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陳黎雲,男,1987年10月生,山西柳林人。曾用名陳喚明,別名雪樹,系山西詩詞學會會員、呂梁市作家協會會員、柳林縣作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柳林縣詩詞楹聯學會常務理事、柳林縣三晉文化研究會理事、柳林縣孟門黃河書畫協會理事、柳林縣攝影協會會員等,微信公眾平台《黃河魂》創辦人。
成就
2010年開始業餘自學並發表詩詞作品。截至2015年共有詩詞500餘首,輯為《雪樹詩稿》。其中有作品發表在《山西晚報》《難老泉聲》《陝西詩詞》《呂梁文學》《湫虹》《吳堡詩刊》《清河》等報刊雜誌,也有作品入編《唱響老牛灣》《胡正紀念文集》《中國青年詩選》《中國當代酒文化詩歌集》《中國當代詩人詞家代表作大觀》《第二屆中國百詩百聯大賽作品集》《第二屆中國百詩百聯大賽參賽作品精選》《當代中華詩詞庫》等大型書籍。
作品
孟門南山寺秋吟
(組詩)
陳黎雲,2010年
(一)
南山一夢漢雲飛,曲水潺潺映翠微。
臥看靈泉泉滴露,坐聞古磬磬懸槌。
禹王踏石雨千洗,蛟壁鑿痕風百摧。
郡縣定湖何處去,船家萬里渡無回。
(二)
落日餘暉暮漸沉,螢光冷冷掛西秦。
秋風蕭瑟孟門度,柳色闌珊歷史尋。
杜牧醒來懷古句,李白醉去放狂吟。
何時更借高金膽,足踏龍宮問毀因。
註:高金,自號“孟門先生”,明代石州孟門鎮南鄉高家塔(今柳林縣孟門鎮高家塔村)人。因直言不諱,令嘉靖皇帝畏憚而被稱為“天下直臣”。
(三)
憑欄古剎看餘暉,滿目蒼涼剔翠微。
風冷水寒催棗落,菊殘葉敗迫鴻飛。
痴留舊夢待雲返,傻望黃河喚濤歸。
月滿枯林添寂寞,淡煙薄霧更相隨。
(四)
不知今日是生辰,禹殿憑欄望晉秦。
慊慊寒風掀破瓦,紛紛亂葉擾痴心。
渡河雁影應知冷,繞指聲波忽感親。
簡訊頻頻銷愁怨,落華一朵似祥雲。
(五)
霜染南山溪水明,半河瑟瑟半河紅。
萬絲菊蕊無蝶戀,一縷纖雲有雁從。
秋盡奈何風翦葉,冬來豈嘆芳卸容。
但見梨花千樹放,冰天雪地韻無窮。
三寄黃浦江
(組詩)
陳黎雲,2010年
中秋遙寄黃浦江
迭起中秋惦念心,隨風攆浪渡千津。
花間汾酒獨酌水,草隙寒蟬漠賞音。
一尺白雲愁作絮,萬條青絲恨成林。
大河借問濤聲里,今夜黃浦月可馨?
重陽前夕寄黃浦
待到秋來九月八,百花謝後我花發。
欲摘葉瓣嗅香氣,已沁心脾漫粉頰。
傳恨飛星早匿跡,捎書鴻雁又遷家。
黃浦今夜玉輝瀉,應是宵雲笑海涯。
春節遙寄黃浦江
辛卯風吹黃浦江,應知紫氣浪飛揚。
世博閉幕雲中美,玉兔開軒夢裡香。
弱水三千不羨慕,瓊漿一盞豈彷徨。
然而比翼雙飛事,強扭西瓜許澀瓤。
北武當山
陳黎雲,2015年4月
清風柳絮浣長空,輕踏天梯望頂峰。
雲系高樓分兩界,花生絕壁共千松。
自修厚德江山里,何索平安廟宇中。
且看龜蛇強鬥智,懸崖寂寞綠苔封。
釵頭鳳·蛾眉翹
陳黎雲,2014年2月
蛾眉翹,秋波笑。忘乎窗外猶寒峭。曾許意,非言戲。影倩清河,菜香釜底。喜、喜、喜!
嬋娟抱,芳衾鬧。夢驚他日紅花轎。將折翼,與誰比?無計秦晉,借詩連理。倚、倚、倚!
念奴嬌·步韻習近平追思焦裕祿
陳黎雲,2014年7月
崢嶸歲月,賴焦桐,綠染九州天地。未見挺胸直脊像,盡瘁狂沙暴雨。竹杖芒鞋,荒丘踏破,百姓孤身系。廟堂野舍,幾人堪此意氣!
盛世今日欣逢,卻潛濁水,旗漬憑誰洗?利劍一揮驚四海,蠅虎豈由來去!放步中原,行吟蘭考,恰了蒼生意。涓滴滋潤,夢圓千里澄碧。
雪樹之下
陳黎雲,2013年
聖潔的雪樹之下/沒有頭緒的思念,飛舞在天涯/一路追尋,最後凝成銀色的花/默默地掛滿了枝椏//
某天早晨,你偶爾打開窗/整個世界都被我的思念覆壓/悄悄問一句話/窗外的這一切是否讓你驚訝//
所有的葉子都蜷縮在地下/只有你,以溫暖的粉頰/守候著光禿禿的樹杈/等待他的綠色重新煥發//
當春天悄悄萌芽/不再有被寒風蹂躪的雪花/雪樹之下,嘀嗒嘀嗒……/所有的思念都將融化
貢獻
陳黎雲利用的業餘時間,在網路這個最實惠而又無限的空間極力宣傳家鄉——孟門鎮(山西省歷史文化名鎮),引起強烈反響。
他先後自費邀請省內外文藝工作者,如詩人、作家、攝影家、畫家、剪紙藝術家、民俗專家以及民間文化愛好者等,到孟門採風、觀光達100餘人/次。其中有陳竟、郭如林、周路等全國著名的文藝工作者,也有王宇翔、惠夜傑、王雪峰等初露頭角的外省文藝青年。
很多長期身居異地的孟門籍或祖籍孟門的老鄉或其他一些地方的人士,在網上看到陳黎雲對孟門的介紹後,也紛紛返鄉或前往,探親訪友、觀光考察。他為擴大孟門知名度,增強孟門影響力,起到了極大作用,故而被稱“孟門文化宣傳第一人”。
評價
曾受到我國著名作家哲夫,詩人李旦初、時新,著名民俗文化專家陳竟,湖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田茂軍、陝西著名詩人尚飛鵬、江蘇著名詩人葉千華,以及晉陝兩地眾多人士的鼓勵、讚揚。
有人說,“感動我的不是他的詩,而是他對詩詞和家鄉孟門的那份痴情”,“魯迅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來讀書,而他是把下班後睡覺的時間用來學習詩詞”,“作為一個現代青年,堅守詩詞這箇中華傳統文化,這本身就是一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