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歷
1903年5月11日 出生於河北省撫寧縣都塞鎮。
1923年 畢業於天津中西女子中學。
1927年 畢業於北京協和醫學院護士學校。
1927—1928年 任北京協和醫院病房副護士長。
1928—1929年 任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實驗區北平第一衛所公共衛生護士。
1929—1930年 到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系進修,衛生護理證書。
1930—1931年 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進修,獲理學士
1931—1935年 任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實驗區第一衛生事共衛生護理主任。
1935—1936年 任南京國民政府衛生署和教育部聯合組織的護委員會秘書。
1936—1938年 到美國密西根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系進修,獲士學位。
1937年 任國際護士會公共衛生委員會中國代表。
1938—1940年 任北京協和醫學院護士學校校長助理。
1940—1953年 任北京協和醫學院護士學校校長。
1946—1948年 任中國護士學會理事長。
1950—1959年 任中華護士學會常務理事。
1954—1957年 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副院長。
1959—1966年 任安徽省立醫院護理部主任。
1962—1966年 任中華護理學會安徽分會理事長。
1966年 退休。
1983年 被中華護理學會推選為榮譽會員。
1988年 被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聘為護理系名譽系主任。
1998年8月22日 因肺部感染、心力衰竭於北京病逝。
人物生平
聶毓禪原名聶玉蟾,1903年5月11日生於河北省撫寧縣都塞鎮一位開明士紳的家庭,上有一兄一姐,下有二弟。當時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思想極為普遍。能上私塾的女子已屬鳳毛麟角,而聶毓禪的父親卻思想開放,不重男輕女。他利用縣裡的廟宇辦學,招收男女兒童前來讀書。對自己的孩子也不分男女一視同仁,選擇好學校送他們去讀書。他認為當時社會上最大的弊病是貧、愚、弱、私,每個人都有責任應對這些弊病,進行矯治。聶毓禪自幼敬佩她的父親,受其思想影響甚深,立志長大後要有所作為。
在當地國小畢業後,聶毓禪的父親送她和她姐姐到天津中西女子中學讀書。這是個教會學校,教學嚴謹,名聲甚好。聶毓禪聰明過人,學習成績優良。她除參加校內各項文娛活動外,還參加了當時由周恩來領導的天津學生運動。接觸社會後,她更感到中國的貧弱,不時思考自己能做什麼。當時女子的出路除當家庭主婦外能從事的職業很少,且一旦結婚,就容易被人辭退。她思考再三,認為自己可以當個醫生,為摘除中國人“東亞病夫”的帽子出把力;並且決心終生不嫁,以便在事業上充分發揮能力。
南開大學與中西女子中學有著密切的聯繫,中西女中的優秀畢業生可以免試保送到南開大學讀書。聶毓禪是被保送者之一,但是她沒有去,因為南開大學沒有醫科,她把目標指向了北京協和醫學院。協和醫學院設醫校和護校,是當時國內最高醫學學府;入學考試十分嚴格,每年錄取人數不多,招收的女生更少。1923年秋聶毓禪被錄取。
