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文化遺產名稱:靖邊跑驢
遺產編號:Ⅲ—23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申報日期:2007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榆林市靖邊縣
遺產級別: 省
區域及地理環境
靖邊縣位於陝西省北部,榆林市西南部,坐標介於東經108°17′~108°20′,北緯36°58′~38°03′之間,北與內蒙古自治區烏審旗、鄂托克旗相鄰;南與本省延安市子長、安塞、志丹、吳旗四縣接壤;東西分別與本市橫山、定邊兩縣毗連。縣境南北最長為116.2公里,東西最長為91.3公里。全縣海拔介於1123米-1823米之間,轄13個鄉,9個鎮,1個國營農場,總面積5088平方公里,總人口29.14萬人。
靖邊縣屬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多風沙夏季旱,秋雨連綿冬嚴寒”。年平均氣溫7.9℃,有“早穿皮襖午穿紗,抱著火爐吃西瓜”的民謠。無霜期15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2702小時,年平均降雨量328毫米(多集中在七、八、九三個月份),年平均蒸發量2510毫米(是降雨量的7倍多),6級以上大風每年有30-50次。
靖邊縣自然資源富集,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以靖邊為中心的陝甘寧盆地天然氣田屬世界級整裝大氣田,南部山區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北部已探測出煤層厚、儲量大的優質煤。
靖邊交通發達,包茂、青銀兩條國家交通大動脈在靖邊縣城交匯,建設中的太中銀鐵路貫穿全縣東西,交通區位優勢日益明顯。
靖邊民間藝術風格獨特,有高亢激揚的“信天游”,熱情奔放的大秧歌,多姿多彩的“三邊剪紙”,熱情激越的嗩吶音樂,風趣幽默的陝北說書,這些民間藝術極具民族特色和傳統意蘊。良好的地理環境,悠久的歷史,濃郁的民間文化氛圍,孕育了陝北靖邊跑驢這一民間藝術奇葩。
歷史淵源
據考:靖邊跑驢根據地理、歷史、生產方式以及光緒年間《縣誌》對“社火”的記載證明,在清代已很盛行。當地有關靖邊跑驢的傳說有三種:其一說:靖邊跑驢最早是來自神話《八仙過海》中的“張果老倒騎毛驢”這一民間故事,民間藝人根據這一故事編創並流傳至今。其二說:在明成化年間是由靖邊民間藝人姚福有根據當地盛興的“跑竹馬”改編髮展而成的。其三說:是從民國初由定邊、安邊流傳到靖邊的。這三種傳說,看起來都有一定的由來和依據,雖然當地誌書及其它資料、碑文中沒有明顯提及到跑驢的蹤跡,但根據現在靖邊民俗跑驢的藝術水平,普及程度,舞蹈本身的古樸韻味,以及靖邊民眾世代春節“鬧社火”離不開跑驢的習慣,說明這是一種古老的藝術品種。近年來,靖邊跑驢已蜚聲國內外舞壇,它以耐人尋味的鄉土風情和濃郁質樸的生活氣息為百花園中添了土香土色、清新瑰麗的色彩。
