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聯盟

非洲聯盟

非洲聯盟(簡稱非盟;英語:African Union,AU)是一個包涵了53個非洲會員國的聯盟,是屬於集政治、經濟和軍事於一體的全非洲性的政治實體。非洲聯盟於未來有計畫統一使用貨幣、聯合防禦力量、以及成立跨國家的機關,這包括一個管理非洲聯盟的內閣政府。此聯盟的主要目的是幫助發展及穩固非洲的民主、人權、以及能永續發展的經濟,除此之外亦希望減少非洲內部的武裝戰亂及創造一個有效的共同市場,最終目標是建立“非洲合眾國”。前身是1963年在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成立的“非洲統一組織”。2002年7月在南非改組。

基本信息

概述

非盟會旗非盟會旗

非洲聯盟(AfricanUnion--AU,簡稱“非盟”)是繼歐盟之後成立的第二個重要的地區國家聯盟,是集政治、經濟、軍事等為一體的全洲性政治實體。

非盟的前身是成立於1963年5月25日的非洲統一組織(簡稱“非統組織”)。

1999年9月,非統組織第四屆特別首腦會議通過《蘇爾特宣言》,決定成立非盟。

2000年7月,第36屆非統首腦會議通過了《非洲聯盟章程草案》。

2001年7月,第37屆非統首腦會議決定正式向非盟過渡。

2002年7月8日,非統組織在南非德班召開最後一屆首腦會議。7月9日至10日,非盟舉行第一屆首腦會議,並宣布非盟正式成立,非盟正式取代非統組織。總部設在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
非盟的主要任務是維護和促進非洲大陸的和平與穩定,推行改革和減貧戰略,實現非洲的發展與復興。非盟致力於建設一個團結合作的非洲,力爭各成員國在重大國際事務中能夠用一個聲音說話。該組織還積極落實2001年發起的非洲發展新夥伴計畫,推動各成員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吸引和爭取外資及援助,以促進非洲大陸經濟一體化。

非盟在維護地區安全、調解地區戰亂和衝突方面採取了積極行動。非盟參與調解了蒲隆地、剛果(金)、賴比瑞亞、索馬里、象牙海岸和蘇丹等國的衝突,有效地避免了這些國家安全局勢進一步惡化。

目標與宗旨

《非盟章程》確定的目標是:

實現非洲國家和人民間更廣泛的團結和統一;維護成員國主權、領土完整和獨立;促進和平、安全和穩定;加快政治、社會和經濟一體化進程;促進民主原則、大眾參與和良政;促進和保護人權;推動非洲經濟、社會、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推動在各領域的泛非合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協調和統一當前和未來的區域經濟組織的政策,以逐步實現非盟目標;維護非洲共同立場和利益;加強國際合作,創造條件使非洲在全球事務中發揮應有作用。
非盟的宗旨是:

成員國主權平等,相互依存;尊重獨立時存在的邊界;和平共處;不干涉內政;制定共同的防務政策;和平解決爭端,禁止使用或威脅使用武力;尊重民主原則、人權、法治和良政;尊重人的生命的神聖性,譴責和反對暗殺、恐怖主義行為和顛覆活動;讓非洲人民廣泛參與非盟建設;反對以非憲法方式更迭政權;成員國發生戰爭罪、種族屠殺或大規模人道主義危機時,非盟有權依照大會決定進行干預;為恢復和平與安全,成員國有權要求非盟干預;促進性別平等;促進社會公正,推動經濟平衡發展。

