畤之始立
《史記·封禪書》載:“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為主少皞之神,(前770年)作西畤,祠白帝,其牲用騮駒黃牛羝羊各一。
其後十六年,秦文公東獵汧渭之間,卜居之而吉。文公夢黃蛇自天下屬地,其口止於鄜衍。文公問史敦,敦曰:‘此上帝之徵,君其祠之。’於是(前756年)作鄜畤,用三牲郊祭白帝焉。”
歷代立畤
秦襄公八年(前770年)在西垂,作西畤,祠白帝。
秦文公十年(前756年)在陳倉三畤原,作鄜畤,祭白帝。
秦宣公四年(前672年)作密畤於渭南,祭青帝。
秦靈公三年(前422年)在三畤原作吳陽上畤,祭黃帝;
在三畤原作吳陽下畤,祭炎帝。
秦獻公十八年(前367年)作畦畤櫟陽,祀白帝”。
漢高祖二年(前205年)在雍立黑帝祠,命曰北畤。
三畤原的“三畤”為:鄜畤、吳陽上畤、下畤。
西畤、畦畤,不在秦雍四畤、漢雍五畤之內。
正史的記載
《史記·封禪書》:“秦宣公(前672年)作密畤於渭南,祭青帝。”
《史記·封禪書》:“秦靈公(前422年)作吳陽上畤,祭黃帝;作下畤祭炎帝。”
《史記·封禪書》:“櫟陽雨金,秦獻公自以為得金瑞,故(前367年)作畦畤櫟陽而祀白帝。”
《史記·封禪書》:“……漢孝文帝……曰:‘朕即位十三年(前167年)……有司議增雍五畤路車各一乘,駕被具;西畤、畦畤禺車各一乘,禺馬四匹,駕被具;其河、湫、漢水加玉各二。”
《漢書·郊祀志》:“成帝初即位,……衡又言,王者各以其禮制事天地,非因異世所立而繼之。今雍鄜、密、上、下畤,本秦侯各以其意所立,非禮之所載術也。漢興之初,儀制未及定,即且因秦故祠,復立北畤。”
漢雍五畤和秦雍四畤
以上記載說明西畤、畦畤(畦畤在櫟陽,不在雍),不在漢雍五畤之內。 也說明秦雍四畤為鄜、密、上、下畤;漢雍五畤為鄜、密、上、下畤、北畤。
昔秦文公田於汧、渭之間,夢黃蛇自天下屬地,其口止於鄜衍,以為上帝之神,於是作鄜畤祀白帝焉。秦宣公作密畤於渭南,祀青帝焉。
靈公又於吳陽作上畤,祀黃帝;作下畤,祀炎帝焉。獻公作畦畤於櫟陽而祀白帝。漢高帝問曰:天有五帝,今四何也?博士莫知其故。帝曰:“我知之矣,待我而五。”遂立北畤,祀黑帝焉。
西畤在西垂
《史記·秦本紀》:“文公元年,居西垂宮。”(正義即上西縣是也。)三年,文公以兵七百人東獵。四年,至汧渭之會。曰:“昔周邑我先秦嬴於此,後卒獲為諸侯。”
乃卜居之,占曰吉,正義括地誌云:“郿縣故城在岐州郿縣東北十五里。毛萇雲郿,地名也。秦文公東獵汧渭之會,卜居之,乃營邑焉,即此城也。”
即營邑之。十年,初為鄜畤,集解徐廣曰:“鄜縣屬馮翊。”索隱音敷,亦縣名。於鄜地作畤,曰鄜畤。故封禪書曰“秦文公夢黃蛇自天下屬地,其口止於鄜衍”,史敦以為神,故立畤也。正義括地誌云:“三畤原在岐州雍縣南二十里。封禪書雲秦文公作鄜畤,襄公作西畤,靈公作吳陽上畤,並此原上,因名也。”用三牢。
由於正義括地誌云:“三畤原在岐州雍縣南二十里。封禪書雲秦文公作鄜畤,襄公作西畤,靈公作吳陽上畤,並此原上,因名也。”根據《史記·封禪書》: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為主少皞之神,作西畤,祠白帝。
鄜畤、吳陽上畤、下畤
秦雍四畤為鄜畤、密畤、吳陽上畤、下畤。三畤原在渭水以北,“密畤”在渭水以南,故三畤原的三畤,只可能是鄜畤、吳陽上畤、下畤。秦侯作的六個“畤”中,西畤、鄜畤、畦畤三個“祀白帝”。
秦國是東周各諸侯中最西邊的一個,秦君把白帝看作最親近的保護神,故此秦襄公、秦文公、秦獻公,先後在當時國都所在地,西垂、陳倉、櫟陽建畤祭祠白帝。
五畤與五帝
漢高祖立北畤祠黑帝,使五色畤齊備。《史記·封禪書》載:“……漢興,高祖……二年(前205年),東擊項籍而還入關,問:‘故秦時上帝祠何帝也?’對曰:‘四帝,有白、青、黃、赤帝之祠。’高祖曰:‘吾聞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說。於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命曰北畤。有司進祠,上不親往。”