可以說,陝北靖邊跑驢是在獨特的地理環境、悠久的歷史及濃郁的民間文化氛圍孕育下產生的。舊時以“社火”尾子出現的“靖邊跑驢”、“張公背張婆”、“大頭和尚戲柳翠”、“二貴摔跤”、“霸王鞭”等民間雜耍和舞蹈,解放後,由於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使之得以發揚廣大。文革十年,靖邊跑驢停演。一九七六年,任孝同志任文化館館長後,由副館長陳雲同志和李智、米立中等同志組成專門班子,展開了對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蒐集、挖掘工作。在他們辛勤工作下,一九七八年把跑驢這一社火尾子加以改革提高,於一九七九年編創為12分鐘的舞蹈小劇《探親路上》,推上藝術舞台,參加了榆林市春節文藝調演,並獲得一等獎,使之藝術水平得以升華。因而靖邊跑驢一時走紅。從地市到省城直至首都北京參加演出,並參加了中國農業電影製片廠《泥土的芳香》的拍攝,直至出國到法國、瑞士、前蘇聯等國進行文化交流,使陝北靖邊跑驢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基本內容
陝北靖邊跑驢一般情況下尾隨秧歌隊在行進間表演。它不受秧歌隊及鼓樂節奏的約束進行即興表演。春節“鬧社火”時先“打場子”的就是要靠跑驢,在激越歡快的鑼鼓聲中開始,表演者根據當時當地風土人情,環境條件即興作舞,常以誇張的形象動態,風趣的舞姿技巧,滑稽的嬉逗,幽默的演唱道白,抒發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之意,常常引逗觀眾發出陣陣笑聲。
陝北靖邊跑驢在表演形式上有一人跑驢,雙人跑驢,多人跑驢,多數為雙人跑驢,一個騎,一個趕。其表演內容傳統的跑驢純屬情趣性即興表演,男女之間互相挑逗,後來經過民間藝人及傳承人的演變,給這種傳統形式賦予了新的內容,如“夫妻探親”、“回娘家”、“趕集路上”、“爺孫趕集”等,使古老的藝術煥發出了新的生命。跑驢的基本動作有:“慢步閃腰”、“上坡步”、“下坡步”、“過河步”、“小跑步”、“大跑步”、“撒歡跳”等。動作組合有:“驚驢打鬥”、“陷泥救驢”、“雙人騎驢”、“太平跳躍”等。表演時,表演者即興使用,不受限制。
基本特徵
靖邊跑驢在生活和藝術特徵上有以下幾點:其一,他源於生活,在生活的常態中巧妙提取感人的驢趣和人與驢的交流態,編織成感動生活中的人的樂趣,讓人們在樂趣中體會生活的美。其二,藝人的聰明智慧將生活的驢變成藝術的“驢”,又通過藝術的“驢”美化生活,讓人們體味到生活中如何創造美。其三,人與驢和諧相處,互相依靠,為了生存結下割不斷的真情,進而將這種真情升華為藝術的情感來娛樂人們的生活。
靖邊跑驢在舞蹈動律及風格特徵上有兩種流派:其一,為“滾沙驢”派,表演時步律急促快速,接近於生活中的騎驢動態。因“滾沙驢”個頭小,四蹄短粗,適應在沙漠行走。其二,為“大善驢”派,表演時步律較緩慢,步距大,節奏明顯,誇張性強。“大善驢”個頭高,四蹄細長,適應在山區丘陵行走。二者共同都採用“閃腰”、“揉肩”、“抖身”、“搖頭”這四個技術,不管是表演上坡、下山、大跑、中跑,還是撒歡、失蹄等動作,都離不開“四功”的有機配合。
相關器具及製品
陝北靖邊跑驢道具所用的“驢”,過去是用柳條、竹條、絲麻、線繩進行編制框架,然後外加麻紙,報紙用漿糊貼上,最後用墨汁塗刷而成。製作時分前後兩截,中間用柳條連線,下部圍上黑綢布或絨布,另外用兩把笤帚裝進一條褲子的雙腿內,加上鞋和襪子、綁腿帶,做成兩條假腿。表演者在演出前先將道具“驢”掛綁在腰間,兩條假腿掛綁在“驢”鞍兩側的部位,表演者露出上身與兩條假腿成一體,然後即可進行表演。趕驢者,則掛著一個柳筐筐,拿著一根趕驢的紅纓子鞭桿,腰間掛一支旱菸鍋和繡著山丹丹花的菸袋,頭扎白毛巾,戴一支誇張的鼻胡兒。
傳承譜系
