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琚村

雙琚村又名雙駒村(Two-horse Village)。今隸屬江蘇省寶應縣夏集鎮,地處寶應縣、高郵市、興化市三縣級市交界處。1998年建成的雙琚村國小教學樓如今已成為雙琚村村委會、合作醫療室的辦公場所。村莊的主要姓氏為徐氏,占全村的90%以上。

基本信息

簡介

雙琚村距離京滬高速公路揚州段約25Km,距離京杭大運河約30Km,距離正在建設中的淮揚鎮鐵路高寶段約7Km。距離上海市約3.5小時車程,距離揚州市約2小時車程,距離南京市約4小時車程。因比鄰高郵市臨澤鎮,以高郵市方言為主,略帶寶應縣方言。村內公共設施齊全,設有6個公共廁所,1個村名活動中心,1個老年活動場所。1998年建成的雙琚村國小教學樓如今已成為雙琚村村委會、合作醫療室的辦公場所。

來源

來歷據說公元一三六八年,朱元璋登基各大城池扎燈慶賀!朱元璋賞燈之際忽覺其中有像牛一樣的“牛燈”便派人查明。原來“牛燈”是蘇州城居民所扎的。朱元璋龍顏大怒,傳下聖旨,凡蘇州城人氏不論男女老幼一律殺盡。住在蘇州昌門崴三家姓徐的人家聽到這個訊息後,沒有辦法,只得日夜兼程,向北逃難。路上,他們又遇到另一家姓徐的。就一起來到雙琚落戶。那時候雙琚南邊叫南莊的地方早有一戶姓吳德大戶人家居住了。當時雙琚不叫雙琚,沒有地名,四周到處是荒無人煙之地,吳家就在此放牛放馬。四戶人家來到此地後,把吳家人嚇了一跳,眼看徐氏四家子大有劃地為營之勢,就趕緊把地起了個名。以此看作是自己的地盤。當時他家正有一匹馬下了兩隻小馬駒,於是他另計移動,就給此地取了個名字,叫雙駒。明朝末年徐氏偶個子孫考上狀元,後宮之六省巡按。高郵州七品縣令每逢春節都帶著厚禮前來叩拜,他為了奉承巡按大人,便說:“琚(駒)也,吾王居住之地。”此後雙琚人就這個“駒”改成“琚”字。

傳說

文化底蘊即今證實距村南200米不遠一處被村莊祖輩稱為“南莊”的小高地,是為商周遺址。其形四面環水,形似一座小島。多少年來由於一個神秘而美麗的傳說,使得這處千年遺址得以保存下來,其外形幾乎未變。是為奇蹟,實為難得。

在莊裡有個世代相傳的傳說是:很久很久以前,在“南莊”住著一戶吳姓大戶人家,其家有金銀異寶無數,稻穀豐贏,從無缺憂。其家築於高台,四面環水,建有吊橋,有舟船車馬與外相通。一日,有位熟通天文陰陽的地理先生(莊上人稱“陰陽先生”)來到此地,為了測試這戶人家的人心,傍晚藉口投宿,請求放下吊橋借住一宿,但遭到拒絕,於是轉宿到莊裡,當時莊裡都是窮苦人家,沒一戶富戶。當晚在一位老太太家,這位陰陽先生向其道出天機:說是莊裡人所以窮,就因為這戶吳姓人家的存在,因為在這吳姓大家的南邊距河溝不遠的地下有寶物,其在保護著吳家,莊裡人再怎么勞作,財富總被吳家吸去。要想改變命運,只有挖出地下寶物。於是第二天早晨,一幫莊裡人在這位先生帶領下,按照先生所指的位置挖掘。第一天從日出挖到日落,什麼也沒有,莊裡人回去休息,準備第二天接著挖,可是當第二天再來時,遇到了奇怪事:原來挖出的大坑被土填平得完好如初。正當莊裡人驚慌間,陰陽先生又指示莊人,要他們當天挖下去,晚上回去時不要忘記用一把木鍬站立坑上,並在鍬上頂一頂斗笠,套一件蓑衣,方能離開。莊裡人照著做了,第三天,接首挖,接近中午時分,莊人一鍬下去,突現一隻巨鳥振翅飛出,在地上一灘血跡,其聲哀鳴,其先往東北飛五公里接著轉頭向東南興化方向飛去。其後證實巨鳥即為鳳凰。在鳳凰向北飛的過程中,曾有過回首留連之時,後又振翅高飛,由於受傷,飛不多會又累又渴,落下去喝口水,於是就有了後來的孫留莊、高莊、湯莊。這三個莊子今屬於興化市沙溝鎮,居雙琚東北方向,距離15公里範圍。鳳凰飛走後,原來挖下的一條深溝後被稱為“鳳凰溝”,即今仍存在。

觀點

2006年和2009年經過縣、市、省及考古專家的先後考察,證實此處為罕見的保存完好的古文化遺址,系商周至春秋時期。在其地下發現了大量古繩紋陶片。

由於民間習俗認為,鳳凰在過的地方是寶地,所以後來莊裡人就把這塊選做了安葬先人或死者的風水寶地。也正是如此,這一古老遺址才得以完整保留下來。

一、有關鳳凰的文字記載應該是從商周時期開始,這就印證了這一古村落久遠的真實性。

二、關於這莊裡的人口來原考證,應該是一部分是很早期的原駐民,一部分是後來的移民。前者據史記《周史》等相關史料記載;這裡應該是隸屬於被稱為東夷部落的一支“徐國”,因為這裡徐是莊上的主姓、大姓。占莊上人口姓氏的4/5。這裡很早就有原始先民居住,這在現在的莊上,一些居民拆挖房屋地基時,時常挖到紅陶缶一類的器皿等可以見證這裡很早就有人類活動、居住了。他們以狩獵、射擊、捕魚為生,尤其善射擊,捕鳥。鳳凰是其崇拜的圖騰。後者一在地下1米深處、厚厚的黃士層下即發現磚砌的連續延展的牆體,後來也沒再挖,就在上面建房子了。由此可以肯定,在莊子的地層下有更豐富的文化層值得考證、挖掘。從厚厚黃土層可以斷定,這裡作為淮河流域,也曾泡受黃河的洗禮。從陶器的演變上也看黃河中下游——淮河流域——長江下游的龍山文化形成關聯,從而證明淮河流域是古代文明傳播的一個重要路徑,是連線黃河、長江兩大文化傳統的紐帶和橋樑,也是華夏、東夷、苗蠻三大集團相互碰撞和融合的地區。雙琚村作為這一節點,其豐富、複雜的文化內涵,決定了的有著特殊的重要意義。部分即為從明朝開始有過的人口遷移,明洪武時期從蘇州閶門有一支移民到此,再上朔可能宋朝也有過部分移民到這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