入學之前,聶毓禪對護理工作所知甚少,進入協和醫學院後她開始接觸一些護校的同學,其中有一名三年級學生是她過去的同學。初見面時,聶毓禪見她們身著藍白色挺括雅靜的工作服,態度和藹,彬彬有禮,便對護士產生了親切的感覺和良好的印象。她們向她介紹了在護校的學習和生活。其後,她又接觸了一些護士。有一位手術室護士是她中學同學的母親,特別關心她的生活和學習。這位護士經常向聶毓禪介紹護理工作的重要性,述說當前缺醫更少護,特別是缺少有領導才能的骨幹。她讚揚了協和護校治學嚴謹等優點,還鼓勵聶毓禪轉入護校;認為在當時的社會,做護士是女子最能有所作為的終身職業。受此影響,聶毓禪反覆思考,覺得護理的確是衛生保健事業的一個重要環節。自己應該改學護士。學護士並不違背自己治“弱”的初衷,護士同樣可以為提高人們的身體素質、為病人的康復作貢獻;此外學護比學醫時間短,可以早參加工作,這既可減輕並不富裕的家庭的經濟負擔,還可早日投入缺少人才的護士隊伍。再三思考,下了決心,聶毓禪便向協和醫學院教務處提出了從醫校轉入護校的申請。中國護理專業的歷史很短,1884年才由美國護士密克奇尼傳人中國,1888年美國人詹森在福州開辦第一所護士學校。由於封建意識的影響和缺少正規的教育制度,一般人都把護理看成低等工作,願從事者甚少,社會人士也大多輕視護士。不少護士也缺少自尊自重、積極鑽研業務、力求上進的精神;致使護理工作不時出現滑坡現象。而聶毓禪卻決定從醫轉護。當時國內護理教育尚在萌芽時期,沒有統一的教學標準和學制。除極少數護士學校招收高中畢業入學外,大多招收國中畢業生,甚至國小畢業生。學習方法大多是學徒式的,理論課課時很少,實習時間很多,實際上是利用護士學生的廉價勞動力為病房工作。病房裡畢業護士很少,多由高年級學生帶領低年級學生,一周實習和上課時間多的達72小時,所以,學護士的不少是有宗教信仰以此作為奉獻的人,一般很少有人願做護士工作。
協和醫學院的創辦人深深理解醫護的密切關係,認為要辦好高質量的醫學教育,提高醫療質量,沒有高質量的護理是不行的。因此,決定在辦醫學院的同時籌辦具有世界最佳高級護校同樣水平的護士學校,以培養高級護理骨幹。當時國內僅有少量翻譯的中級護理教材,要提高學生的水平,必須閱讀大量外文參考書籍,因此,決定除一門漢文課外全用英語教學,對學生要求很高,雖然這是大學水平、以培養護理師資及骨幹為首任務的學校,入學者仍寥寥無幾。聶毓禪要求轉入護校時,該校第一班學生尚未畢業,全校學生僅十餘人。聶毓禪的申請使學校當局大感不解,認為她是一時衝動,才提出如此反常的申請,因此,不予批准。但聶毓禪一旦下了決心,便很難改變主意,她一再提出申請,校方答以必須徵得家長同意方可考慮。聶毓禪乃寫信給她父親,說明自己轉學護士的意願。她父親回信說:“選擇職業是你一生的大事,應由你自己決定。”這樣,她終於被批准從醫校轉入護校學習。
協和護校課程繁多,聶毓禪認真地學習。“做個護士學這么多課程有什麼用”等風言風語不時地從各方面傳來,但她不為所動。
1927年聶毓禪畢業後即被聘為協和醫院病房的副護士長。她在帶領護士做好臨床護理的同時,還經常了解病人的情況,分析他們發病的原因。她看到這些病人不但身心受苦,經濟負擔很重,還有不少人因無力醫治或就醫太晚而過早地離開人世。如果他們掌握了衛生知識,養成良好的習慣,是輕易不會得病的。她在病房裡雖不斷地向病人宣傳防病保健知識,但總覺得這時做宣傳已晚了些,病應防患於未然,必須讓廣大的民眾都掌握衛生知識才能使他們增強體質、降低發病率。在護理領域裡,公共衛生護理在國內剛剛起步,聶毓禪決心從醫院走向社會;她向護理部提出調至醫學院公共衛生實驗區第一衛生事務所擔任公共衛生護士的申請。醫院不願失去這樣一位有前途的護士長,便提出如欲調作公共衛生護士,必須遷出護士宿舍、薪金也要降低。聶毓禪不計個人得失,接受了條件,便開始了公共衛生護理工作。
