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在養雞生產中,尤其是集約化生產條件下,雞體對飼養密度、氣候、免疫接種、轉舍、分群、捕捉、噪音、光照等因素的刺激有一定的應變和適應能力,如果這些刺激的強度過大或持續時間過長,超過了雞體的生理耐受力,則影響雞的生長、發育、繁殖和抗病能力,甚至直接引起死亡。病例
1、2005年4月24日八步區黃田鎮英石村朱某飼養的300羽20日齡飲食等一切都正常的粵黃雛雞,被同寨另一朱某的家犬鑽破籬笆竄入雞群抓咬雞隻。當時雞主聽到雞群叫聲異常隨即執一木棍將該犬驅趕出去,這時已有4羽雛雞被咬傷,約五分鐘後死亡。
2、在2013年跨入2014年當晚,一家養雞場的500多隻雞突然暴斃。在養雞場主人看來,雞群死亡是因為隔壁倉庫在跨年夜裡燃放鞭炮給嚇的。
影響因素
生理性應激
規模飼養的高產雞,均為籠養或舍養,如果飼料的絕對量不足或養分不均衡,就會發生腎上腺皮質激素缺乏,引起應激。雛雞在應激狀態時,要求大量維生素,超出正常需要量的1倍以上。
在非應激期,為了使肉雞能合理的利用飼料,需要有豐富的維生素C,正常雞體能合成部分維生素C,而在應激期,由於合成能力降低,容易引起維生素C在腎上腺的貯藏量降低。
環境性應激
1、溫度:正常情況下,氣溫在18-23℃、相對濕度在60-70%的範圍內,雞的生長速度和產蛋量能發揮最好的水平。如果氣象條件急劇變化,如夏季溫度超過30℃,冬季溫度低於5℃,日溫差10℃以上,則肉雞的生長發育就會受到影響。當環境溫度達到30℃以上時,除出現應激反應外,還表現在公雞精子生成減少,母雞性成熟推遲,受精率明顯下降,血鈣含量降低,血液酸鹼平衡失調,嚴重者可引起很高的死亡率等熱應激反應。寒冷還會使雞扎堆,弱小雛雞往往被壓傷、壓死。
2、光照:不合理的光照或光照時間和光照強度的突然改變,能使雞隻尤其是蛋雞產生強大的應激,造成產蛋率的顯著下降。
3、氣體:雞群密度大、通風不良、雞糞堆積受潮的情況下易產生大量氨氣。雞長期在氨濃度大的環境中生存,不但造成肉雞生長速度變慢、蛋雞的產蛋量下降,還會損害心血管系統,引起呼吸道疾病的感染和腹水症的發生。
4、噪音:若聲音超過世界衛生組織規定標準45分貝時,或異常音、突發音以及反覆出現的其他噪音,對雞都十分敏感。如鞭炮、飛機、汽車、火車等發出的噪音都能使雞產生應激反應,導致食慾降低和產蛋量下降,甚至死亡。
管理性應激
1、飲水與飼料:飲水、飼料質量的驟變和不足,如限制給水,即使只有1-2天,輕則在7-14日內使雛雞的生長、增重停滯,若限水持續時間再長一些,可造成生產力顯著下降,甚至死亡。因此,讓雞能夠飲到優質的飲水是十分重要的。當飼料質量驟然改變或有異味時,也能明顯的影響到雞的採食量。
2、飼養密度:合理的飼養密度在肉雞的飼養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許多養殖戶擔心密度小了容易造成雞舍的浪費,但對於生長迅速的肉雞來說,合理的飼養密度,更能使雞群達到高的均勻度。飼養密度超過了合理飼養密度標準時,應激越嚴重,對雞生產力影響也越大。同時,飼養密度大還會由於應激而感染疾病,如葡萄球菌病,胸、腿、爪外傷,發育不良以及啄肛等惡癖。
3、捕捉、斷喙:斷喙和捕捉對雞來說都是一個很強的應激,能影響對飼料的利用和增重,為了減輕斷喙的應激,要求斷喙時的操作要熟練、快速,並儘可能在幼齡時進行。有人為了減少一次應激,將免疫接種和斷喙同時進行,這是不可取的,因為這樣做反而增加了應激的程度。
4、雛雞運輸:雛雞的運送、移動、遠距離運輸,都會消耗雞的體力和水分,是一種嚴重的應激。應儘量縮短運輸時間,到達後給予充足的飲水,在飼料中添加抗菌藥物和維生素添加劑。
