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開元通寶”錢,這是很多人都以為是唐代唐玄宗李隆基鑄造的年號錢,因為風流天子李隆基有個“開元”的年號,並且當時的“開元盛世”是為世人所熟知的。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因為“開元通寶”錢是唐朝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於武德四年始鑄的,它以“寶”字作為錢文,為後世鑄錢所效仿,故而唐朝以後鑄行的錢幣多稱“××通寶”、“××重寶”或“××元寶”之類。晚唐時均以鑄造使用“開元通寶”
錢為主,唐高祖以後各帝都鑄有開元錢。唐代中期,由於發生“安史之亂”,社會經濟遭受嚴重破壞。唐王朝為應付巨大的軍費開支,累變錢法,導致嚴重的“錢荒”。加之寺廟遍布,眾多僧尼均依賴官府供給,財政負擔沉重。至會昌年間,唐武宗為減輕財政負擔,詔令廢滅天下佛教,拆廢各地寺院,燒毀佛像等用以鑄錢。淮南(今揚州)節度使李紳率先鑄造進呈一種背面鑄有“昌”字的“開元通寶”錢,以紀年號“會昌”。於是朝廷下令各地州郡仿效淮南的做法,鑄造背面有紀地文字的開元錢。這些背面有紀地文字的“開元通寶”錢,因鑄造於唐代會昌年間,故後世通稱之為“會昌開元”錢。
種類
唐武宗會昌五年(公元845年),朝廷下令各地所鑄均於錢背增添地名,統稱會昌開元。背文記有“昌、京(長安)、洛(洛陽)、益(成都)、荊(江陵)、襄(襄陽)、藍(藍田)、越(紹興).、宣(宣城)、洪(南昌)、潭(湘潭)、兗(兗州)、潤(鎮江)、鄂(武漢)、平(昌黎)、興(興平)、梁(漢中)、廣(廣州)、梓(三台)、福(福州)、桂(桂林)、丹(晉城)、永(零陵)等23種,“永”字鑄量最少,次為“丹福平桂”等。會昌開元中還有一些特殊版別,也相當罕見,如“京”字反書,稱反京;“福”字在背穿右的稱右福;背穿右藍、穿上下各有雲文的稱藍三雲;背穿右藍、穿左大王、穿上下太平的稱藍大王;又有雙重背文的如“京”字稱雙京;兩個“藍”稱雙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