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所謂的集成管理就是一種效率和效果並重的管理模式,它突出了一體化的整合思想,管理對象的重點由傳統的人、財、物等資源轉變為以科學技術、信息、人才等為主的智力資源,提高企業的知識含量,激發知識的潛在效力成為集成管理的主要任務。集成管理是一種全新的管理理念及方法,其核心就是強調運用集成的思想和理念指導企業的管理行為實踐。也就是說傳統管理模式是以分工理論為基礎,而集成管理則突出了一體化的整合思想,集成並不是一種單個元素的簡單相加——“1+1=2”。集成與集合的主要區別在於集成中的各個元素互相滲透互相吸納而成的一種新的“有機體”。馬克思談到管理時就指出,管理不僅提高了個人能力,而且還通過管理把許多單個獨立的勞動整合起來,從而融合成一股新的力量,而且這股新的力量的效力要遠遠大於元素個體的簡單相加,即“1+1>2”。理論提出
最早提出集成管理思想的學者是美國切斯特·巴納德(ChesterBarnard),他在《管理人員的職能》一書中最早提出了系統的協調思想。之後,創新經濟學者約瑟夫·熊彼特(JosephASchumper)在其創新理論(1990)中指出:創新過程不僅包括技術創新,而且也包括制度創新,進而又提出在技術創新過程中技術和管理整合的思想。1998年,查爾斯·薩維奇(CharlesSavage)在《第五代管理》一書中提到:集成不僅是一種技術手段,集成正在影響著組織的結構,集成的過程是保持企業內部和外部聯繫的關鍵模式。我國對集成管理理論的研究最早由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提出。之後,華宏鳴教授、李寶山教授、陳國權教授等國內的知名學者對集成管理的組織形式、概念、理論、方法等作了研究論證。馬士華教授和陳榮秋教授研究了各級生產計畫和控制系統集成,提出了基於計畫時間細化的三級生產計畫與控制系統的集成計畫模式。
集成管理原理分析
(一)要素相容與要素互補原理——整體尋優相容性原理是一種反映集成要素問內在聯繫的基本規律。集成要素能否相容或關聯,是集成要素形成集成體的必要條件。用公式表示為:
(a、b、c為集成單元、Z為質參量、Φ為空集)
互補性原理是一種反映各集成要素在功能、優勢互補條件下,實現集成整體功能的基本規律。任何事物或系統都存在不同屬性,系統中各要素有機組織起來或互補,是形成完整系統功能的客觀基礎。要素相容性與互補性原理,從本質上揭示了集成管理是一個系統要素創造性融合的過程,是系統整體尋優的過程。
(二)系統界面與功能結構原理——系統創新
集成要素間的物質、信息和能量交流是通過集成界面來實現的,集成體的功能也是通過界面來反映的。集成界面的性能反映集成要素聯繫的機制,機制的形成是界面選擇的結果,界面的形成又由集成要素內在性質與特徵決定。由此,系統界面原理是一種反映集成要素問物質、信息和能量交換及形成機制的基本規律。
系統結構是集成體內部集成要素間相對穩定的聯繫方式、組織秩序、時空關係等內在整體性的規定;系統功能是集成體在與外部環境相互聯繫、相互作用所表現出來的性質與能力。集成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相互聯繫、相互制約,功能決定結構,結構支撐功能。系統界面與功能結構原理從本質上揭示了集成管理是集成要素機制形成、功能結構重組的過程,是一種系統再造與創新。
(三)功能倍增與集成效應原理——功效倍增
系統整體功能倍增原理是一種集成要素在形成集成體的過程中相互作用、聚合重組,使集成系統整體功能得以倍增的基本規律。這既反映著局部規則導致系統巨觀變化的規律,也反映著“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整體規律。
集成效應原理是指集成體的整體功效大於各單項要素功效的簡單迭加。假設有n項要素集成,fi為第i個要素的目標函式,利用運籌學分析可以得出:
上式說明,各單項要素集成後所產生的整體效應必大於各單項要素效應簡單迭加之和。功能倍增與集成效應原理從本質上揭示了集成管理是系統功效倍增的過程。
特點
