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藝術美育

電影藝術美育,指以電影藝術為內容和實施手段,對人們進行審美教育,以促進人的心靈淨化和個性完美的社會實踐活動,

簡介

指以電影藝術為內容和實施手段,對人們進行審美教育,以促進人的心靈淨化個性完美的社會實踐活動。電影是一門年輕的、新型的藝術。它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是科學與美學、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結晶。被人們稱之為“機械化的藝術女神”。在當今世界的諸種藝術中,只有電影最能準確地“還原”客觀事物的形體色彩運動和聲音,從而給人以最強烈的生活逼真感,有著無與倫比的藝術魅力。列寧曾經說過:“對於我們來說,一切藝術部門中最最重要的便是電影。”因為電影藝術是最具有普及性的大眾化的藝術形式。它不受年齡和文化程度的限制,只要是視、聽覺正常的人,人人都可觀賞電影。今天,電影已經成為了廣大人民民眾文化娛樂活動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

電影藝術的審美本質和特徵決定了它有著獨特的美育功能,這就是

:(一)促進審美主體藝術修養和審美素質的全面提高。電影屬綜合藝術的一種。它合影、光、聲、色於一體,熔文學、繪畫、雕塑、音樂、舞蹈、建築、工藝、攝影、戲劇的精華於一爐,集中了編劇、導演、演員、美術設計、特技表演、音響效果等專門人才的智慧和才能。電影藝術這種綜合性的審美內容和審美手段,同時作用於觀眾的視覺和聽覺,可使欣賞主體的藝術修養和審美素質全面地得到提高,並進而培育和發展欣賞主體的審美綜合知覺能力、想像能力、判斷能力、理解能力和審美通感能力。

(二)對人們的思想和心理產生重大的影響。自從電影、電視出現之後,就改變了人類文化的構成,從此人類進入到了一個“視覺文化”的時代。它開拓了人類自身再現、表現主客觀世界的全部領域,使人們獲得了認識和把握客觀世界、傳達和抒發自我情感的新型工具。拿對故事的接受方式來說:在印刷術發明之前,人們習慣於聽別人說故事,那是“說書人”的天下;爾後變成閱讀印在書里的故事,又變成了小說家的天下;影視藝術興起後,人們更多的是在銀幕、螢屏前“看故事”,“有聲有色”,“栩栩如生”,不再是紙面上的形容詞而成了觀眾眼前活生生的現實了。可以說,影視文化的出現是人類繼印刷術之後的第二次革命。觀賞電影、電視與閱讀文學作品有所不同。後者是通過語言、文字的訊號進行“線性”方式接受,前者卻是在同一瞬間展現整個畫面的內容,是通過一種“動態性”的方式接受,在四維的運動空間裡展現思維。這種長期養成的接受方式,使對銀幕、螢屏世界裡瞬息變化的時空,立體交叉的線索、曲折紛繁的劇情,有著同影視作品同步發展的思索、理解能力。而這就使得欣賞主體的思維具有形象性、敏感性、開放性的特色。“視覺文化”的薰陶引了人們思維方式、知識結構、心理特點以及感受、理解等方面的一系列變化。國外某些學者稱在銀幕、螢屏前長大的青少年為“用眼睛思維的一代人”。

(三)在娛樂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周恩來說過:“民眾看戲、看電影是要從中得到娛樂和休息,你通過典型化的形象表演,教育寓於其中,寓於娛樂之中。”觀賞電影,是一種積極的休閒方式。我們觀賞那些思想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的電影作品,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裡的黎明靜悄悄》、《上甘嶺》、《紅岩》、《孔繁森》、《紅河谷》、《鴉片戰爭》、《離開雷鋒的日子》等影片,可在獲得審美享受的同時,受到教育和鼓舞。

(四)獲取多方面的知識。電影反映的題材是多方面的,它包括了新聞時事、法制宣傳、經濟報導、科技成就等等。電影藝術是對社會生活的形象反映,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社會生活知識、風土習尚、傳統文化,還有科教片中介紹的自然科學知識和社會科學知識等,都是我們獲取知識的重要渠道,有助於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

(五)能起到動員、團結、組織民眾的作用。電影的創作是集體性的,欣賞也是集體性的。觀眾或是在電影院或是在廣場上共同欣賞一部影片。它不同於戲劇、音樂、舞蹈演出的是:電影的觀眾和演員沒有直接的情感交流。影片是事先拍好的,並不會因觀眾的情緒熱烈而激起演員的創作衝動,也不會因觀眾的喧鬧而影響演員的創作情緒。但是,這種集體共賞的形式常使人們進行無聲的審美感受交流,個體的美感在群體中得到了認同,從而溝通了心理,協調了關係,加強了團結,改善了社會風氣,調動了各種積極因素,能起到動員民眾、宣傳民眾、團結民眾和組織民眾的巨大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