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積教學設計

面積教學設計是一門設計學課程,本課內容是學生在對測量單位和圖形有了一定認識的基礎上,初步學習面積的相關內容,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背景和理論依據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潮中,我學區開展青年教師創新獎展評活動,為青年教師的發展搭設平台。為教師提升專業素質,加強相互交流和學習創造了更多的機會,本次活動圍繞“再讀課標,最佳化教學過程,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來開展。
要想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有更好的發展,都能學到自己有用的數學,我想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的改變是必須的。現代的教育觀念已由過去關注結果而進一步轉變為關注過程,關注體驗。只有在教學中真正放手,讓學生回到主動探索和充分體驗的位置上來,才能讓他們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才能有積極的學習體驗,也就更符合課標中“關注人的發展”的根本思想。
而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能夠得到充分發展,也就是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重要標誌。余文森教授從專業的角度闡述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他認為:從專業角度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首先,發展就其內涵而言,指的是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的協調發展。“通俗地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穫,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
最佳化課堂教學過程,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創設和諧的師生關係

和諧的師生關係是課堂教學中培養和發展學生主體精神的首要條件。課堂上教師要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把不愉快的心情帶進課堂。要尊重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當教師站在講台上的時候,要時刻不忘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不要居高臨下,盛氣凌人,使學生望而生畏。課堂教學中應積極提倡:答錯了的允許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許補充;沒有想好的允許再想;不清楚的允許問;不同意的允許爭論;教師錯了的允許批評;甚至必要時允許學生不舉手自由發表意見。這才是學習的真實過程,也才是最佳化課堂教學的具體保障。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應努力營造最佳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最佳的精神狀態,從而使學生以最佳的主體精神參與學習活動。

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教師必須指導學生“會”學習,使他們能主動地、積極地、創造性地學,教師要擺正自己在教學中的位置,真心誠意地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恰當地發揮主導作用,要努力提高“導”的藝術,從而在教學中恰到好處地去啟發、點撥、設疑、解惑。要大力提倡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少一點講解、分析、提問,多一些引導、點撥、激勵,徹底改變那種牽著學生走的狀況。課堂上要儘可能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餘地,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點體驗成功的愉快。為了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可以改變習慣的、固定的課堂模式,採取班級集中授課、小組合作交流和個別輔導學習相結合的綜合模式,從而使課堂更有利於學生主動學習,促使學生不斷掌握學習方法,逐步從“學會”到“會學”,最後達到“好學”的美好境界。

讓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形成過程

教學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獲取結論,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在獲得結論的同時,情操得到陶冶,智力得到開發,潛能得到發掘,能力得到培養,素質得到提高,而學生的這一認識過程是教師無法代勞的。教學中要儘可能的向學生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概念教學要展示概念形成的過程;法則教學要展示機理;公式教學要展示推導過程;套用題要展示解題思路;計量單位教學要展示概念的建立。應該明確知識是在展示的過程中掌握的,學習能力是在展示的過程中提高的,學生的主體精神也是在展示的過程中逐步培養的。但這裡關鍵的是:如何展示和誰來展示?老師演示學生跟著模仿的展示和老師“鋪路”學生自己探索的展示作用大不相同,要讓學生自己通過動手、動口、動腦,主動探索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的學習,從“模仿型”學習向“創造型”學習發展。只有這樣學生的基礎知識才能牢固,主體精神的培養才能真正落實在課堂上。學生感受到學習成功的快樂,才能樂學,必然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背景分析

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內容是學生在對測量單位和圖形有了一定認識的基礎上,初步學習面積的相關內容,發展空間觀念。
教材先結合四對形狀相似,但大小不同的物體或圖形,直接說明面積的含義。接著讓學生從附頁中剪下一個正方形和一個長方形,比一比它們的面積大小。解決這個問題的挑戰性在於單純依靠觀察無法判斷,要鼓勵學生嘗試尋找其他的比較手段和途徑。教材中提供了四種辦法:剪一剪,拼一拼;用硬幣擺一擺,再數一數;用小方塊擺一擺;先畫格子,再數一數。不僅體現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其中擺方塊畫格子的辦法所蘊涵的思想,還為後續學習面積的度量埋下了伏筆。