優秀的民間藝人往往就是推動藝術不斷發展創新的原動力。因為,一個藝術品種必然要靠那些具有良好智慧和藝術靈感的優秀藝人去體現和創造。他們在生產和藝術的道路上追求與探索的精神是不可磨滅的,靖邊跑驢的著名藝人孟占雄、侯占權、張有萬、李志生等就是這一批藝人中的優秀代表。特別是張有萬老藝人經過靖邊縣文化館副館長陳雲,業務幹部李智、米立中的指點和榆林市藝術館長孟海平的打造,使他的藝術品位得到進一步升華。他們辛勤藝術耕耘終於得到了人民民眾和社會的廣泛承認。孟占雄、張有萬、李志生三人作為靖邊跑驢騎手們的代表,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起,第一次將廣場藝術搬上了舞台,隨後八次赴省城獻技,兩次赴北京匯報表演。九次獲國家及省級獎勵。1984年給國際亞舞會的各國民俗舞蹈家表演。兩次在中南海懷仁堂向黨和國家領導人匯報表演。1998年又赴法國、瑞士、前蘇聯參加國際民間藝術節。這些榮耀反過來又大大促進了靖邊跑驢藝術的發展與提高。從1976年起,老藝人孟占雄、張有萬先後對靖邊跑驢以道具改革為突破口,取得可喜的成就,收到了明顯的效果。他們利用鋼筋、鐵絲焊接“驢”框架,加上可以轉動的“軸承”,下邊加上支架和四個小輪子,用電燈炮作眼睛,以兔皮、驢皮、驢耳、驢尾等不用加工的原料進行裝飾,使過去的形似“驢”發展成為形神兼備維妙維俏的活道具。經他們重新改制的“驢”,不僅可以動耳、搖尾、眨眼、張嘴,而且可以轉向進行“鏇轉360度倒騎”,甚至“落鞍下驢”,“雙人同騎驢”等高、難、新的動作技巧,所有這些都是道具改革之下產生的。這些發展創新帶來了跑驢藝術發展的光明前景,使之又有了新的活力,從而使陝北靖邊跑驢成為陝北舞蹈藝術中的一顆耀眼的沙海明珠。孟占雄老藝人愛鬧社火,每逢春節常常自發組織社火班子,挨門逐戶扭秧歌、扎場子、沿門子。解放後,他們的社火班子經常參加縣上的秧歌調演,使跑驢這一民間舞蹈在全縣廣為傳播,影響了各地鄉鎮的跑驢藝人。雖然他們之間沒有正式拜師學藝,但是,在本縣境內會演“跑驢”的藝人,大多數都學習模仿了孟占雄藝人的動作,現就我縣不同時期著名藝人情況作以下介紹:孟占雄,男,1933年生,靖邊縣東坑鎮人,國小文化,農民,從小愛好民間文藝,經常參加農村社火表演,開始表演跑竹馬,並經常參加縣鄉各類文藝調演活動。在文化館專業人員的指點下,1992年表演的跑驢參加了陝西省老年文藝調演活動,榮獲優秀表演獎。1988年參加了榆林市文藝調演活動並獲得表演獎。他自己加工改制的跑驢道具,可轉身,可騎二人,也可下鞍進行表演。他繼承和發展了民間藝術,為陝北靖邊跑驢搬上舞台,推向全國,走向世界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侯占權,男,1941年生,東坑鎮人,國小文化。1957年參加工作,在延安市百貨公司工作,1960年調靖邊縣聯社工作,後調商業局,2001年退休前任縣工商局副局長職務。他從小愛好文藝,經常參加社火表演,六十年代學習跑驢表演,經常參加縣上組織的文藝調演活動,繼承了靖邊跑驢表演藝術。
張有萬,男,1945年出生於靖邊縣東坑鎮,國中文化,原系靖邊物資局職工,現為榆林市民間藝術團職員。從小愛好文藝活動,經常參加鄉村秧歌隊的表演活動,受老藝人孟占雄的影響,經常進行跑驢表演。1979年春節,由靖邊縣文化館編導張有萬表演的跑驢《探親路上》參加了榆林市文藝調演,並獲表演一等獎。由於跑驢藝術的風格獨特,後來在榆林市成立民間藝術團時他便與跑驢同時踏上民間藝術舞台,成了市民藝團的主要職員。1982年,他所表演的《探親路上》曾參加了中國農業電影製片廠《泥土的芳香》的拍攝,並在北京中南海為中央首長進行匯報表演。該《探親路上》還以其獨特的民族風格和高超的表演技巧,參加了國際亞舞會舞蹈藝術交流演出。