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洲媽祖宮

霞洲媽祖宮

霞洲媽祖宮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浮橋霞洲社區,始建於明朝天啟二年(1622年),原宮在20世紀60年代文革期間拆毀。改革開放後重建,占地不到一畝。而新宮就在舊宮邊,主要工程為前殿和正殿,以及鐘鼓樓各一座,並規劃建設2000平方米停車場,占地達9畝多。

基本信息

簡介

媽祖石像媽祖石像
泉霞洲媽祖宮,坐落於浮橋霞洲社區,始建於明朝天啟二年(1622年),地處晉江流域筍江段南岸,其前身是一戶林姓人家的家廟。林氏家廟毀於明朝時的一次大地震,重建後更名為媽祖宮,距今約有400年的歷史。北宋年間,有一個名叫林伋的莆田人,從家鄉來到當時的晉江縣擔任縣尉時,也將湄洲媽祖祖廟的香火一同帶了過來,供奉在自家的宅院裡。縣尉家住霞洲村,位於低洼地帶,頻遭颱風、暴雨以及洪澇之患,遂於元朝年間遷往附近的浮橋塔山。遷居一年後,一群五顏六色的鯊魚游進霞洲港,在臨近浮橋塔山的晉江河段中躍水翻波,之後隨潮水返歸大海,這一奇觀被當地人演繹成了彩鯊拜媽祖、鎮港鯊拜媽祖或水族朝聖。

建築結構

現在的霞洲媽祖宮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興建於1982年的舊廟,另一部分是新廟。2007年,晉江下游修建防洪岸堤,霞洲媽祖宮就近遷建新廟,舊廟建築也一同留存下來。
媽祖宮前殿正殿的浮雕,一一重現了媽祖拯救海難、護送使節、平匪戡亂、降妖伏魔、解旱止澇、築堤救災、治病驅疫等聖跡故事。其中就有一幅浮雕敘述了,時任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平定台灣後台灣缺水,媽祖駕著浮雲送來天水解除乾旱的一段神奇神話。宮外有一座建於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的筍江橋,著名的泉州八景之筍江月色,說的就是這裡。

重要活動

自2010年開始,霞洲媽祖宮於每年元宵節期間,都會開展祈龜民俗文化活動,旨在傳播媽祖文化,弘揚媽祖精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