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得

陳一得

陳一得(公元1886~1958年),原名秉仁,字彝德,因創辦“一得測侯所”即以一得為名,雲南鹽津人,雲南現代氣象、天文、地震學科研究開創人,祖籍四川金堂縣。

基本信息

個人履歷

陳一得7歲的時候,母親去世,臨終前囑咐他要發奮讀書。陳一得牢牢記住了母親的囑託,勤學苦讀。陳一得16歲的時候參加童子試,前幾次考試都排在前列,到院試的時候因名額已滿而未被錄取。後來科舉停考,學堂興盛,陳一得被送入省高等學堂學習法文,以第一名的成績錄取,原來要被送往比利時學習鐵路,結果雲南總督錫良怕留學生參加革命,不予放行,陳一得不能到國外學習先進技術,終身引為憾事。此時高等學堂改為兩級師範,陳一得入優級范理花選科,接受幾何、代數、物理、化學等的啟蒙教育,以最優等成績畢業。畢業後,陳一得就在昆明的中等學校教書,一教就是40年。陳一得教法嚴謹,各個學校都爭相聘請他。當時教師的薪水很低,陳一得為負擔姐姐、弟弟的學費和生活費,不得不在幾個中學兼課,來回奔走。

人物軼事

觀測天象

陳一得努力鑽研自己喜愛的天文學、氣象學。他利用豐富的教學知識,實地用日晷觀測和計算了以北京地區為中心的雲南的時差,並測量出雲南各縣的標準時間和24節令太陽出沒的時間,在此基礎上進行天象觀測。陳一得經過多年的觀察,創製了以昆明經緯度為基礎的“步天規”,並繪製出第一張“昆明恆星圖”。利用步天規對準方向,撥正日期,就可以從規上辨認當夜昆明天空出現的星宿。如果是在別的地方,也可以根據不同的經緯度進行調整觀看。袁嘉穀曾到陳一得住處試用“步天規”,將觀測所得與天文圖書記載對照,無不符合,不由讚嘆不已。由於“步天規”的方便易用,研究天文的人都紛紛前來索要。而陳一得因籌不到大筆資金,無法大規模製作“步天規”,因此“步天規”竟沒有得到推廣。1934年,陳一得在雲南大學體育場實測雲南真子午線成功。1941年中國天文學會成立,組織陳一得到甘肅臨洮看日全食。

氣象預測

除了天文觀測外,陳一得還進行氣象預測。1926年,陳一得以任教10餘年的積蓄,自費赴南京氣象台進修。半年後,陳一得由南京、上海、南通、武漢、北京、天津、青島繞日本東京橫濱,經香港、越南海防、河內,遍訪東亞各有名的天文氣象、地震台所參觀,購置氣象觀測儀器後返回昆明。1927年7月,陳一得將氣象觀測台設在他宿舍屋頂上,他家門口也掛上了“一得測侯所”的招牌。陳一得每天都按時觀測記錄昆明的晴雨、溫度、濕度、風向、雲形等情況,並進行統計、整理,定期印行,除在國內進行交換外,還在國際間進行交換。這不僅對本地區,而且對全國性的、國際性的氣象觀測、預報都做出了一定的貢獻。1936年,雲南省政府在西山太華山頂上蓋了一幢磚木結構的氣象台,命名為“雲南省立氣象台”,請陳一得任台長。

研究地震

陳一得認為地震的研究非常有必要。他發覺雲南的歷次地震,都發生在上弦月或下弦月的時候,於是認為地震與月亮的運行有關。他到各地震區域實地考察,南至建水、石屏,西至永仁、麗江,東至陸良、彌勒,抄小道,渡急流,攀險峰,以探尋震源,所做分析研究都有詳細記錄。他還收集了不少民眾預感地震的諺語,及家禽、家畜或其它動物在地震前躁動不安的現象,以豐富地震預測的手段,提高地震預測的準確性。

陳一得參與編纂了《新纂雲南通志》的天文、氣象各門,去除了讖緯、符瑞等迷信附會的舊說,本著科學的態度重新編寫,為方誌的修撰新創了一種格局。陳一得還編纂了《鹽津縣誌》。此外,他還編纂了巧家、路南、晉寧等地的天文氣象的資料。

陳一得平時研究頗有心得,曾將水災與天氣、雲南雨量之分布等部分研究成果印製發行,結果在日本不脛而走。奧地利的科學家來到昆明與美國駐昆明領事一道參觀了陳一得的測侯所,都對其精確的記錄感到驚奇。至於國內農、林、水利、航空、建築等各方面的專家到昆明,更要前往參觀並聽取他的匯報。陳一得工作認真負責,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委員時,每次開會,無論寒暑他都必定赴會聽取經驗交流,接受決議精神,回到昆明加以傳達,以促進工作。他在擔任雲南省自然科學聯合會分會主任、雲南省科學普及協會主席、博物館館長期間,更是殫精竭慮。

1958年10月17日,陳一得病逝於昆明。陳一得嚴謹的治學精神,鑽研科學的毅力,樸實的作風,深得竺可楨、梁希等老一輩科學家的推崇。陳一得的主要著述有:《近30年昆明氣象觀測記錄》(季、月報表)、《雲南氣象要素之分布》、《昆明水位之變遷》、《大理的風》、《雲南地震史之觀察》、《滇西地震帶》等。