曾隨市民藝團出訪了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受到所在國專家的高度讚譽,為弘揚我國民族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李志生,男,1937年生,原籍榆林市米脂縣桃鎮人,現住靖邊縣張家畔鎮。國中文化,1954年參加工作,為榆林養路段職工,後調靖邊養路段工作,現已退休。1964年他編創的宣傳交通管理的曲目(宣傳毛驢不能上公路為內容),以跑驢表演形式代表榆林市養路段參加了陝西省公路系統文藝調演。1998年元宵節,由靖邊縣文體局組織的民間社火秧歌團,他以其中跑驢主要成員參加了榆林市秧歌調演,隨即赴定邊和寧夏自治區鹽池縣進行巡迴表演,受到觀眾的好評。現在雖然年近七旬,但他仍然是靖邊老年秧歌隊跑驢表演的骨幹成員,為傳承和發揚靖邊跑驢藝術做出了貢獻。
齊彩香,女,1940年生,原籍靖邊縣寧條梁鎮,現居住靖邊縣張家畔鎮,國中文化,家庭婦女,從小愛好文藝活動。在校時經常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類文藝活動。1999年受老藝人李志生的影響愛上了跑驢表演,在李志生的指點下,學會了跑驢表演,並參加了靖邊縣老年秧歌隊。2005年參加了榆林市中脈公司組織的文藝宣傳活動,現為老年秧歌隊骨幹隊員,為靖邊跑驢藝術的繼承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戚景利,女,1983年生,國小文化,原籍楊橋畔鎮,現住張家畔鎮。1993年至1996年在靖邊文化館創辦的戲校學習,1996年被錄用為靖邊縣文工團職員。由於受跑驢藝人的影響,愛上了跑驢藝術,經常在秧歌表演隊伍中表演跑驢,繼承了靖邊跑驢藝術。
鄭振霞,女,1981年生於橫山縣塔灣鎮,國小文化,現住靖邊縣張家畔鎮。1993年至1996年在靖邊文化館創辦的戲校學習,1996年被錄用為靖邊縣文工團職員,由於受跑驢老藝人的影響,愛上了跑驢藝術,經常在秧歌表演隊伍中表演跑驢,繼承了靖邊跑驢藝術。
郝振利,女,1962年生,家庭婦女,國中文化,原籍綏德縣四十里舖鎮,現居住靖邊縣張家畔鎮。從小愛好文藝活動。在校時經常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類文藝活動, 2001年成為靖邊縣中老年秧歌隊隊員。2003年開始學習表演跑驢,是老年秧歌隊的骨幹隊員,繼承和發展了靖邊跑驢表演藝術。
五代跑驢表演藝人傳承譜系
第一代
邢老五 張耀 姚福有
第二代
孟占雄 侯占權 李志生
第三代
張有萬 齊彩香 王友祥 張大柱 任毅
第四代
郝振利 徐義 王雙玉 李勇 張玉 王兵
第五代
戚景利 鄭振霞 王洋 李明 鍾鋒
保護計畫
目前已投入資金情況:1、今年縣裡投資一萬元,對重點藝人採訪慰問,讓他們發揮餘熱,重振當年靖邊跑驢風采。2、投資五仟元,組織專業幹部普查現有藝人狀況,建立藝人跟蹤卡,力爭解決他們的從藝困難。3、投資一萬元,力爭年底辦一次跑驢藝人培訓會。4、投資二萬元,已請市級領導專家指導工作,並制訂保護計畫。
一、主要保護內容
為保護好靖邊跑驢,特制定五年保護計畫。此計畫由靖邊縣文化館負責組織實施,靖邊縣文體局負責管理、督導。保護要點:
1、進一步開展深入細緻的工作,徹底摸清靖邊跑驢的發展和歷史沿革情況。
2、將所獲資料全部存檔。
3、組織專業人員,深入開展跑驢相關民俗方面的理論研討工作,並把研究成果編輯成冊。
4、組織靖邊跑驢表演培訓班,不斷培養和發展有才華的表演者,源源不斷補充新生力量。