聶毓禪在工作中表現出色,醫學院決定於1929年送她到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系進修公共衛生護理。1930年她獲得了公共衛生護理證書。醫學院又讓她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繼續深造。她選讀了護理教育及其他課程,於1931年獲得理學士學位。回國後任北平第一衛生事務所公共衛生護理主任,培養了中國早期的一批公共衛生護士,拓寬了中國預防醫學領域。她是從事中國高等護理教育的第一人。培養了一批優秀的護理師資和護理行政管理人才。以後在生活中歷盡坎坷,仍堅定不移,熱愛工作,誨人不倦。聶毓禪不但在工作中有才幹、有毅力、有魄力,對社會活動也積極參加。中學時期她參加過學生運動。1933年,她代表中華護士會(後改稱中華護士學會、中國護士學會,現名中華護理學會)北京分會主持召開北京護士代表大會,號召護士參加抗日救護工作;還為大、中學生組織救護訓練班。1937年被選為國際護士會公共衛生委員會中國代表。1946年當選為中國護士學會理事長。1947年率中國護士學會代表團(團員還有王雅芳、黎祖華、朱碧輝、田粹勵共5人)到美國參加第九屆國際護士會會員國代表大會及會員代表大會,並在會上致詞。1948年在廣州召開中國護士學會會員代表大會,聶毓禪傳達了國際護士大會精神並布置了學會工作。1950年聶毓禪當選為學會常務理事。1962年當選為中華護士學會安徽分會理事長。由於聶毓禪對中華護理學會工作的長期貢獻,1983年學會推選她為榮譽會員。為了表彰聶毓禪對護理教育事業的貢獻,1987年,協和護校旅美校友郭煥煒發起並首先捐款設立聶毓禪獎勵基金,每年向母校的優秀專職護理教師頒發獎金。此舉獲得海外許多校友和友人的回響。1989年開始,每年有兩位教師獲得此項獎金。1988年,聶毓禪被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聘為護理系名譽系主任。聶毓禪在學術上不斷鑽研進取,技術上精益求精,處處身體力行。以身作則,無論順境逆境均以卓越的工作成績和坦誠的態度予人以深刻的印象,樹立了一個真正的白衣天使的高大形象,贏得了人們的尊敬。
1997年8月22日,聶毓禪因肺部感染,心力衰竭於北京協和醫院病逝。
護理教育
1935年,南京國民政府衛生署和教育部聯合成立醫學、護士、助產士三個教育委員會,聘請聶毓禪擔任護士教育委員會秘書,負責調查全國護士學校的情況,制定護士學校標準,合格者予以註冊登記。這項工作對提高全國護理教育水平有一定意義,但工作並不順手,時常受到各方面的干擾和牽制,聶毓禪認為要使工作不受別人的牽制,必須提高自己的水平,乃於1936年自費再度赴美,進入密西根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系進修。1938年獲理科碩士學位,並得到攻讀博士生獎學金。這時,國內抗日戰爭的炮火已經打響,聶毓禪放棄獎學金,啟程回國。
她本打算到北平看望老母親後就奔赴內地。但聶毓禪回國的訊息被協和醫學院院長獲悉。他們正在物色一位能接替將要離任的護校校長鬍智敏的中國人。董事會研究後一致認為聶毓禪的學歷、資歷、才幹、魄力都符合接任校長的要求,決定聘她擔任這項工作。協和醫學院院長鬍恆德請她應聘。聶毓禪表示她回國是要去內地為抗日出一臂之力。胡恆德說:“協和醫學院護校是國內唯一的高級護校,現在要把校長職務交給中國人。你接替校長職務,可以培養許多護士人才,她們可以到全國各地發揮作用,這不比你一人去內地更有意義嗎?”聶毓禪被說服,1938年先後作為校長助理協助胡智敏工作,1940年胡智敏返美,聶毓禪接任護校校長職位。
