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書評
本書是目前國內關於拉康思想最為完整的一部研究著作。作者歷時四年,不僅細讀了拉康《文集》,還系統地閱讀了拉康的研討班作品以及國外有關拉康的主要研究成果,完全有資格與拉康對話,與國際上的拉康研究者們對話。面對晦澀而且纏繞的拉康,作者所付出的勞動是常人難以想像的,但這並不妨礙這部作品的可讀性,因為那裡面不僅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更有對我們日常的主體性的獨到分析。擊碎主體性的迷夢,穿越欲望的幻象,最終達至對主體症狀的突破,作者恰如其分地稱之為拉康繼康德之後提供給我們的第四批判:純粹欲望批判。——張志偉(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作者簡介
吳瓊,安徽宿松人,文學博士,現任職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主要學術興趣在西方哲學、美學、文化研究和藝術批評等領域,有譯著《西方的沒落》(全譯本)等十餘種,專著《西方美學史》等數種,並曾主編“視覺文化研究叢書”(四種)。
內容簡介
雅克·拉康是繼弗洛伊德之後最具影響力和理論煽動力的精神分析學家,其理論不僅在今日的文化研究及藝術批評中被廣泛運用,而且在哲學、心理學、宗教學、政治學、法學、傳播學、教育學等領域也有深刻影響。本書既結合歷史背景詳細敘述了拉康及拉康學派的傳奇,也對拉康本人龐雜的理論進行了全面的梳理,是目前國際拉康研究中涵蓋面最廣、篇幅最為龐大的一部專著。
讀者定位
哲學專業研究者,以及對拉康和精神分析哲學具有批判性思考的讀者。
上架建議
哲學、文化。
目錄
如何閱讀拉康?——代序
上篇拉康的事業
第一章 弗洛伊德在法國
第一節創傷之矛
第二節不愉快的開場
第三節揮師巴黎
第四節文人的實驗
第二章 自我認同的罪與罰
第一節妄想症書寫
第二節自罰性妄想
第三節密涅瓦的貓頭鷹
第三章 鏡像的神話
第一節一個失竊的文本
第二節主體確證的時刻
第三節終於到了鏡像階段
第四章 精神分析的政治
第一節大決裂
第二節狙擊自我心理學
第三節回到弗洛伊德
第四節逐出教門
第五章 拉康的王國
第一節光輝歲月
第二節通關的政治
第三節結構的街壘戰
第六章 研討班的歲月
第一節聲音的誘惑
第二節研討班的演進
第三節科學的偽形
下篇主體間性的科學
第七章 主體的真相
第一節無意識主體
第二節能指主體
第三節言說主體
第四節慾望主體
第八章 三界的拓撲學
第一節想像界
第二節象徵界
第三節實在界
第四節三界的拓撲學
第九章 他者的邏輯
第一節無意識的構成
第二節父之名
第三節他者的凝視
第四節移情與愛
第十章 欲望的辯證法
第一節他者的欲望
第二節菲勒斯的意義
第三節慾望圖
第四節作為欲望之因的對象
第十一章 原樂的倫理學
第一節原樂的悖論
第二節康德同薩德
第三節他者的原樂
第四節女人不存在
第十二章 話語的政治學
第一節話語的構成
第二節主人話語和大學話語
第三節分析家話語和歇斯底里話語
第四節不可能的事業
拉康年譜
參考文獻
後記
書 摘
如何閱讀拉康?——代序
拉康或者說拉康的“作品”可以拿來閱讀嗎?如果把這個問題拋給拉康本人,他一定會斷然地告訴你:“不可以,如果你真的想要理解我的東西,那就去聽我的研討班吧,在那裡,即便你依然做不到真正意義上的充分理解,但通過現場,你所獲得的將是任何閱讀都無法給予的。”
是的,拉康是不可閱讀的,因為他的作品絕大部分是在課堂上或講台上宣講出來的,而不是專為“閱讀”而寫作的。以德希達主義的角度說,拉康似乎屬於那種重聲音而輕文字的在場形上學的傳統,可實際上,他並沒有把聲音和意義的在場相等同,相反,作為一個精神分析學家,他把“聲音”看作是其本身不表征任何意義的語言“廢料”。拉康把課堂和講台視作是分析設定的一個組成部分,主張分析實踐作為一種症狀“閱讀”活動只存在於傾聽和闡釋中,而這種傾聽和闡釋又只能藉助於言語、只能在言談情境中來實現分析的“逐步突破”,這就是說,對他的思想或“聲音”的“閱讀”和“理解”根本上離不開主體間性的結構,離不開橫亘在主體之間的言語場域的作用。
