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藝術美育

繪畫藝術美育是指以繪畫藝術為內容和實施手段,對人們進行審美教育,以促進人的心靈淨化和個性完美的社會實踐活動。繪畫是一門運用色彩、線條、形狀,在二維空間再現和描繪人物形象及社會、自然物象的藝術。

簡介

指以繪畫藝術為內容和實施手段,對人們進行審美教育,以促進人的心靈淨化個性完美的社會實踐活動。繪畫是一門運用色彩、線條、形狀,在二維空間再現和描繪人物形象及社會、自然物象的藝術。晉代文學家陸機說過:“宣揚莫大於言,存形莫善於畫。”在攝影藝術出現之前,繪畫是唯一可以用來存錄各種具體事物和生活現象的具體形狀的手段。繪畫是平面的空間藝術,它與雕塑、工藝不同,不是在實在的三維空間塑造立體的藝術形象,而是在二維空間裡,通過具體的描繪,創造視覺上的空間感和立體感。繪畫形象完全是虛幻的空間形象,根本就不能觸摸到它;而且,觀眾還只能從畫家所選定的某一角度去欣賞它。同時,繪畫是造型手段和色彩手段並重的藝術。繪畫既用造型,又用色彩。色彩不僅是表現對象的手段,而且它本身還具有豐富的情緒表現力。因此,繪畫這種展示生活本身原有顏色的能力,是其他各門藝術所不及的。

繪畫藝術的審美本質和特徵,決定了它具有以下的美育功能

:(一)培育“感受形式美的眼睛”。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在談到“確證自己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感覺”時,提到要發展“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繪畫是視覺審美形式的藝術。它依靠形式而存在。它的內容,也是見之於形式的內容。人們要欣賞繪畫,第一步就是要正確地感受繪畫的藝術形式。所以,構成繪畫審美形式的線條、色彩、結構等,就成了美感愉悅的基礎。傑出的繪畫作品,即是社會的縮影、美好事物的寫照,又是形式美的創造。因此,當運用繪畫藝術進行審美教育時,就必然會提高人們在視覺上對形式美的感知力、想像力和創造力。(二)具有廣泛的民眾性,能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繪畫有形有色,可以直觀,其形象大多具體生動,易於為人們所感知和理解。繪畫又是靜止固定的藝術和個體獨立欣賞的藝術。它與音樂、戲劇、電影那種在公共場合集體欣賞不同,不受演出(放映)時間的限制,不受他人的影響,在審美選擇上有著較大的隨意性,愛看的則可多看幾眼,甚至停下來反覆鑑賞,細細品味,不愛看的則可一瞥而過。這一特點使繪畫具有廣泛的民眾性。一般說來,不論年齡長幼,也不論文化程度高低,各種層次的人對繪畫藝術都樂于欣賞。不說通俗性較強的連環畫老少皆迷,年畫、掛曆家家戶戶爭相選用,就是美術館裡展出的各種繪畫作品,也引來大量不同層次的觀眾紛紛前來觀賞。繪畫藝術不但可以豐富生活、美化生活,而且通過不斷的審美實踐,使人們的藝術審美能力得到相應的提高。(三)可誘發人們美好的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繪畫將抽象的情感寓於具體的形體之中,人們開始感受的是形體,然後才從感性的形體之中去領悟蘊含在其中的審美情感。也就是說,先悅目而後悅心。繪畫這一傳情特點使它在道德上的淨化力量和在情感上的淨化作用有著別的藝術難以並比的功能。如現代著名畫家蔣兆和的《流民圖》,曾激起廣大人民民眾的愛國主義熱情,加深了對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並使日本軍憲當局感到極度的恐懼。又如俄羅斯偉大畫家列賓,他在觀賞《龐貝城的末日》這幅畫時,竟激動得哭出聲來。中國花卉畫家喜歡描繪四君子“蘭、梅、竹、菊”和“歲寒三友”(松、竹、梅)之類的形象,在畫中寄寓畫家的情懷、理想和品格,因而能在經久的潛移默化中誘發人們美好的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四)幫助人們認識社會生活的本質。繪畫所描繪的藝術形象,是滲透著藝術家的理性情感的形象,是強烈的情感和深刻的理性二者交融在一起的化合體。尤其在一些充滿社會責任感的優秀藝術家所創造的形象里,理性的因素更是自覺地規定了情感的趨向,正是這種積極的理性因素使繪畫的藝術形象具有一種特殊的生命力。例如,西班牙著名畫家委拉斯開茲所畫的《教皇英諾森十世像》,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教皇的五官形貌和血肉之軀,而且刻劃了教皇的權勢、威嚴、貪婪、兇狠、富有等本質特徵,是人們認識歐洲天主教的神權勢力和宗教影響的很好的教材。又如德國畫家許布涅爾所畫的一群向工廠主交亞麻布的《女織工群像》,恩格斯認為:“從宣傳社會主義這個角度來看,這幅所起的作用要比一百本小冊子大得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