協和護校的前三任校長都是美國人,聶毓禪是第四任校長,也是擔任這項工作的第一位中國人,還兼任協和醫院護理部主任。她接任時就暗下決心,一是要為中國人爭氣,把護校辦得更好。她一心撲在工作上,每天早上六點半就到辦公室工作。她十分重視課程設定。她認為要進入護校的學生必須在大學裡修畢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生物學、化學等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課程,這樣在護校的學習中才能從生理、心理和社會等角度來思考和分析有關健康、疾病與護理問題。她也十分重視對護士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親自講授護士倫理學。她認為在學習中理論必須聯繫實際。她要求教師在講授某種疾病、護理和技術操作時,一定要帶學生到病房進行臨床觀察。學生在實習中要以所學理論為指導,學用一致。各種護理操作必須有三次以上的實踐經驗方可畢業,如果在實習期間沒有機會完成,即使已離開本科,教師也要負責安排學生回科補足實踐經驗。在內科和外科病房實習時,每個學生都要完成一例“個案研究”。由教師選擇病例,指定學生從病人入院到出院負責其全面護理。學生對病人要作全面的觀察和了解,包括其住院前及住院後的個人歷史、家庭情況、社會背景以及病因、病情、診斷、治療和病程,估計可能發生的情況,據此進行分析研究,制訂身心各方面的護理計畫和將採取的具體措施,並根據實施效果、病情的進展加以修訂或補充。病人出院前,護生不但要作好保健指導,對進一步休養或治療有困難的病人,還要與醫院內的社會服務部聯繫,共同幫助病人解決問題。最後,學生要寫出完整的報告交給教師,教師選擇優秀者在同學間交流。“個案研究”是實習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措施。這種方法不但使學生對護理工作有細緻深入的理解,把病人作為有思想、有感情、有社會聯繫的人來護理,還加強了學生的觀察和分析能力,對培養高質量的護士是卓有成效的。為了保證理論聯繫實際和學以致用、學用一致,聶毓禪還強調護校教臨床護理的教師必須兼任實習醫院病房督導員,全面負責領導病房的護理工作和臨床教學,使課堂里所學的和病房裡所做的完全吻合。
在醫院護理行政管理方面,聶毓禪要求各科病房都制訂出完整的護理常規及操作規程,並印製成冊,作為護士必須遵守的規範和學生學習的材料。新聘用的護士必須熟悉這些常規和操作後方可正式上崗工作。病房裡的物品都有一定的放置位置,清點、請領都有統一的規定,病房管理要規範化。對病人的護理更是高標準、嚴要求,絕不允許有絲毫差錯和疏忽。她對每個護士、護士長和督導員都要定期作工作鑑定,鑑定經護士本人閱讀認可簽字,存入護理部的個人技術檔案,作為聘任升遷的參考。
聶毓禪工作蒸蒸日上之時,太平洋戰爭爆發。1942年12月8日,聶毓禪照常在上午六點半到達辦公室。這一天是三年級學生參加中華護士學會主辦的3天畢業會考的第一天,當日考的是護理技術操作。這一門如果考不及格,就不能參加後兩天的考試,所以,大家都很緊張。二年級學生正在婦產科和兒科病房,一年級學生在上課。早上八點多鐘,醫院被日本侵略軍占領。聶毓禪怕參加考試的學生慌亂,影響成績;馬上到考場告訴學生:“今日有日本軍參觀,這是不尋常的,大家不要慌亂,考試照常進行。”從而穩定了學生的情緒。後來日軍雖然竄進考場,考試依然進行,參加會考的學生全部通過考試,獲得證書。在這種非常情況下,聶毓禪一分鐘也沒有放鬆學生的教學和實習工作,在日本侵略軍勒令停課之前,未耽誤一點功課。1942年1月19日,日本侵略軍命令各科室在一周內關閉,學生在兩天內撤出宿舍。聶毓禪暗地裡把學生分散到當時的道濟、同仁、婦嬰、中和等醫院及第一衛生事務所實習,