5、進行再創新,豐富跑驢的表演形式和內容,提升其適應新時期文化變革的生存能力和藝術水準。
6、建設條件良好的排練場地。
二、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近年來,我們已採取以下保護措施:
1、從1979年以來,縣文體局每年在各大節日文藝活動中對跑驢經常進行有組織的安排,春節秧歌調演活動中,跑驢常以秧歌尾子出現在秧歌表演中。
2、2003年,縣文體局根據榆林市政府“建設特色文化市”的指示精神,召開了主管文化縣長參加的“保護文物遺產,建設特色文化”專題會議,要求搶救、挖掘、保護我縣民族文化遺產,把跑驢列入了重點保護項目之中。
3、文化館每年要求專業人員對基層民眾文化活動進行經常性的組織輔導,其中對靖邊跑驢作重中之重進行了保護,能夠讓這個民間藝術品種繼續進行發展和提高,使之表演水平更加貼近現實,貼近生活,貼近人民民眾。
三、五年保護工作計畫
2007年:組織專業人員深入東坑鎮收集、整理跑驢的各種資料,在此基礎上,召開理論研討會,研討如何豐富和發展靖邊跑驢的表演形式。
2008年:組織跑驢表演培訓班,請老藝人傳、幫、帶一批年輕人才,個別技藝特長人員作為重點培養對象進行培養,能夠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礎上試排創新曲目。
2009年:重點打造一、二個跑驢新曲目,力爭參加市級以上文藝調演。
2010年-2011年:組織以靖邊跑驢為主的民間藝術表演團體,在全縣各有關景點、廟會、鄉鎮物資交流會進行演出,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籌劃赴省演出曲目。
四、五年主要保障措施
今後我們的保護措施為:
1、建立以縣級主管領導、專家、藝人相結合的靖邊跑驢搶救保護工作領導小組。
2、建立以文化館主管業務館長為直接責任人的靖邊跑驢考查隊,對靖邊跑驢進行深入考查研究。
3、縣文體局要確保專項保護經費落實到位,要求政府部門把此項經費納入每年地方財政預算計畫,建立有效的資金保障機制。
4、把跑驢藝術納入文化特色縣建設規劃當中。
五、建立機制
實施五年保護計畫,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建立有主要領導負責,業務骨幹扛死肩的領導制度建設機制。
2、資金投入一定要定額,確保保護經費的足額到位。
3、建立專業業務骨幹、民間藝人相結合的有效機制,步調一致,互補互助,不斷開發、創新適應新時代發展需要的新體裁、新曲目。
4、建立以提高、創新、促進靖邊跑驢表演活動經常性開展的有效機制。
5、發展跑驢藝術與旅遊開發相結合,以旅遊業為依託,形成以發展跑驢藝術為目的藝術市場運營機構。
六、經費預算及依據說明
實施五年計畫最少需要經費30萬元,其中排練場地5萬元,培訓費3萬元,器具配備5萬元,蒐集整理費2萬元,音像製品費8萬元,服裝費用2萬元,各種會議經費1萬元,編輯出版費4萬元。
備註:該項保護項目搶救工作在目前最為關鍵,現在老藝人雖然還在世,但表演跑驢確實存在很大困難,近期市縣採取特別搶救和保護措施,把靖邊跑驢作為重中之重進行保護。我們這次申報的目的還在於要求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能夠給予大力支持,搶救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使靖邊跑驢能夠繼續傳承下去,特作此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