研究雲南降水之來源

陳一得通過多年的觀測、記錄和查閱浩繁資料,並運用現代氣象科學的理論進行研究,第一次對雲南降水來源作出了規律性的分析和概括。陸地降水,很大部分來源於海洋上空形成的暖濕氣團,同時,陸地降水最終匯于海洋,完成地球上的水循環過程。雲南東南接壤越南,俯臨南海北部灣,遙向太平洋,直對菲律賓群島。西南連緬甸,近瀕孟加拉灣,太平洋、印度洋對雲南氣候的影響較大,具有吸收陸地熱量,蒸騰水汽,從而形成暖濕氣團。雲南南部緯度較低,是熱帶氣候。西北諸山脈與川藏相接,雲嶺乾脈橫貫全省,雲南境內諸山系橫斷並列,各山海拔較高,對來自太平洋、印度洋的暖濕氣團易形成屏障作用。雲南降水的形成也極易受地形影響,所以雲南各地降水的情況十分複雜。經過深入研究,陳一得把雲南降水科學地分為4種類型:

地形雨:每當海洋與境內江河湖泊吸收熱氣,蒸騰濕氣,濕氣受山嶺阻礙,被迫迅速上升,突然遇冷凝結,液化隨風而降,就能形成降雨。陳一得稱之為“地形雨”。他認為雲南各處降水多為“地形雨”,“高山深林地帶,蒸氣更易飽和,地形雨在迤西尤甚,惟降雨面積不大。”

氣旋雨:廣泛影響雲南全境的降水稱為“氣旋雨”,由於雲南地連緬印,印度中南熱帶各地,太陽照射產生積熱,陸地水汽蒸騰,產生暖濕氣團,大氣氣壓變低,中心由西南向東北入雲南境,若突遇北方冷氣流,接觸包圍之後,激變而為“氣旋雨”,其特徵是先緩後急,時間綿長,區域廣大,每年雨季,雲南多為“氣旋雨”降雨類型。

熱電雨:雲南全省山高谷深,熱易含蓄,日光久射,地面溫度過高,每當風力微弱之際,遂起強大的對流作用,蒸氣上升,高空遇冷,空氣中正負電荷差驟然增加,這時“熱電雨”就隨之而來。迤南各縣,夏季傍晚多生雷雨。這時,雷電交加,暴雨傾盆,但是其持續時間短,範圍不廣,從產生到停歇,都持續時間較短。

颱風雨:經過氣象觀測與記錄,雲南最大而易成災的降雨,是“颱風雨”。1936年,一個颱風中心自溫州登入,經江西、湖南、貴州最後達滇東,造成鹽津、昭通一帶,發生“亘古未有之奇災”,鹽津沿河各縣均被洪水淹沒,其破壞之大,城鎮十餘年後仍未恢復舊貌。影響雲南的颱風來自赤道附近大洋暖濕強烈氣團,發生於菲律賓群島東部太平洋中,每年夏秋季,常向中國海岸行進,七八月更為強盛,常由廣東、福建、浙江等省登入,沿途狂風暴雨不止,具有極強的破壞性。

雲南降水不僅類型多樣,而且常常同時產生不同類型的降雨,追根溯源、明確分類本省降雨並揭示其特徵,是前人所未進行過的工作,對工農業生產影響至大,這是陳一得對於雲南氣象研究的一大成就。

雲南降水之分布

對於雲南降水之分布,陳一得在這篇論著中主要從地域性分布入手,總結歸納出具有極珍貴的科學價值的6條主要規律:一、1500毫米等雨量線,包圍雲南西與南兩邊疆。二、滇西南兩區雨量,常多於滇東北兩區。三、滇南邊區雨量,較多於滇西邊區,即迤南距東京灣近之地帶,比迤西南距孟加拉灣遠之地帶,雨量略豐。四、橫斷山脈西部雨量,較東部豐沛,即怒江流域,多於瀾滄江流域,瀾滄江流域又多於金沙江流域。五、1000毫米等雨量線,由西北至東南,蜿蜒雲南全境。六、昆明附近較大雨量,有11年余之周期,兼有兩次多雨年及少雨年,而少雨年之周期,為5年余至6年。

除此之外,陳一得還觀測記錄了1937年至1943年雲南降雨的分布情況,對每一年份各個月份的降雨量進行研究,得出了規律性的結論。這一研究成果,載於《續雲南通志長篇》中,陳一得認為,雲南各地的降雨,可從7個方面進行分析:一、農曆一月份為乾季,降水最少之月,滇南邊區最高等雨線未上20毫米,獨滇西大理,近年雨量超越,或有特故。二、春季二月雨量,全省俱增。順寧(今鳳慶)、大理平均上40毫米,是由寒暖氣流接觸地帶所致。三、三月大理雨量增多,平均上80毫米,亦為全省之冠。全省西南東三面降水遞增。赤道氣團推進,頗為顯著。四、四月南方氣團更盛,河口平均雨量,增至100毫米以上,全省等雨量線向北移動,略與緯度平行。五、五月雨季開始,雲南全境雨量普遍俱增,元江下游濕熱地帶已高至250毫米。六、六月各地雨量多數上100毫米。滇西順寧特多至350毫米,是海洋暖濕氣團鼎盛,西南勢力尤猛矣。七、七月全省雨量之最少者不下100毫米。滇南箇舊特多,平均上400毫米。滇西保山、景東較他處為少,則由於山嶽屏障之影響所致。九月後至十二月,雲南降水量驟減,至十二月,西南多雨區等雨線只有30毫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