並借地方安排教師上課,使學生得以完成學業,並參加和通過了隱蔽進行的中華護士學會的畢業會考;對教職員則發給證明,以便另謀工作。聶毓禪在這極度困難的情況下負責到底的精神使當時的師生無不為之感動。
1943年春,聶毓禪把學生都妥善安置後,便與三弟同行奔向內地。打算到內地去復校。當時日本侵略者控制很嚴,他們只帶簡單的行裝便出發,一路換乘火車、排子車、卡車,艱難地前進。途中她三弟不幸因與國民黨軍人爭吵而被槍殺。聶毓禪揮淚辦完了三弟的後事,又繼續前進,兩個月後到達重慶。當時內遷大學匯集在成都,學生來源豐厚,前期課程師資力量強,原協和護校的一些教師和畢業生也有不少已來到成都,當時成都華西大學正建築新醫院,學生實習不成問題,乃決定在成都復校。當年就從成都各大學招收了已修畢護預要求的各學科的學生,在華西大學尚未全部竣工的新醫院因陋就簡地於當年9月正式開學。聶毓禪領導大家同心協力,辛苦經營,保持了協和護校固有的水平。與此同時,鑒於當時各地護校師資不足,聶毓禪還開辦了一班二年制的師資進修班,培養護理教育人才。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北京協和醫學院決定於1946年把護校遷回北平。在成都白手起家,剛安置就緒的護校又要遷回北平,許多不需帶回的東西要就地處理。聶毓禪辛勤操持,把一切安排妥當後,帶領師生60餘人於4月24日離開成都,走了將近兩個月時間,於6月中旬返抵北平。當年護校又招收了10餘名新生,連同從成都帶回的二、三年級學生,於10月1日開學。這時,協和醫學院雖已從日本侵略者手中收回院產,但大部房屋已租給軍事協調處執行部,且醫院和醫校都未恢復,護校基礎課的教學和臨床實習均存在問題。聶毓禪四面奔走,八面求援,請來了原協和醫學院的教授專家協助講課,又聯繫了中和、同仁、婦嬰、兒童等醫院供學生實習,並陸續招回本校畢業生及醫院護士,為重新開院作準備。1948年5月1日,醫院開始接收住院病人,醫校亦於1948年10月27日正式開學。至此,護校工作才全部恢復正常秩序,教學、實驗及實習都有了保證。醫院病房亦一個接一個地恢復,乃至全部開張。教學及醫院的工作又走上了正軌。
在聶毓禪的領導下,不但協和醫院的護理質量成為全國的典範,協和護校也培養出了一批優秀的護理師資和護理行政管理人才。中國著名公共衛生護理專家、中國第一位南丁格爾獎章獲得者、中華護理學會榮譽理事長王琇瑛,中華護理學會名譽理事長、南丁格爾獎章及斯諾教授獎獲得者、美國密蘇里州堪薩斯市大學榮譽博士林菊英,全軍英模、被蘭州軍區命名為模範護理專家、全軍護理專業組組長、蘭州軍區總醫院護校校長黎秀芳,恢復高等護理教育後第一位護理系主任天津醫學院護理系甘蘭君,以及許多在教學和醫院領導崗位上的老一輩護理專家都曾是聶毓禪的學生或受過她的教益。
聶毓禪看到全國各地護理師資和行政管理人員均不足,考慮到僅靠本科畢業生遠不能滿足人才的需要,又開辦了各種類型的護理進修和學習班,並接受營養部及社會服務部進修生聽課,各病房也為短期專科進修的護士開放。這對全國各地提高在職護士的專業水平起了一定作用。
1950年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召開第一屆全國衛生會議,會上決定把護理納入中專教育。當時,協和醫學院尚未被接管,一切工作仍沿以前的制度進行,協和護校仍從各大學預科招生。1951年1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衛生部接管北京協和醫學院和協和醫院。當年5月協和護校還從各大學招收了一班新生,1952年奉命停止招生,並改用中文授課。1953年,協和醫學院護士學校全部結束。
矢志不移
