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以陳獨秀為中心,描述了從他祖輩到孫輩五代幾十個人近百年的 奮鬥和 坎坷遭遇。陳獨秀四次婚變,撲朔迷離:元配 高曉嵐,文武攀親強結姻緣,婚禮過後,一生落寞;妻妹高君曼,才貌不凡,而與姐丈自由戀愛,志同道合結為伉儷,卻終遭遺棄;與醫生施芝英一見鍾情,秘密相愛而同居,終為露水夫妻,至今還是一個謎;晚年落魄,偶遇知音潘蘭珍,結為老夫少妻,生生死死,顛沛流離,陪伴終身。膝下四子二女,各有情結:父子情結微妙,各各 自創人生,飲盡人間風雨;長子延年、次子喬年是黨的早期傑出革命活動家,父子三人一度同為中央委員,傳為黨史佳話;三子陳松年、四子陳鶴年,一生漂泊,命運多舛,遭受種種磨難;長女陳筱秀、次女陳子美,命運悲壯而悽慘,鬼神同泣……
作者簡介
吳曉,原名 吳道元,江蘇 揚州人。從事新聞工作和文學創作多年,曾為中國現代文化學會陳獨秀研究會會員、安徽省安慶市陳獨秀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安慶市廣播電視台主任編輯。已出版《新聞寫作實用手冊》、《新聞寫作指南》(合)、《陳獨秀在江津》、《破屋春秋》、《陳獨秀秘史》、 《陳獨秀傳奇》等著作,計300多萬字。歷史人物
陳獨秀(1879~1942),中國共產黨創始人和早期領導人之一。原名慶同,字仲甫。 安徽懷寧人。早年留學日本。1915年在上海創辦《新青年》雜誌,舉起民主與科學的旗幟。1916年任北京大學教授。1918年和李大釗創辦《每周評論》,宣傳馬克思主義,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1920年,在上海建立中國共產黨發起組,進行建黨活動。1921年7月,在上海舉行的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局書記。1925年領導五卅運動。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後期,犯了嚴重的右傾投降主義路線錯誤,使革命遭到失敗。1927年,在中共“八七”會議上被撤消總書記職務。其後,他堅持城市為中心的國民會議運動和工人運動,反對農村武裝鬥爭,組織托派組織。1929年11月,被開除出中國共產黨。後在上海建立托派組織“無產者社”,出版《無產者》刊物,宣傳托派觀點。抗戰爆發後,擁護國共合作和國民黨領導抗日,與托派中央決裂。1938年,被 王明、 康生誣陷為日本間諜,從此與中共徹底決裂。1942年5月,於 四川江津病逝。主要著作收入《獨秀文存》、《陳獨秀文章選編》等。人物評價
●關於陳獨秀這個人,我們今天可以講一講。他是有過功勞的。他是 五四運動時期的總司令,整個運動實際上是他領導的。他與周圍的一群人,如 李大釗同志等,是起了大作用的……他創造了黨,有功勞。他對我的影響也許比其他任何人的影響都大。—— 毛澤東● 陳獨秀,還有 瞿秋白同志、 李立三同志這三個人,不是搞陰謀詭計的……—— 鄧小平
●近代學者人格之美,莫如陳獨秀!—— 蔡元培
●陳獨秀作為中國近代史上一位叱吒風雲的特殊人物,幾十年來吸引了眾多文人學者的研究目光,僅中外著名學者寫的《 陳獨秀傳》就不下幾十種 ,但卻偏重於政治思想方面,對其家庭生活涉及甚少。本書的特點是填補了這一空白,再加上作者優美的文筆和多彩的描述,因此可讀性很強,讀起來興趣盎然,引人入勝。—— 唐寶林
作品試讀