成員

截至2011年8月,非盟現有54個成員國。

分別是阿爾及利亞、埃及、衣索比亞、安哥拉、貝寧、波札那、布吉納法索、蒲隆地、赤道幾內亞、多哥、厄利垂亞、維德角、甘比亞、剛果(布)、剛果(金)、吉布地、幾內亞、幾內亞比索、加納、加彭、辛巴威、喀麥隆、葛摩、象牙海岸、肯亞、賴索托、賴比瑞亞、利比亞、盧安達、馬達加斯加、馬拉威、馬里、模里西斯、茅利塔尼亞、莫三比克、納米比亞、南非、尼日、奈及利亞、獅子山、塞內加爾、塞席爾、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史瓦濟蘭、蘇丹、索馬里、坦尚尼亞、突尼西亞、烏干達、尚比亞、查德、中非、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即“西撒哈拉”,1984年11月被非統接納為成員,摩洛哥隨即退出非統,後摩未再加入非統/非盟)以及南蘇丹(2011年7月獨立建國,成為非盟最年輕的成員國)。

其中:

茅利塔尼亞2005年8月4日被非盟暫時中斷成員國資格,2008年8月9日非盟宣布凍結其成員資格,2009年7月恢復成員國資格。
2008年12月,非盟決定暫時中止幾內亞成員國資格。
2009年3月,非盟暫停馬達加斯加成員國資格。
2010年12月,非盟和平與安全理事會暫時中止象牙海岸成員國資格。
2011年8月,南蘇丹共和國正式加入非盟,成為該組織的第54個成員國。

主要負責人

現任非盟輪值主席為赤道幾內亞總統奧比昂,2011年1月當選,任期至2012年1月。

現任非盟委員會主席為加彭前副總理兼外交、合作、法語國家事務和地區一體化部長讓·平(JeanPing),2008年4月就職,任期至2012年4月。

總部

非盟總部在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

網址:http://www.au.int/。

組織機構

非盟主要機構包括非盟首腦會議、執行理事會和非盟委員會。非盟首腦會議是非盟最高權力機構,每年舉行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級會議。在成員國提出要求並經三分之二成員國同意後,非盟可召開特別首腦會議。非盟自2002年7月建立以來,已經成立了非盟首腦會議、非盟委員會、執行理事會、泛非議會、非洲法院、和平與安全理事會、常駐代表委員會、特別技術委員會等機構。2008年9月9日,非盟在三蘭港宣布成立經濟、社會和文化理事會(經社文理事會),從而把非盟的官方機構數增加到9個。

(1)大會(TheAssemblyoftheUnion,即非盟首腦會議):系非盟最高權力機構。原每年召開一次例會,從2005年起改為每年兩次,年初的首腦會議原則上在亞的斯亞貝巴召開,年中的首腦會議在成員國輪流舉行。大會主席任期一年,任期可視情延長(不超過一年)。若某國提出要求並經三分之二成員國同意,可召開特別首腦會議。

(2)執行理事會(TheExecutiveCouncil):由成員國外長或成員國指定的其他部長組成。每年舉行兩次例會,若某國提出要求並經三分之二成員國同意,可舉行特別會議。執行理事會對大會負責,執行其通過的有關政策並監督決議的實施情況。下設常駐代表委員會和特別技術委員會兩個輔助機構。

(3)非盟委員會(TheCommission):為非盟常設行政機構,負責處理非盟的日常行政事務。其領導機構由主席、副主席及8名委員共10人組成,任期4年,至多可連任一次。

(4)泛非議會(Pan-AfricanParliament):非盟的立法與監督機構。截至2012年1月,只具有諮詢和建議職能。由非盟53個成員國各5名議員共265人組成,設1位議長和4位副議長,根據地域平衡原則分別來自非洲的五個次區域。每年召開兩次例會。現任議長為查德人伊德里斯·恩德萊·穆薩(IdrissNdeleMoussa)。

(5)和平與安全理事會(ThePeaceandSecurityCouncil):由15個成員國組成,其中5國任期3年,10國任期2年,均可連選連任。成員國權力平等,無否決權。主要職能是:維護地區和平與安全,預防地區衝突;對成員國實施軍事干預與維和行動;幫助戰後重建;進行人道主義和災難救援等。主要權力有:制訂非盟對成員國干預的形式和計畫;制裁以違憲手段更迭政權者;確保非盟反恐政策的實施;推動成員國實行民主、良政、法治和保障人權等。