1951年協和醫學院及醫院被接管後不久,聶毓禪即被派至四川參加土地改革工作,她在協和護校及醫院的工作由他人接管。半年後聶毓禪返回北京,不久就開展了三反、五反和思想改造運動。聶毓禪受到了不公正的批判,在工作上靠邊站。當時她對取消高級護校想不通,為協和護校在她手中停辦十分難受,情緒低落。因此,當1954年總後衛生部調她到新建不久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擔任副院長時她推辭了。經總後衛生部領導一再鼓勵,希望她振作起來,在新的崗位上發揮作用,她的工作熱情才又高漲起來。
聶毓禪到解放軍總醫院報到後,院領導未給她安排具體工作。她就主動深入病房了解有關護理工作的情況,每天向院領導匯報,並提出具體的意見和建議,但當時的院領導並不支持她的工作。在不久後開始的“反胡風”運動中她受到審查,她工作更困難。為了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跟上形勢,有利於日後的工作,聶毓禪向院領導提出到社會主義學院學習的申請,得到批准。1957年春,聶毓禪到社會主義學院學習。
學習期間,“大鳴大放”開始。聶毓禪是直性人,為了護理事業的發展,她指出了當時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建議。不料,在緊接著開展的“反右”運動中,她被劃成右派分子。1959年冬,她被下放至安徽省合肥市的安徽省立醫院接受改造。
在安徽省立醫院,聶毓禪沒有職稱,有時在病房勞動,有時到農村勞動。聶毓禪從不考慮個人榮辱,不論工作性質,都認真地努力工作。後被派到兒科病房幫助護士長整頓工作。她就幫助護士長根據患兒的病情調整了床位,使病重的患兒能隨時得到觀察和護理。她完善了消毒隔離制度,減少了交叉感染;建立了常規制度,明確了職責分工;還發動護士動手為患兒製作玩具,使病房的面貌很快煥然一新。不久,她的“右派”帽子被摘掉。聶毓禪受命組建護理部並任護理部主任。由於她出眾的工作才能,醫院又把營養部的工作也讓她管理。在院領導的支持下,聶毓禪得以在院內調派護士,聘用和解聘護士也必須徵求護理部的意見。聶毓禪為護士建立了技術檔案,良莠不分的情況不見了。她還為護士創造了進修機會,建立了護士長定期會議制度,統一了技術操作,整頓了病房。在全院各部門的協作下,護理質量迅速提高,不久,該院的護理工作就成為省內的一面旗幟,聶毓禪也被選為中華護士學會安徽分會理事長。
1961年反“右傾”中,支持聶毓禪工作的院長受到批判,聶毓禪的工作又不順手。1966年初,聶毓禪因健康情況不佳,且已超過退休年齡,乃向院領導提出退休申請。當年3月申請獲得批准。當退休手續尚未辦完,聶毓禪在京休養之際,“文化大革命”開始。她被揪回合肥,住進醫院的“牛棚”。到1972年才被放出,1973年獲準返京。這時她的住房早被他人占用,只能在親戚家寄宿,兩年後才分到一間平房。她的眼睛也因白內障的發展而到了對面認不出人的地步,過馬路要請行人帶著才能過去。1979年,她的“右派”問題獲得徹底平反,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衛生部為她解決了住房問題,可以動手術的一隻眼睛也開了刀,她重新獲得了光明。
聶毓禪在坎坷的歷程中,從不為她個人的得失苦惱,但只要提到護理事業,她仍心潮澎湃,她立志將畢生精力獻給護理事業,但她總覺得為人民做的太少。聶毓禪在護理界有著崇高的聲譽。在她80歲時,在京的、外地的和從國外回來的有百餘校友、護士和專家們歡聚一堂為她祝壽。在她89歲時,按照中國慶九的習俗,中華護理學會、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護理系和協和醫院護理部也為她召開隆重的九十慶典。平時,她的寓所經常成為國內外同學歡聚暢談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