1.綜合性。從資源角度看,集成管理將人、財、物、技術、信息等資源作為管理的要素,使管理的範圍更加廣泛,涵蓋所有的軟、硬體資源要素,尤其是集成管理強調知識的創造;從管理技術手段和方法角度來看,集成管理不僅涉及管理技術本身的集成,而且涉及管理技術、製造技術、信息技術等的相互融合與綜合集成,如MRP-II,CIMS等,沒有信息技術的支持,MRP-II等是無法實現的。2.複雜性。其一,由於集成管理的要素不僅包含組織內部的各種要素,而且包含組織外部可供選擇和集成的資源,因此,構成集成管理體要素間的聯繫廣泛、緊密而複雜;其二,組織集成管理系統具有多層次、多功能的結構,每一層次均成為構築其上一層次的基礎;其三,集成管理系統在其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又會不斷地對其層次與功能結構進行重組和完善;其四,集成管理系統會隨環境變化而不斷演化;其五,集成管理強調集成者主體行為,集成者智慧型作用會有突出表現。
3.協同性。集成管理的目標是通過集成實現系統優勢互補、聚合放大、功能倍增,這就要求各集成管理要素必須按照一定的集成方式或模式協調一致,集成管理系統的有序度越大,集成管理系統的整體功能越強。同時,由於集成管理的複雜性和綜合性的客觀存在,因此各集成要素必須高度協同。
4.創新性。由於集成管理突出強調人的主體行為,而集成管理的主體行為又突出表現為管理者以一種創造性思維方式和創新性的管理方法,將組織內外資源進行有機整合和重構,從而產生集成前所無法達到的效果。因此,集成管理突出了管理主體行為的創新性。
集成管理模式與傳統管理模式的區別
傳統管理模式是在工業化鼎盛時期產生並發展的,而集成管理模式是誕生於高科技時代的新型管理模式。由於二者產生的時代背景不同,兩種管理模式在研究、處理問題的方法上有著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傳統的管理模式重視的是勞動分工與專業化,把專業化看作是提高生產效率的唯一途徑,技術與管理界限分明。而以現代發達的科技為支撐的集成管理則重視系統的集成,如設計、製造、銷售系統的集成,技術、管理與人的集成,是一種以系統論為支撐的新型管理思想。
2.傳統管理模式下僅僅注重研究企業內部人員、物料、設備和技術等“內部”各項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卻忽視了信息的作用。集成管理卻把企業外部環境、資源與企業內部各類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使其內外資源優勢互補,產生“1+1>2”的功效。
3.傳統管理模式研究人與機器、人與環境的關係,目的在於改善勞動條件,提高體力勞動的工作效率。集成管理注重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強調通過改變組織結構、工作方式並運用激勵的管理方法,建立一個人機和諧的綜合集成系統。
實施的條件
(一)必要條件1.相互包容和相互補充性
集成是將企業內外的資源要素有效整合,產生聚合放大作用。因此,資源要素之間就必須具有相互包容和相互補充性,只有這樣,各集成要素才有可能集成,有必要集成。
2.“1+1>2”
“1+1>2”是指管理集成單元經過集成形成的集成體的整體功能遠遠大於各管理集成單元的簡單相加。如果集成單元之間不具備這樣的條件,那么集成管理就沒有可行性。因此,這一條件也是實施集成管理的必要條件。
(二)經濟條件
集成管理實施的目的就是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如果集成管理模式下的成本大於傳統管理模式的成本,那么企業也就沒有必要實施集成。因此,作為經濟組織的企業必然將集成的成本作為一個衡量是否值得集成的重要條件。也就是說兩個管理集成單元集合成新的集成體所產生的“新能量”必須大於零。
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
集成管理是提升企業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徑。由以上分析可知,集成管理對現代企業的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長期以來我們只注重技術層面的集成(積體電路、CAD和CAPP等),卻忽視了在組織系統內管理角度的集成。因此,我們實施集成管理的同時必須注重以下幾個問題。1.加強對無形資源和有形資源的發掘和結合力度
