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府志

青州府志

青州府志,明朝洪武年間已有編修者,但並未流傳下來。今流傳在世的有明朝嘉靖《青州府志》、萬曆《青州府志》,清朝康熙癸丑《青州府志》、康熙乙丑《增修青州府志》、康熙辛丑《增修青州府志》和鹹豐《青州府志》。另有雍正《青州府志摘略》。

基本信息

《青州府志》即今青州市歷史上地方志的集合。因歷史上青州府行政區劃變動頻繁,因此,習慣上將青州府、益都縣的史志統歸到《青州府志》類中。

青州修撰地方志,源遠流長,見於古籍者,有晉代的《青州先賢傳》、宋代的《地誌》及《青州圖經》;到元代,於欽的《齊乘》實際上也是一部古代青州的地方志。明清時期,青州修志蔚成風氣,先後有十幾部青州府志和益都縣誌修成。

青州府志,明朝洪武年間已有編修者,但並未流傳下來。今流傳在世的有明朝嘉靖《青州府志》、萬曆《青州府志》,清朝康熙癸丑《青州府志》、康熙乙丑《增修青州府志》、康熙辛丑《增修青州府志》和鹹豐《青州府志》。另有雍正《青州府志摘略》。

歷史版本

明嘉靖府志

嘉靖青州府志 嘉靖青州府志

從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春開始編纂,經過四年時間,到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冬成書。知府杜思主修,參加編寫者有49人,馮惟訥為第一總纂,李攀龍等人作序。該書在博採舊聞新事的基礎上,主要依據《通志》、《齊乘》、《少陽乘》等史籍纂輯而成。全書有圖、表、志、傳四種體例,共分18卷,43目。系統記述了上自三皇五帝,下到當朝數千年的史跡,言簡意賅,考證精確,條次有序,查找容易,堪稱宏文巨製,不失為善本。建國後,上海古籍出版社根據寧波天一閣所藏嘉靖本,於1965年影印出版。最近,青州市檔案局又重新影印出版。

明萬曆府志

萬曆《青州府志》作者馮惟庸 萬曆《青州府志》作者馮惟庸

從萬曆五十三年(1615年)開始編纂,青州知府王家賓倡導,鍾羽正為總纂,先後有府學、縣學的教官共13人參加,歷時一年,於次年編成,共20卷。這部府志,因有鍾羽正主持,質量極高,古人評價該書“不虛美,不溢錄,綜其事,傳其人”,為專家們所讚譽。此志,北京圖書館僅藏孤本,吉林大學藏有殘本4卷。

清康熙府志

參加編修康熙府志的李煥章 參加編修康熙府志的李煥章

康熙年間共有三本府志,康熙十一年(1672年),康熙帝下詔,令各地都要修志。青州知府崔俊遂命青州所屬14州縣分別提供資料。第二年,由崔俊擔任主修,鍾諤、李煥章具體負責,綜合各地資料,編纂而成。全書20卷,於康熙十五年(1676年)刊印發行。現北京圖書館藏有原本。此後,先後於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六十年(1721年)兩次增修青州府志,但未刊行,僅有抄本。

清鹹豐府志

從道光十九年(1839年)開始修纂,一直到鹹豐九年(1859年)才完成,歷時20年。有4任知府主修,最後由毛永柏“終其業”。編纂者也前後數易其人。全書64卷,青州知府毛永柏、益都知縣徐順昌都為之作序。徐順昌的序言稱,該志“博收之而不使之煩,節取之而不傷於簡,實事求是,有美必彰”。其體例之嚴、斷制之精,棄取之當,考證之確,均超過了以前的地方志,不愧是一部“數經損益”的志乘佳作。

