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述
資壽寺俗稱蘇溪寺,位於山西省靈石縣城東10公里處的蘇溪村西側。寺院座北朝南,東臨綿山,西傍汾河山環水繞,水秀山青,古樹交蔭,風景秀麗,為三晉古剎群中不可多得的一處勝景。建造及修繕歷史
據現存的碑文記載,寺院創建於唐代鹹通l1年(870),重修於宋,以祈求聖佛賜福保佑庶民長壽而得名:“資壽寺”。所謂“資”者,供給、賜予也。據說宋代寺中香火較為興盛,每日朝鐘暮鼓過堂上殿的僧徒,多達20餘人。金代末年,寺院因周圍林木失火而致毀。隨之,眾僧各奔東西,香火斷絕。相傳,元泰定元年,一個名叫法海的遠道僧人,往綿山抱佛寺訪友路過此地,目擊寺院坍塌,很是惋惜,遂留腳有日,在鄰近幾十個村舍,持缽沿門講念經佛,意在激發當地村民復建寺院的志向。如此一舉,甚為奏效。不日周圍的鄉紳、商號、村民等,紛紛捐助銀兩、財物,於泰定三年(132年)動工重建寺宇。至明正德十六年(1521)又興工進行了大規模的補茸完善,只是香火不及於前。好在後來的朝代里,雖屢有戰亂,但寺院和佛像的損壞程度不大。現存的建築,均為明代重修。資壽寺規模頗大,院落宏敞,布局完整,總占地面積達3000餘平方米。古剎建築群體,均為磚木結構。寺內主要建築物有天王殿,雷音殿,羅漢殿,地藏殿,藥師殿,二郎殿等。這些古代建築結構奇巧,雕樑畫棟,碧瓦凌空。屋頂三彩琉璃瓦覆蓋,製作精巧,很有特色。
資壽寺內部介紹
這處寺廟,創建於唐代,重建於宋代,在金代又遭破壞,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重建。資壽寺規模頗大,院落宏敞,布局完整。寺內主要建築物有天王殿,雷音殿,羅漢殿,地藏殿,藥師殿,二郎殿等。這些古代建築結構奇巧,雕樑畫棟,碧瓦凌空。屋頂三彩琉璃瓦覆蓋,製作精巧,很有特色。資壽寺內,各殿塑像79尊,以菩薩和十八羅漢塑像藝術水平最高。這些塑像,形態秀美,姿態嫻雅、端莊,衣紋線條流暢,比較成功地塑造出人物動感。十八尊羅漢頭在1998年曾慘遭浩劫,被歹徒盜賣到海外,後由愛國台商購買後捐回寺內,十八尊羅漢經過修補後,已重新與遊人見面。寺內,牆壁上畫有壁畫。壁畫內容為佛、菩薩及佛祖釋迦牟尼的傳說故事。畫面精美,筆力雄健,著色深厚,雖經歷代滄桑,卻仍然保存完好。保護單位
資壽寺以其雄偉的建築和高超的藝術載入了《中國名勝辭典》,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
山西省靈石縣城東10公里處的蘇溪村西側。
靈石資壽寺故事
知道資壽寺是因為那裡的十八羅漢頭曾被盜,幾經周折又重回故里。資壽寺位於距離王家大院2公里的蘇溪村,遊覽完王家大院有時間可以去看一看。
在靜升文廟旁邊的停車場坐靈石1路公車,提前告訴司機和售票員在資壽寺停車。車票2元。
資壽寺因為在蘇溪村中也稱蘇溪寺,它的始建可以追溯到唐代,曾毀於金末的林火,重建於元明,清代修葺。寺內現存分三進院,主要建築仍為明成化三年(1467年)至正德十六年(1521年)大修時所建。
寺院有一反八字影壁,入口處為尊天閣,中軸線上的金剛殿、天王殿、大雄寶殿等主要建築都有華麗的琉璃屋頂裝飾。令人沒想到的是殿內壁畫都保存較完好,雖是明代作品筆墨間卻有渾厚的元代遺風。資壽寺最著名的明代十八羅漢位於配殿中,如今塑像修復完好,看不出他們曾經慘遭鋸首。這十八尊羅漢像即使在山西也堪稱精品,可與雙林寺明塑媲美。
1993年的12月25日,十八尊首級一夜間失竊,在流失五年之後由台灣震旦集團陳永泰先生重金全部購得並無償回捐,資壽寺也為各種媒體所關注。轉眼又是十年,對十八位五百多歲的明代羅漢來說不算什麼,但對於幫助他們重回故土的人們來說,似乎結束了一段長達六十年的離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