在集成管理要素當中,管理要素比傳統的管理模式廣泛得多,從人、財、物到技術、信息、人才、品牌等資源要素,幾乎包含了所有的有形資源要素和無形資源要素。企業無形資源在集成管理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在某些特定的條件下,甚至決定企業管理的成敗。就我國的大部分企業來說,對無形資源的發掘利用還遠遠不夠。企業單純依靠對有形資源的投入,以此來獲得成功,卻忽視了企業品牌的提升,忽視了對顧客忠誠度的培育,忽視了對市場反饋機制的完善。結果,這些無形資源的惰性就會對整個企業集成管理產生抵制,甚至加以破壞,給企業以致命的打擊。品牌是一種無形資源,是企業綜合實力的具體表現。在創建品牌的同時,企業就要把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充分結合,提升產品質量,維繫顧客忠誠度,完善企業對市場、對顧客的及時反饋機制。
(1)正確選擇自身的品牌戰略。眾所周知,世界知名品牌的歷史無一不是經過企業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奮鬥而成長起來的,但目前國內很多企業在品牌經營方面總是急於求成,希望自己的品牌在很短的時間裡能夠成為名牌,顯然這並不符合客觀規律。因此,企業品牌戰略的選擇就決定了企業品牌美譽度、親和力及品牌的延伸等一系列外部問題。在集成管理模式當中,品牌這一無形資產無疑是其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2)培育顧客的忠誠度。現代的市場競爭條件使得許許多多的企業在生產同樣的產品,帶給消費者同樣的利益。而顧客忠誠度的培育是依靠顧客對產品特殊的偏好,所以企業就必須充分利用自身的特色產品,以此為切入點來培育顧客忠誠度。
(3)健全顧客反饋機制。現代的行銷觀念摒棄了交易行銷而推崇關係行銷。前者以一次性交易為特徵,後者則注重在企業與顧客之間建立一種長期的戰略夥伴關係。因此,現代行銷離不開企業與顧客之間的雙向溝通。企業一方面接收來自顧客的信息,另一方面向顧客及時反饋相關信息。例如,企業對顧客所提供信息的認定、企業對顧客抱怨的處理、新產品和服務的定位、新行銷策略的實施等等。企業向顧客反饋信息分即時反饋和事後反饋兩種,企業行銷人員往往需依據許可權範圍和所涉問題的具體情況選擇當場回復或事後回復。企業只有及時主動地向顧客反饋其關心的信息,才能激發顧客的積極性,拓寬企業傾聽顧客的信息源,同時培養顧客對企業的親和力。
2.提高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決策支持系統
決策支持系統(DDS)是在管理信息系統(MIs)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我國在2O世紀8O年代中期引入決策支持系統概念。科學決策是決策者依據科學方法、科學程式、科學手段以多模型組合和多方案比較的方式輔助決策的。決策者進行科學決策必須依靠科學體系(決策系統、參謀系統、信息系統的統一體)開展工作,嚴格遵循一定的決策程式和正確的決策原則,依靠專家和智囊組織團體,運用科學的決策方法,採用先進的信息處理技術和手段,進行綜合的全方位的決策。
我國的企業自動化水平遠未達到信息化的要求,雖然在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信息化建設,但存在的硬體安裝多,軟體設施套用少的問題。在套用方面注重硬體設施的配備,忽視軟體套用系統的開發,導致軟體套用落後於硬體建設。信息化建設在戰略設計上存在技術和業務脫節的問題,表現為信息技術業務互不相關,出現忘記企業信息化目的而單純追求先進技術的傾向。另外,國內很多企業在管理人員認識不高、信息系統不健全、管理條件不具備、資金不到位的情況下盲目建立決策支持系統,這樣使得系統的利用率不高,造成了資源的嚴重浪費。有部分企業甚至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對我國企業來說,提高信息化水平便成為企業集成管理任務的重中之重。而決策支持系統的充分運用正是順應了這一信息化潮流。所以,提高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決策支持系統在集成管理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3.強化管理的點、線、面優勢資源結合力度
集成管理的本質就是要求企業實現優勢互補,實現“1+1>2”的效果,通過整合資源使得各種優勢資源互相結合、互相滲透、協調發展,各種優勢資源產生裂變,從而聚合成強度更大的優勢綜合體,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