拉康的不可閱讀還在於他是一個具有超現實主義風格的理論家,是一個處處將論說掩藏在巴洛克式的修辭中的演說家,是一個喜歡邏輯跳接和語義滑動、喜歡對他人的概念做劫掠式挪用、喜歡運用連專業的數學家都看不懂的拓撲變換、喜歡裝備許多“科學化”的偽形作為理論盔甲的“知識恐怖主義者”。
拉康是不可閱讀的,可另一方面,正是這種不可閱讀性,使得他成為了羅蘭·巴爾特意義上的那種“可寫的”作家,幾十年來,人們從各個不同的學科領域和各種不同的角度閱讀、闡釋他的理論,但直到今天,我們仍沒有看到有哪一位闡釋者敢說他/她的闡釋是完備的,至於哪一種闡釋才是合法的或正確的,我想這個問題可能永遠都不會有最終的結論,甚至說,如果有哪位闡釋者敢說只有自己的闡釋是唯一正確的,那他/她一定屬於拉康所說的那種“愚蠢的主體”,一個早已為幻象所捕獲卻又全然不知的主體。
拉康是不可閱讀的,這恰是我們“必須”閱讀拉康的理由,也是我們閱讀拉康時必須信守的邊界,是使我們的閱讀得以可能的一個前提——按照拉康的邏輯,只有在不可能性中,才有可能開出一條可能性的道路。其人已去,現場的傾聽已不再可能,閱讀——包括聽現場錄音,那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閱讀”,因為你聽到的將不過是作為“剩餘”的聲音,以拉康自己的話說,那不過是一堆有待處理的“廢料”——便成為我們再次走向他的唯一路徑。於是,我們必定要面臨一個令人焦灼的問題:“如何閱讀拉康?”
是的,這同樣是一個愚蠢的主體才會提出的問題,因為它已然隱含了對某個“正確”讀法的渴望。不過,如同拉康自己把所有的“閱讀”皆視作主體對自身症狀的“閱讀”,而症狀“閱讀”是一個逐步突破而非逐級還原的過程一樣,對拉康或者說拉康文本的閱讀亦當在這一症狀閱讀的層面進行,換句話說,面對“如何閱讀拉康”這個問題,要想自己不至於因為“正確讀法”的誘惑而被引入意義的封閉,就需要對問題本身做一方向性的置換,即把“如何閱讀拉康”置換為“如何通過閱讀拉康來閱讀我們自己的症狀”,以及如何有效地突破拉康在文本中刻意設定的重重障礙,在他伏擊閱讀主體的地方找到進入症狀結構的入口?
後 記
終於到了可以向拉康揮手告別的時刻,這個時刻之於我是期盼已久的——畢竟,為了這個時刻,我耗費了整整四年的時間,並且這四年近乎是在一種自閉的狀態掙扎和煎熬。
其實,這本書並未完成。在我的計畫中,它本應有三個部分,除現在所見的兩個部分以外,還有一個部分是有關拉康的文學閱讀的。但十分遺憾,現在的篇幅就已經太長了,而我也已經喪失了再往下寫的勇氣(雖然剩下部分的有些章節已基本成型)。就連在將來的某一天,那剩下的部分是不是會變成另一本書,我也沒有足夠的信心。
拉康所處的時代是法國思想最為璀璨奪目的一個時代,在同屬結構/後結構主義潮流的那一代人當中,拉康其實並非我的最愛。比如,與羅蘭·巴爾特和米歇爾·福柯相比較:論氣質,拉康的身上既無巴爾特的那種優雅與羞澀,也沒有福柯的那種果決與縱情,相反,他多疑、矯情、武斷、自欺;論文體,拉康的寫作或演講既無巴爾特的那種細膩與平實,那種怡人心神的喃喃絮語,也沒有福柯的那種單刀直入,那種衝決一切的氣勢,相反,他纏繞曲折,故意製造噱頭,刻意追求妄想症式的理論效果;至於理論上的思考,巴爾特只寫他在文化現實中看到的、感受到的和能夠理解的,他從不讓自己成為理論的奴隸,從不刻意追求理論化的效果,而只是在恰當的地方讓理論發揮作用,福柯雖然也劍走偏鋒,喜歡在歷史和現實的邊緣處播撒理論的種子,但他總能直搗黃龍,一語道破天機,讓晦暗的現實因理論的介入而大白於天下,至於拉康,他更熱衷於炫技的魔術師的角色,為障眼法而障眼法,時常,為了引起震驚的效果,他不惜犧牲邏輯的明晰性;而就與讀者或聽眾的關係而言,巴爾特視讀者為“閨室”密友,視寫作為純私人空間中的一次傾談,福柯則視讀者是他的同壕戰友,把寫作看作是公共權力的一次享用,而在拉康眼裡,聽眾就是那愚蠢的主體,既不知自己欲望什麼和為何而欲望,也不知他者會對自己要求什麼,只是作為語言切割的剩餘殘存於世,形同“人渣”。