(6)非洲發展新夥伴計畫:由南非、奈及利亞、阿爾及利亞、塞內加爾和埃及於2001年發起,2002年被確定為非盟經濟社會發展綱領,2010年正式併入非盟框架。下設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指導委員會、執行委員會、規劃和協調局等決策和執行機構。

(7)經濟、社會和文化理事會(TheEconomic,SocialandCulturalCouncil):諮詢機構,由成員國社會團體、專業團體、文化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等組成。

(8)非洲法院(TheCourtofJustice):司法機構。

(9)金融機構(TheFinancialInstitutions):包括非洲中央銀行、非洲貨幣基金、非洲投資銀行三個機構,均尚未建立。

主要活動

截至2012年1月,非盟共召開了十八屆首腦會議。

2002年7月9日至10日,非盟在南非德班舉行第一屆首腦會議,宣布非盟正式成立。
2003年2月3日,非盟在亞的斯亞貝巴舉行特別首腦會議。大會通過了非盟憲章修訂案,其中包括進一步加強婦女參與非盟的事務、明確非盟大會主席的職責和增添和平與安全理事會為非盟正式機構等事宜。
2003年7月10日至12日,第二屆非盟首腦會議在莫三比克首都馬普托舉行。非盟成員國領導人就“非洲發展新夥伴計畫”、消除地區衝突和防治愛滋病等議題進行了討論,取得了積極的成果。會議還選舉出以馬里前總統科納雷為主席的非盟委員會。
2004年2月27日至28日,非盟在利比亞海濱城市蘇爾特舉行特別首腦會議,通過了有關水資源利用及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決議。
2004年7月6日至8日,第三屆非盟首腦會議在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召開。大會通過了《非盟的展望與非盟委員會的任務》、《非盟2004-2007年戰略框架》和《非盟委員會各部門行動計畫》3個綱領性檔案,會議敦促成員國加緊落實“非洲發展新夥伴計畫”,加速非洲一體化進程。會議還決定將泛非議會總部設在南非。
2005年1月30日至31日,第四屆非盟首腦會議在奈及利亞首都阿布賈召開。會議同意分別設立專門委員會,研究加強非洲在聯合國的作用以及如何加快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等問題,並同意簽署有關互不侵犯和共同防禦等方面的協定。
2005年7月4日至5日,非盟第五屆首腦會議在利比亞海濱城市蘇爾特舉行。會議重點討論了非洲發展、外債、減少貧困、地區衝突、一體化進程和非盟在聯合國改革問題上的立場等問題,並通過了關於繼續執行聯合國千年計畫和有關聯合國改革問題的決議。
2006年1月23日至24日,第六屆非盟首腦會議在蘇丹首都喀土穆舉行,會議的主題是“教育與文化”。與會的36位非洲國家元首、政府首腦以及代表討論了文化、教育、非盟與聯合國安理會的合作和更有效發揮非盟安全與和平理事會作用等一系列問題,並達成多項共識。
2006年7月1日至2日,非盟第七屆首腦會議在甘比亞首都班珠爾召開。會議的主題為“推動經濟共同體與地區一體化協調發展”。首腦會議通過決議,決定成立非洲人權與民族權法院,標誌著非洲國家在人權保護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
2007年1月29日至30日,非盟第八屆非洲聯盟首腦會議在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舉行。會議的主要議題是科學技術開發與研究對非洲發展的作用。會議討論了索馬里和蘇丹達爾富爾問題,但沒有取得實質進展。
2007年7月1日至3日,非盟第九屆首腦會議在加納首都阿克拉舉行。會議討論了建立非洲聯合政府及“非洲合眾國”的問題,並發表了《阿克拉宣言》,強調加快非洲大陸政治、經濟一體化進程以及建立非洲聯合政府的重要性。
2008年1月31日至2月2日,非盟第十屆首腦會議在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舉行。會議的主題是“非洲工業發展”。會議就非洲工業發展、地區安全局勢及非洲聯合政府等熱點問題進行了討論。選舉加彭副總理兼外長讓·平為非盟委員會主席。非洲工業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
2008年6月30日至7月1日,非盟第十一屆首腦會議在埃及沙姆沙伊赫舉行。會議的主題是“實現水和衛生的千年發展目標”。來自非盟53個成員的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或代表就非洲和平與安全、全球糧食和能源價格上漲、辛巴威等問題進行了討論。非洲繼續尋求和平合作發展。
2008年11月,非盟將在烏干達首都坎帕拉召開特別首腦會議,探討難民問題的解決途徑。

