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科名:Zeniontidae同種異名:
模式種產地:BandaSea[notArafuraSea],5°48.2'S,132°13'E,Sibogasta.253,304m
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棲息環境:深海、近海沿岸
棲息深度:200-350米
最大體長:7cm
有毒魚類:否
經濟性:否
食用魚類:否
觀賞魚類:否
形態特徵
體長橢圓形,側扁。頭中大。眼中大。口前位,斜裂;前頜骨能明顯突出;上下頜齒一或二列細小利齒,鋤骨具齒。前鰓蓋下角無硬棘。體被弱櫛鱗,易脫落;側線完整,具明顯之鱗孔,側線鱗數82-87。背鰭硬棘部及軟條部明顯缺刻,硬棘VI-VII,軟條27-29;臀鰭與第二背鰭相對,硬棘I,軟條28-34;奇鰭基底兩側無棘板,腹緣亦無棘板;胸鰭下側位,軟條12-16;腹鰭軟條7;尾鰭叉形。體呈銀紅色,腹側銀白;第一背鰭上部具黑色斑塊。棲所生態
深海底層魚類,棲息深度在200-350公尺間的大陸棚斜坡,生態習性不詳。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偶為底拖網捕獲,除學術研究外,一般皆以下雜魚處理,不具食用價值。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二十五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