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四年(621)﹐唐高祖李淵廢隋五銖錢﹐鑄開元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每十文重一兩﹐千文重六斤四兩。字為歐陽詢所書。自此以後﹐“錢”成為兩以下一級的重量單位。中國錢幣由此改稱通寶﹑元寶或重寶﹐不再以重量為名稱﹐錢文也由篆書改為以楷書為主。開元通寶輕重大小比較適中﹐便於流通。
高宗乾封元年(666)﹐鑄乾封泉寶﹐徑一寸﹐重二銖六分﹐每文當開元通寶十文。這是以年號名錢的開始﹐行用不到一年即廢。
高宗到玄宗開元年間﹐私鑄盛行﹐惡錢泛濫。由於錢幣數量不能滿足流通的需要﹐政府嚴禁私鑄和用好錢收買惡錢﹐都沒有收到效果。天寶時﹐政府增加鑄錢量﹐在絳州設三十爐﹐揚﹑潤﹑宣﹑鄂﹑蔚等州各十爐﹐益﹑郴等州各五爐﹐洋州三爐﹐定州一爐﹐全國共設九十九座鑄錢爐﹐每年用銅兩百萬斤﹐鑄錢三十二萬七千緡。
肅宗乾元元年(758)﹐由於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正在進行﹐國家經費不足﹐鑄錢使第五琦鑄乾元重寶﹐錢徑一寸﹐每緡重十斤﹐以一當開元通寶十﹔又令絳州鑄重輪乾元通寶﹐以一當開元通寶五十﹐與開元通寶錢並行。這種通貨貶值的辦法﹐雖然沒有繼續實行﹐但由於生產破壞﹐貨重錢輕﹐物價騰貴。
代宗即位後﹐乾元錢和重輪錢皆以一當一。由於每緡用銅量較開元通寶要多﹐民間以乾元﹑重輪錢銷鑄為銅器﹐不復行用。此後﹐銅貴錢賤﹐民間熔錢鑄為銅器的越來越多﹐錢幣越來越少﹐不能滿足流通的需要﹐因此﹐自德宗貞元(785~805)以後﹐又發生了通貨緊縮﹐貨輕錢重﹐物價下跌的現象。大曆(766~779)時匹絹值四千文﹐到貞元十九年(803)跌為八百文。這個價格一直通行到元和(806~820)﹑長慶(821~824))年間。
唐武宗時滅佛﹐沒收寺院銅像及鐘磬﹐許各地政府鑄錢。淮南節度使李紳鑄新開元通寶﹐背有昌字以表明為會昌年間所鑄﹐其後各地則以郡名為背文﹐統稱會昌開元。武宗雖曾下令舊錢暫停使用﹐實際上舊錢﹑新錢並行﹐因此﹐貨幣數量有所增加﹐但錢幣短缺問題並未解決。元和時政府準許京師實行短陌制﹐每貫少二十文。長慶年間少八十文﹐至昭宗時少一百五十文﹐民間除陌更多。五代時法令已準許以八十為一百。
晚唐到五代十國﹐各地自行鑄造貨幣﹐先後鑄造的錢幣多達三十餘種。北方五代各朝均曾鑄錢﹐但數量不多。後周所鑄周元通寶系周世宗時毀佛像所鑄。南方各國除吳越﹑南平外也都曾鑄銅錢。前蜀先後鑄有永平元寶﹑通正元寶﹑天漢元寶﹑光天元寶﹑乾德元寶和鹹康元寶。南唐也鑄有唐國通寶﹑大唐通寶和開元通寶。此外﹐閩﹑後蜀曾鑄鐵錢﹐南漢﹑閩曾鑄鉛錢﹔楚曾鑄鉛鐵錢。劉仁恭在幽州除鑄鐵錢外﹐還以膠泥制錢。
相關詞條
-
隋唐五代史
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文化,到了隋唐五代時期,發展到了一個全面繁榮的新階段。從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滅亡,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隋唐盛世。
歷史 史料 隋唐五代時期變革 隋唐五代時期成就 內容簡介 -
古代錢幣
古代錢幣早期形態主要是貝類貨幣。在中國,原始社會後期至夏、商、周時代主要貨幣形態是實物貨幣,流通較廣的是天然貝。後期出現少量金屬稱量貨幣、鑄幣。 到了奴...
錢幣分類 鑑定常識 -
中國古代錢幣
中國古代所使用的各種各樣的貨幣。古代錢幣早期形態主要是貝類貨幣。在中國,原始社會後期至夏、商、周時代主要貨幣形態是實物貨幣,流通較廣的是天然貝。後期出現...
貝類貨幣 天然海貝 -
許昌漯河錢幣發現與研究
《許昌漯河錢幣發現與研究》是2005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董鹿生。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錄 -
中亞方孔錢幣
中亞方孔錢幣,是公元3世紀上半葉至10世紀之間在中亞所鑄造的地方貨幣,這些貨幣與從東亞輸入來的或在中亞發行的貨幣不同,都是以異文或異、漢文並用作為錢文,...
圜錢 中亞錢幣 幣面符號 -
中國古代錢幣賞玩
《中國古代錢幣賞玩》,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錄 序言 -
北京古代錢幣博物館
北京古代錢幣博物館坐落在北京北二環中路,德勝門箭樓下。由德勝門箭樓和真武廟兩部分組成。是一座以展示錢幣為主要目的的專題博物館,主要進行收藏、展覽和全國錢...
發展歷史 館藏文物 實用信息 交通信息 -
隋唐五代史[呂思勉著]
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文化,到了隋唐五代時期,發展到了一個全面繁榮的新階段。從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滅亡,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隋唐盛世。
歷史 史料 變革 成就 圖書信息 -
洛陽錢幣與河洛文明
《洛陽錢幣與河洛文明》是2008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圖書信息 內容簡介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