第十二屆首腦會議於2009年2月1日至4日在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召開。
第十三屆首腦會議於2009年7月1日至3日在利比亞的蘇爾特召開。

2010年1月31日至2月2日,非盟第十四屆首腦會議在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舉行。40位非洲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非盟委員會主席讓·平出席,歐洲聯盟輪值主席、西班牙首相薩帕特羅、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等區外代表與會。會議主題是“非洲信息與通訊技術:發展面臨的挑戰和前景”。主要討論了非洲和平安全、一體化建設、氣候變化、安理會改革等問題。馬拉威總統穆塔里卡在會上當選新一屆非盟輪值主席。
2010年7月25日至27日,非盟第十五屆首腦會議在烏干達首都坎帕拉舉行,35位非洲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非盟委員會主席讓·平出席,墨西哥總統卡爾德龍、巴勒斯坦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總理岡薩維斯、聯合國常務副秘書長米吉羅、阿拉伯聯盟主席穆薩、美國總統特使、總檢察長兼法務部長霍爾德等區外代表與會。會議主題是“非洲母嬰、兒童健康及發展”。主要討論了非洲和平與安全、非洲一體化、安理會改革、氣候變化等議題。
2011年1月30日至31日,非盟第十六屆首腦會議在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舉行。40多位非洲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與會。法國總統薩科齊、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第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主席戴斯以及來自13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高級代表參加。會議主題是“尋求共同價值,促進非洲團結與一體化”。主要討論了非洲和平與安全、地區一體化建設以及安理會改革、氣候變化等問題。赤道幾內亞總統奧比昂在會上當選新任非盟輪值主席。
2011年6月30日至7月1日,非盟第十七屆首腦會議在赤道幾內亞首都馬拉博舉行。40多位非洲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以及聯合國常務副秘書長米吉羅、阿盟副秘書長本·哈里、巴西前總統盧拉等國際組織和區外國家代表與會。會議主題是“加快青年能力培養以促進可持續發展”。重點討論了非洲和平與安全、地區一體化建設以及安理會改革、氣候變化等問題。

2012年1月29日至30日,第18屆非洲聯盟首腦會議在位於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的非盟總部召開,會議的主題是“促進非洲內部貿易”。

紀念日

為紀念非統和非盟成立,每年的5月25日、9月9日分別被定為“非洲日”和“非洲聯盟日”。

與中國關係

非盟會議中心非盟會議中心

中國同非盟及其前身非統保持著友好往來和良好合作關係,並向其提供了援助。1998年起,中國每年派代表團出席非盟首腦會議。

2006年11月,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胡錦濤宣布中國援助建設非洲聯盟會議中心。2012年1月28日,中國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將象徵非盟會議中心的金鑰匙轉交給非盟負責人。座落於亞的斯亞貝巴的非盟會議中心是繼坦贊鐵路後中國對非洲最大的援建項目。

2012年1月28日,中國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會見非盟輪值主席、赤道幾內亞總統奧比昂和非盟委員會主席讓·平時表示:“今後三年,中方將向非盟提供6億元人民幣無償援助,用於雙方商定的項目。”

國際間組織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生活在地球村的我們越來越多的看到很多國際組織出現在我們眼前,如果可以更多的了解一些這些國際組織,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都會帶來更多的便利和發展。