但是,拉康的確也教給了我們一種真實,一種可讓我們走出他者之目光的力量:畢竟,在這樣一個建制化急劇膨脹的時代,在這樣一個他者的監視和囚禁無所不在的世界中,我們何嘗不是“人渣”!何嘗不是身處建制機器中、被建制機器無情地過濾的“廢料”!我們總是自詡為自足的主體,而實際都是——以時下流行的一個網路語言說——“被”主體的。還有更為嚴峻的方面:我們身為“人渣”的根本標誌還不在於建制和他者的凝視時刻在規制著我們,而在於我們已經把這種凝視內在化,我們總是假借著道德和良知的“應當”自己監視自己,自己規制自己;我們不僅對他者的凌辱一無所知或是拒不承認,反而去認同這種奴役化,甚至自覺去強化這種奴役化,把這種奴役化施加於他人,我們不僅是被凌辱的和自我凌辱的,也是凌辱他人的。我這么說並不是要反對所有的建制和秩序——那是我們所身處的社會體的必需——我想要強調的是,我們應當對建制的侵凌性有所警惕,我們應當學會與建制之間保持距離,就像拉康告訴我們的,不要向欲望讓步,因為人的欲望總是他者的欲望。
是的,不論是誰,閱讀拉康一定會遇到許多障礙,但那不是因為你的智力有限,而是因為拉康的反智性寫作太過強大。大約是受到拉康風格的影響,這本有關拉康的書也寫得冗長而且纏繞。有人可能會問:“你在拉康的世界裡糾纏不休說了這么多,可你到底讀懂了拉康多少?”那我會告訴你:“一小半而已!”“只有半桶水就可以在這裡放肆嗎?”如果你非要這么究問,那我只好放一句狂言:“讀懂一半已是閱讀拉康的最高境界。”齊澤克也只不過讀懂了一半,而我所讀的一半可能比他那一半還多那么一點點——因為他在閱讀中總是直接把結論擺在那裡,而我還力求呈現閱讀的“過程”——當然我說的只是就閱讀拉康而言。齊澤克的拉康不過是一個半吊子的拉康,如同他的馬克思和黑格爾也只是半吊子一樣。大家一定不可小看這三個半吊子:它們分開來看都不過是半吊子,但把三個半吊子加在一起,其爆破力可能要用三次冪來計算。齊澤克的神話當然不是因為他留有一臉馬克思式的鬍子,也不是因為他有層出不窮的黃段子,甚至也不是因為他可以把希區柯克的懸疑演繹得出神入化,而根本上就是因為他同時地擁有這三個半吊子,外加擁有共產主義的歷史性。而我們之所以產生不了“齊澤克神話”,一定程度上就是因為我們充其量只有一個半吊子,甚至就連這一個半吊子有時還很難保證它的效力。
其實,放大話是最大的無知,我做拉康研究當然不是為了去與齊澤克或別的什麼人一比高低。我只是想通過閱讀拉康給自己的內心點亮一根火燭,因為那裡有太多的灰塵、太多的壅塞,有太多自己看著都覺得不堪的鬱結和陰霾。拉康當然做不了清道工,但他至少可以讓我明白,那一切都是身為欲望之人的原罪。不要向欲望讓步,因為人的欲望總是他者的欲望,這就是拉康的“純粹欲望批判”——它也許將成為繼康德的三大批判之後的第四個批判——所給出的一個先驗律令,只有在這個律令之下,我們才可以完成對自身症狀的閱讀,才可以在享受症狀的激情中把痛苦升華為神聖的受難,如同巴洛克藝術家總喜歡把死亡升華為犧牲一樣。
記得“唯一的”漢語詩人海子——是的,我固執地認為,海子是唯一的:有了海子,我們還需要別的詩人在耳邊聒噪嗎?!有了海子,我們還需要自己去寫詩嗎?!——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已走到世界的盡頭”,而我,一個懦弱的存在,沒有勇氣像海子那樣去踐行朝向盡頭的最後一步,我只能構想著如何讓自己從那個盡頭做一次返回——這大約屬於拉康所說的那種對欲望的讓步,但既然選擇了做繼續欲望的“愚蠢的主體”,就只能再在欲望的路上迂迴。我所擔心的是,面對處處都是無路可走的盡頭,我還能找到返回的路嗎?我能保證我的返回不是朝向盡頭的最後一躍嗎?所幸的是,總有一個聲音在告訴我:試一試吧!
這個聲音來自我身邊的人: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我的師長、我的學生;還有我的已去到另一個世界的父母——他們是在我寫作這本書的期間先後離世的,他們的離去讓我的存在從此變得倍加殘缺、無助。每當看到或想到我生命中的這些身影,每當找不到向前的路,我的耳畔就會迴蕩起那個聲音:“再試一試吧!”而我將會用我的傾聽表達對他們的感激,我要對他們、也對自己輕輕地說:“我聽到了。”
圖書信息
精彩書評
雅克·拉康——閱讀你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