幾個方面,得到了物質利益,實現了有吃有穿直至豐衣足食,大大激發了從事建設工作,支援抗日戰爭的熱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