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學生學習所採用的主要方式方法:
吳老師教態親切自然,使用兒童化的語言,遵循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的原則,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聯繫實際,注意通過直觀幫助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根據學生實際和教材內容,選用的主要教學方式方法是直觀演示為主,引導學生親自操作、觀察思維、自學討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種方法有機配合使用。
教學過程:
(一)探索研究,引入概念。重視創設情景。數學知識的學習有時是枯燥的,特別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課的開始就吸引每一位學生的眼球,抓住每一個學生的心往往對整節課的成功與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節課中,吳老師從學生身邊常見的平面圖形入手,接著創設了問題情境,驅動了學生饒有興趣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來。吳老師的這節課學生興趣高漲,進行了充分的活動,並且在通過摸一摸、塗一塗、比一比等方法,讓學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體驗中,感悟到了面積的實際含義。教學過程比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這一理念。具體說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點。
1、在豐富的生活背景上學習數學,建立概念。
首先利用學生學生身邊的桌面、數學書面、文具盒面、手掌面等圖形以及比較它們的面積,讓學生感受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的同時,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欲望;緊接著教師創設了第二個教學環節,說一說什麼是面積,由學生總結出面積的意義。接著通過塗正方形和長方形的顏色,感受它們面積。活動是兒童感知世界、認識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兒童社會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實有效的數學活動能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為了確實達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老師組織學生經歷了一個理解圖形面積的含義,探索一般圖形比較面積方法的過程。設計了許多活動,比如“直觀感知”層面上的說一說、摸一摸;比如比較正方形和長方形的面積的活動,這個活動有明確的目的,同時給學生提供了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體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多樣性,也為下節課求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做好準備。
2、在有意義的實踐活動中強化概念。
讓學生比一比手掌面的大小,通過這個環節拓寬對面積意義的理解,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學生的具體操作後,教師引導學生總結了面積的概念,學生對面積有初步認識之後,大屏出示的圓、三角形等各種具體圖形,讓學生說一說這些圖形的面積,從而使學生對知識進行類化,體會到概念是對具有共同特徵的許多具體內容的概括。
3、在一系列基本練習和變式練習中深化概念。
國小生思維正處於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思維過程對具體形象存在著依賴性。吳老師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了達標練習,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學生直觀認識了面積之後,通過畫一畫面積相等的圖形這一操作活動,拓寬學生對面積的感性認識,建立豐富的表象,進一步認識了面積的意義。讓學生興趣盎然地參與到練習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探索發現,是指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變重講輕練為邊講邊練,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多種感官參加學習數學知識的活動。本節課吳老師實現了兩次飛躍:一次是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一次從理性到實踐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