鹹豐年青州府志的部分內容 鹹豐年青州府志的部分內容

益都縣誌,以明朝萬曆年間知縣田仰主修的最早。雖然歷代歷朝都有編纂,但流傳下來的僅有三部,即:萬曆《益都縣誌》、康熙《益都縣誌》和光緒《益都縣圖志》。

明萬曆縣誌

為益都縣誌寫序的裝狀元趙秉忠 為益都縣誌寫序的裝狀元趙秉忠

修於明萬曆四十四年(1618年),當年成書,由益都知縣田仰纂修。田仰任益都知縣時,正逢蝗災,農田顆粒不收,災民遍地,竟至“人相食”。田仰悉心籌劃,全力救災,渡過了難關。兩年後,“黎民樂業,訟庭清簡”。田仰不僅政績突出,而且注重文教,不遺餘力,精心編志。歷經10個月,纂成了益都自置縣以來的第一部縣誌。該部縣誌共9卷,內容廣泛,疆域、山川、戶口、人物、風俗乃至城池、廨宇、井邑、先賢遺蹟等無不具備。鍾羽正、趙秉忠等皆有序言。趙秉忠的序言對該志高度評價,說:“文章爾雅,聲貌明融。發至言於短引,寄長嘯於微詞,妙損益於諸家,舒藻思於哲匠。大無誇毗,小無網漏,喜無溢美,慨無磯聲,得志法矣。”可惜,這部縣誌已失傳,僅在北京圖書館存有殘本。

清康熙縣誌

康熙年益都縣誌 康熙年益都縣誌

由知縣陳食花奉命主修,鍾諤、李煥章等分別編纂,僅三個月就編成。共有14卷,康熙十二年(1673年)刊印。因時間倉促,且出自多人之手,所以“文辭簡略,訛脫遂多”。

清光緒益都圖志

請輸光緒《益都縣圖志》 請輸光緒《益都縣圖志》

始修於光緒十七年(1891年),完成於1907年,歷時17年。由兩任知縣張承燮、李祖年先後主修,旌賢書院主講法偉堂為總纂,孫文楷校補。1907年刊行面世。該志共54卷,圖4卷,計32幅。這部志書,圖文並茂,內容浩繁,收集了青州晚清以前的各種珍貴史料。並集前代修志的經驗,博採眾長,繁簡得當,是人們研究青州歷史的重要依據。今青州圖書館、檔案館等多處都有收藏。

現代縣、市志

《青州市志》 《青州市志》

建國後,從1960年開始著手編志,1961年寫出《益都縣誌》,8卷、41章,約40萬字,但沒有正式出版。改革開放以後,出版發行了《青州市志》。該志從1982年開始編纂,至1988年定稿,歷時7載。由當時的市委書記隋華堂主審,市長王治華任編委會主任,邢其典、張景孔任主編,張達民為業務指導。全志共分22篇,另附人物傳,計110萬字,出版發行10000冊。

歷史沿革

青州市地處山東半島中部,為古“九州”之一。因地處東海和泰山之間,位於中國東方,“東方屬木,木色為青”,故名“青州”。1986年由原益都縣撤縣設市,現為省轄縣級市。總面積1569平方千米,屬半山區半平原地形結構。轄4個街道辦事處和8個鎮,人口91萬。4個街道、8個鎮是王府街道、益都街道、雲門山街道、黃樓街道、彌河鎮、王墳鎮、廟子鎮、邵莊鎮、高柳鎮、何官鎮、東夏鎮、譚坊鎮。青州交通發達,膠濟鐵路和羊臨鐵路、濟青高速公路和長深高速公路在境內交叉貫通,309國道、膠王路等穿境而過,被列為山東半島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先後獲得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級生態建設示範區等17項國家級榮譽稱號。

青州之名起源較早。據《尚書·禹貢》載∶“海岱惟青州”,是古九州之一。據《周禮》記載∶“正東曰青州”。按古代五行學說,東方屬木,其色為青,青州在中華大地的東方故名。青州得名甚早,禹貢中就有記載:“海岱惟青州”。上古為東夷之地。至夏商間,先後為爽鳩氏、季則氏、逄伯陵氏所據。周初封呂尚為齊侯,地始歸於齊。歷春秋戰國之世,均為齊屬。西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設青州刺史部,駐廣縣。東漢州名,轄郡、國十一,縣六十五。治所臨淄縣,故城址在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北。轄境相當於今山東臨南以東的北部地區。西晉懷帝永嘉五年(311年)曹嶷棄廣縣,築廣固,為青州刺史治。東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年)慕容德陷廣固,定為南燕國都,這也是山東唯一一個作為朝代首都的地方。後劉裕滅南燕,夷廣固,築東陽城,置北青州刺史治於此。

北魏獻文帝皇興三年(469年)拔東陽城,仍為青州刺史治。孝明帝熙平二年(517年)增築東陽城南郭,即南陽城。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557年)遷益都縣治於東陽城,移青州府治於南陽城。隋為青州總管府治,後改為北海郡治。唐初復為青州總管府治,後又改為北海郡治。 宋為京東東路路治。金為山東東路益都總管府治。元為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治。明清時期,為青州府治。民國時期為益都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86年撤縣改為青州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