漢高祖把自己神化為黑帝,加入五色帝系之中。北畤的確立使五色畤齊備,五色帝從此成了國家祭祀中最尊之神靈。
雍五畤,又稱五畤、五畤原,是秦漢兩朝天子在秦國都城雍城附近祭祀天帝的地方。雍有五畤祠,以上祠祀五帝。 先是秦文公作鄜畤,祭白帝;秦宣公作密畤,祭青帝;秦靈公作吳陽上畤、下畤、祭赤帝、黃帝;漢高祖作北畤,祭黑帝;是五畤也。”後來自漢成帝開始,歷代天子祭祀上帝於國都南郊,天壇的傳統由此開始。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成帝建始二年,罷雍五畤,始祀皇天上帝於長安南郊。” 不過,漢成帝時罷廢雍五畤、陳寶祠等,後因出現災異,心生恐懼,故又有所恢復。
五帝 | 五主 | 五方 | 五行 | 五獸 | 五常 | 祭祀日 | 祭品 |
青帝 | 太皞 | 東 | 木 | 蒼龍 | 仁 | 立春 | 青珪 |
白帝 | 少皞 | 西 | 金 | 白虎 | 義 | 立秋 | 白琥 |
赤帝 | 神農 | 南 | 火 | 朱雀 | 禮 | 立夏 | 赤璋 |
黑帝 | 顓頊 | 北 | 水 | 玄武 | 智 | 立冬 | 黑璜 |
黃帝 | 軒轅 | 中 | 土 | 黃龍 | 信 | 先立秋十八日 | 黃琮 |
雍五畤的一時罷廢
成帝初年匡衡等人,改革國家祭祀,因雍五畤不符合儒家之“禮”,被罷廢。《漢書·郊祀志》:“成帝初即位,丞相衡、御史大夫譚奏言……,昔者周文、武郊於豐、鎬,成王郊於雒邑。由此觀之,天隨王者所居而饗之,可見也。”……衡又言:“王者各以其禮制事天地,非因異世所立而繼之。
今雍鄜、密、上、下畤,本秦侯各以其意所立,非禮之所載術也。漢興之初,儀制未及定,即且因秦故祠,復立北畤。
今既稽古,建定天地之大禮,郊見上帝,青、赤、白、黃、黑五方之帝皆畢陳,各有位饌,祭祀備具。諸侯所妄造,王者不當長遵。及北畤,未定時所立,不宜復修。”天子皆從焉。及陳寶祠,由是皆罷。
雍五畤的恢復
《漢書·郊祀志》:明年,匡衡坐事免官爵。眾庶多言不當變動祭祀者。又初罷甘泉泰畤作南郊日,大風壞甘泉竹宮,折拔畤中樹木十圍以上百餘。天子異之,以問劉向。對曰:“家人尚不欲絕種祠,況於國之神寶舊畤!且甘泉、汾陰及雍五畤始立,皆有神祇感應,然後營之,非苟而已也。武、宣之世,奉此三神,禮敬敕備,神光尤著。祖宗所立神祇舊位,誠未易動。及陳寶祠,自秦文公至今七百餘歲矣,漢興世世常來,光赤黃,長四五丈,直祠而息,音聲砰隱,野雞皆雊。每見雍太祝祠以太牢,遣候者乘傳馳詣行在所,以為福祥。高祖時五來,文帝二十六來,武帝七十五來,宣帝二十五年,初元元年以來亦二十來,此陽氣舊祠也。及漢宗廟之禮,不得擅議,皆祖宗之君與賢臣所共定。古今異制,經無明文,至尊至重,難以疑說正也。前始納貢禹之議,後人相因,多所動援。《易大傳》曰:‘誣神者殃及三世。’恐其咎不獨止禹等。”上意恨之。
後上以無繼嗣故,令皇太后詔有司曰:“蓋聞王者承事天地,交接泰一,尊莫著於祭祀。孝武皇帝大聖通明,始建上下之祀,營泰畤於甘泉,定后土於汾陰,而神祇安之,饗國長久,子孫蕃滋,累世遵業,福流於今。今皇帝寬仁孝順,奉循聖緒,靡有大愆,而久無繼嗣。思其咎職,殆在徙南、北郊,違先帝之制,改神祇舊位,失天地之心,以妨繼嗣之福。春秋六十,未見皇孫,食不甘味,寢不安席,朕甚悼焉。《春秋》大復古,善順祀。其復甘泉泰畤、汾陰后土如故,及雍五畤、陳寶祠在陳倉者。”天子復親郊禮如前。又復長安、雍及郡國祠著明者且半。
據《漢書·成帝紀》記載,漢成帝數次“行幸雍,祠五畤”,最後一次是綏和元年(前8年)三月(第二年三月漢成帝駕崩)。可見, 成帝雖然罷廢過雍五畤、陳寶祠。但後來因出現災異,心生恐懼,又有所恢復,並未真正罷廢。
雍五畤的官職
雍五畤的禮儀官員是太常,屬官有太樂、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醫六令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