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

4~5世紀,隸農的地位進一步發生變化。他們與土地所有者的關係不再基於私人之間的契約,而是根據代表奴隸主和大地主利益的羅馬政府頒布的法令。這期間的羅馬法律規定土地所有者是隸農的主人,隸農及其財產是莊園財產的一部分,對隸農的婚姻權以及處置和繼承財產的權利都作了限制,尤其限制隸農自由遷徙。但是,隸農不同於奴隸,法律仍然承認他們是自由民,在法庭上對隸農不能象對奴隸那樣隨便拷打;隸農有自己的家室和微薄的財產(工具,農產品);隸農獲主人允許也可以當兵。隸農也不同於中世紀的依附農民,因為除了所耕種的土地以外依附農民是自己財產的所有者。

在羅馬帝國晚期,隸農在經濟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大、中莊園廣泛使用隸農勞動。由於對被釋奴授產使其從事耕作,加之大批“蠻族”俘虜以隸農身份定居於帝國境內,自治市裡的中、小土地所有者又大量破產,結果隸農的數量不斷增加。帝國後期隸農制的發展標誌著奴隸占有制社會內部 封建制生產關係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