《陳獨秀一家人》序——高建中 一 每個人身上都掛著無數的問號, 每個人都有著令人難解之謎, 普通人是這樣,名人更是如此。 人生在世,總是要不斷地向他人身上傾注探尋的目光。了解和認識他人,或許是人的一種生活的本能需求。 通常,人們在通過了解和認識他人以便立身處世、聯絡交往、立業成家的同時,也藉此滿足著求知、獵奇乃至消遣的心理。在較深的層次上,可以說,人們是要通過了解和認識他人進而識識自己、認識社會、認識歷史的。 他人,是自己的一面鏡子。他人的成功與失敗、幸運與災禍、善惡與愛憎、生死與美醜、思想與志趣等等,包括他人的一切,都可以用來對比自己,對照自己。人們正是通過不斷地和各種各樣的人對比、對照來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自我的。當人們咀嚼、品味他人一切的同時,實際上,是在讀自己的心。而自己的心越是難讀,人們越是需要了解和認識他人,以藉助他人來把握自己。 他人,也是社會的一面鏡子。他人的一切,折射著社會之光,是社會的一個縮影,通過了解他人的人生,人們可以認識過去乃至現在不同地域、不同國度的社會變革、政治風雲、世態民俗、人際關係和各種事件、事物等。認識了這一切,便可以使自己增長見識和本領,以駕馭自己的命運之舟。人們也是要循著他人成功的足跡,吸取他人失敗的教訓,汲取他人的思想智慧,驅動並激勵自己參與社會競爭,確立並努力實現自己的追求與目標。 他人,還是歷史的一面鏡子。人是歷史的主人。用野蠻與文明、落後與進步、斑斑血跡和鬥豔的百花編織歷史的,是人。透視他人的人生與命運,感受他人的經歷與情感,可以更為真切地了解各種社會矛盾的產生,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發展動力;可以更為真切地了解和認識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從而懂得怎樣把握今天,怎樣去創造未來。 認識和了解他人,人們更關注名人。 名人們或是用自己非凡的本領、獨特的性格、輝煌的成就,或是用自己傳奇的經歷、顯赫的地位、多彩的人生享譽於世,更能激發人們的興趣。在名人的身上,人們能獲取對於自己、對於社會、對於歷史的更為深刻的認識和了解,基於此,名人們的一切,蒙著神秘誘人的色彩,有著幾乎是無窮的魅力。 二 認識和了解他人,認識和了解名人,人們又無不關注他們的家庭。 家庭,是一個人的起點和歸宿。具體來說,是一個人成長的搖籃,是一個人自由生活的港灣,也是一個人的隱秘場所。在家庭生活、家庭關係上,最能反映一個人的本質特點,因而人們能夠看到摘去面具的那個人的真實面目。所以,只有真實地了解一個人的家庭生活、家庭關係,才能更真實地了解和認識那個人。 家庭,又是社會肌體的細胞,是歷史長河的水珠。在家庭生活和家庭關係的變遷中,生動地反映著社會變化、人際真情、文化繼承和血脈繁衍,以及人的性格特徵等。當人們從家庭這一特定角度去了解和認識他人時,也獲取著對於社會和歷史的更為深刻的認識。 由於每個人都生活在家庭之中,家庭生活、家庭關係更能溝通人們的思想感情,觸發共識,引起共鳴。因此,介紹好一個人的家庭,對於幫助人們認識和了解那個人確實是至關重要的。 三 如此說來,我們應該感謝本書作者吳曉了。他的這部著作,很有助於我們認識和了解一位不該被人們遺忘的人物——中國共產黨第一任總書記陳獨秀。 在人們不斷地認識和了解他人的心理歷程中,陳獨秀以其獨特的地位和作用,以其獨特的性格和生活方式,以其獨特的命運和結局,有著顯赫的名人效應。也就是說,陳獨秀一家人,會引起眾多讀者的濃厚興趣。 我和作者,有這樣的共識。 於是,在一年前,在一個不是令人愉快的日子,當我接到吳曉的來信,看到信中提到他正在撰寫《陳獨秀一家人》時,眼睛竟豁然一亮,油然產生了幾分欣慰。我認為此書是值得寫的。 此後,我們通了許多次信和電話,就此書的採訪、撰寫、修改、出版不斷地交換著看法,成了陌生的朋友。 直到書稿即將付梓之際,我讀到了吳曉寫的小傳和他寄來的照片,才知道,他是位資深的新聞工作者,是位老同志了,而在電話中,他的聲音是很年輕的。 一位老同志,積十餘年的功夫,留心採訪,苦心蒐集,並實地考察,以第一手資料寫作,這是很難得的。起碼,比依靠第二手、第三手……的資料來編著的寫作態度,要嚴謹、要認真、要負責得多。這就構成了本書內容新鮮的特點。通讀此書,能看到關於陳獨秀許多鮮為人知的材料,即便是一些報刊已經披露過的關於陳獨秀的軼聞趣事,本書仍富有新意。吳曉說,他是對已經披露過的材料重新作了考證,而不是照抄照搬。 尚未來得及仔細研讀本書,匆匆寫下點感想,介紹些情況,權作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