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陳孚恩(1802-1866)字子鶴,號少默,別號紫藿。學者陳希曾之子。江西新城鍾賢(今黎川縣中田鄉)人。官至禮、兵、刑、戶、吏各部尚書。清代著名書法家。陳孚恩[清]道光五年(1825)拔貢,經朝考一等,授以七品小京官,升吏部主事,任軍機處章京(即小軍機),遷任郎中。當朝大學士穆彰阿十分賞識陳孚恩,將其提為太僕寺少卿、通政司副使、太僕寺卿,均留軍機處章京上行走。後遷大理寺卿、左副都御史,兼署順天府尹、工部侍郎,升倉場侍郎。二十七年(1847)五月,調任兵部侍郎,參與軍機大臣議事。十一月,奉命赴山東巡視,彈劾巡撫崇恩犯有“庫款於缺、捕務廢馳”罪,並暫代山東巡撫。不久,轉任刑部右侍郎。十二月返京,受到朝廷嘉獎,特賞頭品頂帶,紫禁城騎馬,並御賜“清正廉臣”匾額一塊。二十九年閏四月,奉令赴山西查辦巡撫王兆琛貪婪一事,將其逮京治罪。後調工部左侍郎、遷刑部尚書。三十年正月,文宗即位,召集諸親王及大臣討論郊壇配位事。陳孚恩因與怡親王戴恆等在皇帝面前爭論,被斥為“乖謬”,降三級留用。五月,奉養母為由乞歸原籍,獲準辭去軍機大臣、刑部尚書之職。
出身
陳孚恩出身名門望族,陳道(1707-1760,字紹洙,號凝齋,清代文學家、理學家)是其曾祖。民國《江西通志》記載:“清進士陳道,子守中、守譽,乾隆年間同舉鄉試,孫觀、用光、椿冠,曾孫希祖、希曾、蘭祥,乾嘉道年間,一門七進士,九鄉榜,為邑之冠,稱望族”。父親陳希曾(1770-1820,字集正,號雪香),官工部侍郎。清代書法家。伯父陳希祖(1767-1820,一作1765-1820,字敦一,又字稚孫,號玉香,更號玉方,一作玉芳),乾隆五十五年(1790)進士,官御史。清代學者、著名書法家。孫陳祖壬(生卒年未詳,字病樹),鹹豐朝兵部、吏部尚書。系桐城派名家。1935年拜入詩人陳三立(散原)門下研討古辭,以古文辭於時,為“陳門三傑”之一。
事跡
鹹豐元年(1851),奉命在家鄉幫辦團練。三年六月,太平軍圍攻南昌,陳孚恩協助江西巡撫張芾、湖北按察使江忠源固守南昌有功,獲賜花翎獎勵。八年,以頭品頂戴代理兵部侍郎、禮部尚書、兵部尚書。十月,參與查勘順天鄉試舞弊案,內涉其子陳景彥,議降一級以示懲戒。九年,署刑部、戶部尚書。十年九月,任吏部尚書。
鹹豐十一年(1861)七月,穆宗繼位,陳孚恩被重新起用後,為鞏固地位,他與戴恆等親近起來。後戴恆等因力阻慈安、慈禧皇太后垂簾聽政,被賜自盡,肅順被斬。陳孚恩也因少詹事許彭壽以戴恆黨援所劾,又在搜查肅順家時,得陳孚恩“暗昧不明語”私書,被捕入獄,籍沒其家,追繳回宣宗所贈匾額,發配新疆戍邊效力。
同治三年(1864)六月,沙俄乘新疆回民反清舉事之機,派兵侵占了伊犁西北的博羅湖吉爾卡倫。伊犁將軍常清帶領軍民進行抗擊,陳孚恩奮勉效力,常清為其請功,未準。四年春,新任伊犁將軍明緒,奏言陳孚恩籌餉籌兵不遺餘力,懇請予以釋放,獲準。並命陳孚恩留在伊犁,協助辦理兵餉事宜。五年五月,新疆一支回民部隊首領金相印,藉助浩罕汗國(今烏茲別克)軍隊支援,攻陷伊犁。明緒等戰死,陳孚恩及其親人一同殉難。
書法董其昌。與祁寯藻、趙光、許乃普稱清四書家。《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