非洲聯盟成員國

阿爾及利亞 | 安哥拉 | 貝寧 | 波札那 | 布吉納法索 | 蒲隆地 | 喀麥隆 | 維德角 | 中非共和國 | 查德 | 葛摩 | 剛果民主共和國 | 剛果共和國 | 象牙海岸 | 吉布地 | 厄利垂亞 | 衣索比亞 | 赤道幾內亞 | 加彭 | 甘比亞 | 加納 | 幾內亞 | 幾內亞比索 | 肯亞 | 賴索托 | 賴比瑞亞 | 利比亞 | 馬達加斯加 | 馬拉威 | 馬里 | 茅利塔尼亞 | 模里西斯 | 莫三比克 | 納米比亞 | 尼日 | 奈及利亞 | 盧安達 | 西撒哈拉 |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 塞內加爾 | 塞席爾 | 獅子山 | 索馬里 | 南非 | 南蘇丹共和國 | 蘇丹 | 史瓦濟蘭 | 坦尚尼亞 | 多哥 | 突尼西亞 | 烏干達 | 尚比亞 | 辛巴威 | 非洲聯盟

伊斯蘭會議組織(OIC)

不結盟運動成員國及觀察員

成員國 阿富汗 | 阿爾及利亞 | 安哥拉 | 巴哈馬 | 巴林 | 孟加拉國 | 巴貝多 | 白俄羅斯 | 貝里斯 | 貝寧 | 不丹 | 玻利維亞 | 波札那 | 汶萊 | 布吉納法索 | 蒲隆地 | 高棉 | 喀麥隆 | 維德角 | 中非共和國 | 查德 | 智利 | 哥倫比亞 | 葛摩 | 剛果 | 象牙海岸 | 古巴 | 剛果民主共和國 | 吉布地 | 多米尼加共和國 | 厄瓜多 | 埃及 | 赤道幾內亞 | 厄利垂亞 | 衣索比亞 | 加彭 | 甘比亞 | 加納 | 格瑞那達 | 瓜地馬拉 | 幾內亞 | 幾內亞比索 | 蓋亞那 | 宏都拉斯 | 印度 | 印度尼西亞 | 伊朗 | 牙買加 | 約旦 | 肯亞 | 科威特 | 寮國 | 黎巴嫩 | 賴索托 | 賴比瑞亞 | 利比亞 | 馬達加斯加 | 馬拉威 | 馬來西亞 | 馬爾地夫 | 馬里 | 茅利塔尼亞 | 模里西斯 | 蒙古 | 摩洛哥 | 莫三比克 | 緬甸 | 納米比亞 | 尼泊爾 | 尼加拉瓜 | 尼日 | 奈及利亞 | 朝鮮 | 阿曼 | 巴基斯坦 | 巴勒斯坦 | 巴拿馬 | 巴布亞紐幾內亞 | 秘魯 | 菲律賓 | 卡達 | 盧安達 | 聖露西亞 | 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 |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 沙烏地阿拉伯 | 塞內加爾 | 塞席爾 | 獅子山 | 新加坡 | 索馬里 | 南非 | 斯里蘭卡 | 蘇丹 | 蘇利南 | 史瓦濟蘭 | 敘利亞 | 坦尚尼亞 | 泰國 | 東帝汶| 多哥 |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 突尼西亞 | 土庫曼斯坦 | 烏干達 |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 烏茲別克斯坦 | 萬那杜 | 委內瑞拉 | 越南 | 葉門 | 尚比亞 | 辛巴威
觀察員
國家 安提瓜和巴布達 | 亞美尼亞 | 亞塞拜然 | 波赫 | 巴西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哥斯大黎加 | 克羅埃西亞 | 賽普勒斯 | 多米尼加 | 薩爾瓦多 | 哈薩克斯坦 | 吉爾吉斯斯坦 | 墨西哥 | 黑山 | 塞爾維亞 | 烏克蘭 | 烏拉圭
組織 非洲聯盟 | 阿拉伯國家聯盟 | 聯合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