學生情況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能夠積極跟老師配合,課堂參與的熱情較高,但由於年齡還小,在解決問題時需要老師的引導和幫助。能夠初步利用學具來解決一些比較簡單的問題。對面積有一定的認識,但概念比較模糊,對面積和周長經常容易出現混淆。學生對面積概念中的“物體表面”和“封閉圖形”這樣的數學名詞比較陌生。

設計思路

結合教學能容和學生實際情況,以新課標“讓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為指導。在本節課的設計中,力爭能從各方面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充分尊重學生實際情況,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創造和諧平等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活動中感知、理解,進而抽象數學概念。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
針對學生對面積已經有所了解,但概念比較模糊,易與周長混淆的現狀,教師從“用16根小棒圍成一個長方形“入手,讓學生尋找體會周長相同,大小不同,初步感知面積。然後充分放手,讓學生尋找不同的比較方法,體會面積,進而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尋找生活中的面積。在學生充分感知的基礎之上,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抽象面積的概念,讓學生真正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
在教學中主要考慮以下幾點:
1、充分放手,讓學生在操作中感知並理解。動手操作使學生手、腦、眼多種器官協同參與學習過程,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更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體驗和理解。讓學生在操作中學習,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探索中發現並解決問題,碰撞出思維的火花,與睿智的前人對話,讓數學學習變的生動有趣。無論體驗的結果是成功或失敗,都將給他們帶來深刻的記憶。
2、讓學生感受數學思想的運用,體會用數學方法來解決問題。體會假設、判斷後,尋找合理方法加以實踐驗證的縝密數學學習態度。滲透“提出問題——解決驗證”的數學思維方法
3、注重學生在學習中的情感體驗,激發全體學生參與教學的熱情,注重學生間良好的合作交流,利用合理善意的建議和適當的積極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學會用數學的思想和方法了解決問題。

教學目標

1、通過情景的設計,使學生能理解面積的含義,區分面積與周長。
2、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體會什麼是面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面積單位的作用與長、正方形面積計算。
3、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展學生思維的廣度與深度。
四、教學過程設計:
(一)課前談話:
鼓勵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二)動手拼擺,在操作中理解什麼是面積
1、引導學生回憶:
師:上節課我們嘗試用12根長度相同的小棒圍一個長方形,發現可以有3種不同的方法,誰願意跟大家說說是哪3種?
出示:長 5 4 3
寬 1 2 3
這些長方形有哪些共同特徵?
(周長都是12)
2、引導發現問題:
師:老師也把圍出的這些長方形帶給了大家,這些圖形的周長相等,大小一樣嗎?
下面我們試著通過實踐來驗證。
3、小組合作,操作驗證:
出示:
小組合作要求:
A請利用手中的學具驗證哪個長方形大?
B比一比看哪個組想出的方法多。
4、學生匯報:
(1)平鋪後數小正方形的個數;
(2)重疊後比剩餘部分的大小;
(3)擺出單排的小正方形,算出個數後比較;
(4)利用方格紙比較……
5、小結引導:
師:通過比較,你能得到什麼樣的結論?
(正方形最大)
追問:都用12根小棒怎么比完後又出現了不同?
6、鞏固擴展:
出示三角形、心形、十字形,引導比較面積大小,滲透封閉圖形的概念。
(三)實際體驗,進一步理解什麼是面積
1、 引導認識:
在我們周圍有沒有類似的面積呢?同桌兩人找一找並比一比它們的面積。
2、 出示:長方體2個
它的面積指的是什麼呢?
(請學生來摸一摸)
生體會:6個面的面積之和是長方體的面積。
現在這樣能直接看出長方體的大小嗎?怎么辦?
(教師出示展開圖)
3、小組合作認識立體圖形面積
請你摸一摸拿到的立體圖形的面積,並給小組內的同學展示你拿到的立體圖形的面積。
4、引導歸納:
剛才我們比較了很多面積,那你能用自己話說說面積指的是什麼?
(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看書P39定義)
(四)練習提高
2、比大小
2、設計一個你最喜歡的圖形,使它的大小等於12個方格那么大。
(四)小節
這節課有什麼收穫?
一、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1. 這節課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2. 你喜歡用那種方法來比較面積?為什麼選擇這種方法?你是怎么想的?
3. 下面的圖形哪個面積最大?哪個面積最小?
4.下面的兩個圖形周長和面積有什麼關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