現階段,我國企業存在的問題依然很多,各部門協調能力差,資源利用率低,重複建設嚴重,已經成為全國上下最為關注的問題。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企業的競爭力就會大打折扣,最終會被市場所淘汰。因此,現代企業必須把自身“點資源”、“線資源”、“面資源”充分整合,實現以點帶線、以線帶面,化點為線,集線成面的有效聚合,從而大幅度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
4.提升企業自身資源與外部環境資源的結合能力
隨著我國加入WTO和全球經濟一體化步伐的加快,特別是在Internet信息技術的廣泛套用,企業在產品的生產和供銷方面的地理概念逐步淡化。企業的視野不能局限於某一地區或某一國家和市場,而是應該站在全球範圍的高度,在全球範圍內有效配置資源。
集成管理運行分析
(一)戰略與超前策劃——理念集成戰略是集成管理活動的總綱,按照戰略管理論的規定,戰略決定功能,功能決定結構。而功能與結構正是一個項目集成體屬性所在。由此,戰略是一個系統集成管理的前提與基礎。超前策劃是一個項目“前饋”性的規劃設計管理工作,本質上是一種創造性的思想或理念集成活動,有利於創造良好運行環境,有利於減少經營風險,有利於資源整體利用,特別是智力資源的集成套用。戰略與超前策劃在集成管理運行本質上是一種理念集成。
(二)組織與界面管理——組織集成
組織是集成管理運作的機制保障,不同的組織結構直接影響著集成管理的效應與水平。隨著社會發展,企業或項目管理組織日益向精益化、智慧型化、敏捷化、彈性化方向轉變。界面是組織間相互聯繫與作用的一種狀態,在集成管理中它是集成要素間的銜接關係,產生於專業分工、目標差異、信息粘滯等複雜因素,是集成管理的重要條件。事實上,集成管理本身就是眾多組織的聚集。必然存在不同的組織結構。組織與界面管理的集成運行就是形成一個共同的組織,並有機地協調好組織與組織問的界面狀態。因此,組織與界面管理本質上是一種組織集成。
(三)技術與流程重組——過程集成
不同的技術條件有不同的管理方式,同時決定不同的業務流程。對建設項目而言,高新工程技術、信息技術,特別是計算機、通信、網路、人工智慧技術等已對項目管理方式與流程產生革命性的影響。就管理流程本身而言,亞當·斯密的分工論管理模式正在被哈默所提出的企業重建理論所替代,企業重建的基本要素是流程,其核心是對企業傳統的經營流程重新審視並進行徹底的重組改造,以求得根本性的成本、質量、服務等績效的提高。由此,流程重組成為集成管理的重要條件。事實上,把各種技術與業務流程重組為一個新的有機整體本身是集成管理運行的過程集成。
(四)信息與系統控制——方法集成
(1)硬系統方法。1969年,美國系統工程學者霍爾(A.D.Hal1)提出了系統工程“三維結構體系”,是解決規模較大、結構複雜、因素眾多的大型複雜工程組織與管理問題的思想方法,其核心內容是模型化與最最佳化,基本邏輯如圖所示。
(2)軟系統方法。英國學者切克蘭德認為有些大型複雜工程與人的因素越來越密切,特別是與社會、政治、經濟、生態等因素糾纏在一起,是複雜的非結構性問題,難以用數學模型尋求“最最佳化”,因此提出了“可行”、“滿意”等概念模型,其核心不是最最佳化,而是“比較”、“學習”後找出的可行或滿意結果。邏輯內容如圖2所示。
(3)韌系統方法。我國學者李寶山等描述為將硬、軟系統方法進行有機集成,建立起完整有效、邏輯合理的集成式系統分析方法,即韌系統集成管理方法。主要特點是: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前饋與反饋相結合,規範與靈活相結合。
事實上在集成管理實踐中,集成活動大都是以信息與系統控制為核心的方法集成。例如,功能集成,就是將辦公自動化(OA)、管理信息系統(MIS)和決策支持系統(DSS)的功能進行系統集成;過程集成,就是運用並行工程(CE—ConcurrentEngineering)原理進行經營過程重構(BPR—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建立起新的網路集成組織系統,實施動態聯盟與供需鏈管理;技術集成,就是將人工智慧技術、數據處理技術、資料庫技術、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等與管理科學與方法綜合運用,建立起一套全新的集成信息管理系統(IM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