5、疫苗接種:接種疫苗雖然是防疫措施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但無論是哪種途徑的接種,都是一種應激。疫苗進入體內產生免疫過程也是一種應激。若雛雞感染霉形體,又用氣霧免疫新城疫,則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病。
疾病與藥物性應激
慢性或隱性感染某些細菌、病毒或內外寄生蟲病時,由於機體與這些病原之間處於相對的平衡,成為慢性或亞臨床無症狀感染。如果這時再感染其他的疾病,或氣候、飼養管理條件惡化,則可表現出嚴重的臨床症狀,造成巨大的損失。
某些藥物投服過量,如磺胺類藥物、某些抗生素以及痢特靈、喹乙醇等藥物投服不當、過量或長時間用藥,重則中毒,輕則影響腸內維生素的合成,從而引起皮下出血等應激症狀。某些消毒劑的選擇和使用不當也會造成應激。
預防
溫度
在整個飼養期內肉雞對溫度要求都很嚴格。有試驗表明,5周齡後偏離適宜溫度1℃,到8周齡時每隻肉雞體重約減少20g。肉雞適宜溫度的範圍如下:1—2日齡34—35℃,3—7日齡32—34℃,8—14日齡30—32℃,15—21日齡27—30℃,22—28日齡24—27℃,29—35日齡21—24℃,35日齡至出欄維持在21℃左右。應注意,上述列出的溫度是指雞背高度處的溫度。溫度是否合適,除觀察溫度計外,還可以通過觀察雞群的活動來判斷。當溫度正常時,肉雞表現為活潑,分布均勻,食慾良好,飲水適當,睡眠時不擠堆,安靜,聽不到尖叫聲。當溫度過高時,雞不好動,遠離熱源,張口喘氣,採食量減少,飲水量減少,往往出現拉稀現象,長期偏離則生長發育緩慢,羽毛缺乏光澤。當溫度過低時,肉雞主動靠近熱源,發出連續不斷的尖叫,夜間睡眠時不安靜,易擠堆甚至出現壓死或憋死現象,應對此引起足夠重視。
濕度
肉用仔雞適宜的相對濕度範圍是5o%~70%。一般10日齡前要求濕度大一些,可達70%,這對促進雛雞腹內卵黃的吸收和防止雛雞脫水有利。10日齡後相對濕度要少一些,可保持在65%左右,這樣有利於棚內保持乾燥,防止因墊料潮濕而引發球蟲病。
光照
光照的目的是延長肉雞的採食時間,促進其生長速度。一種光照時間安排是在整個飼養期每天23h光照,1h黑暗,採用此法可使中後期肉雞死亡率增加。目前一般採用下列光照方案:1~2日齡24h光照;3~42日齡16h光照,8h黑暗;43日齡後23h光照,1h黑暗,這種光照方案既不影響肉雞生長又可提高成活率。光照強度的原則要求是由強變弱,1~7日齡應達到3.8w/平方米,8~42日齡為3.2w/平方米,42日齡以後為1.6w/平方。前期光照強一些,有利於幫助雛雞熟悉環境,充分採食和飲水,後期強光照對肉雞有害,阻礙生長,弱光可使雞群安靜,有利於生長發育。另外,為了使光照強度分布均勻,不要使用60w以上的燈泡,燈高2m,燈距2~3m為宜。
飼
養密度
肉雞飼養密度是否合理,對養好肉雞和充分利用雞舍有很大關係。飼養密度過大時,棚內空氣品質下降,引發傳染病,還導致雞群擁擠,相互搶食,致使體重發育不均,夏季易使雞群發生中暑死亡。飼養密度過小,棚舍利用率低。肉雞的飼養密度要根據不同的日齡、季節、氣溫、通風條件來決定,如夏季飼養密度可小一些,冬季大一些。以下飼養密度(每平方米)可供參考:1~7日齡40隻,8~14日齡30隻,5~21日齡27隻,22~28日齡21隻,29~35日齡18隻,36~42日齡14隻,43~49日齡10~11隻,50~56日齡9~10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