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述
陰莖陰囊象皮腫(elephantiasis of penis and scrotum)是晚期絲蟲病最突出的表現,大多由班氏絲蟲所引起。由於淋巴管炎症、阻塞、破裂,皮膚、皮下組織增生變厚而形成象皮腫。當繼發鏈球菌感染時,可使病變進一步加重。
發病機理
(一)發病原因
班氏絲蟲和馬來絲蟲兩種成蟲的形態相似,內部結構幾乎完全相同,但馬來絲蟲較班氏絲蟲短小。在人體內,雌成蟲子宮內胚蚴發育成絲狀活動的微絲蚴。當蚊蟲吸吮絲蟲病人血液時,微絲蚴被吸入蚊體內發育成感染期幼蟲。在蚊吸血時感染期幼蟲進入人體;感染期幼蟲進入人體後,部分死亡,有些幼蟲進入淋巴管或淋巴結髮育為成蟲。成蟲在人體內的壽命可達10年以上,微絲蚴在人體內的壽命約為2~3個月,在體外4℃時可存活6周。中國流行的班氏和馬來微絲蚴從淋巴系統進入血液循環後,具有明顯夜現周期性,即白天多叢集在肺毛細血管內,夜間才出現於外周血液。馬來微絲蚴為夜晚8∶00至次晨4∶00,班氏微絲蚴為夜晚10∶00至次晨2∶00達高峰。
絲蟲病發病與病變主要由成蟲引起,感染期幼蟲也起一定作用,但與血中的微絲蚴關係不大。自幼蟲鑽入人體皮膚至發育為成蟲階段中,幼蟲與成蟲所產生的代謝產物以及蟲體子宮內的排泄物,能引起全身性過敏反應及局部淋巴系統的組織反應,臨床特徵在早期表現為周期發作的淋巴管炎、淋巴結炎及絲蟲熱等;晚期表現則是由於淋巴組織的病理改變及繼發細菌感染的結果。
(二)發病機制
陰莖陰囊象皮腫多發生在絲蟲病流行區,發病早期常常是反覆發作的陰囊瀰漫性淋巴管炎,後期由於反覆淋巴管炎與淋巴液滲出對皮膚與皮下組織的長期慢性刺激,使皮膚與皮下結締組織增厚變硬、乾燥,皮膚外觀呈橘皮樣、顆粒狀和疣狀增生,陰囊皮膚失去彈性與收縮力。由於結締組織增生與淋巴液積聚使陰囊呈圓球狀,受體積與重量的下垂和牽拉,嚴重時腫脹的陰囊可下垂到膝關節水平重達數公斤,最大者可達102kg,影響病人的行動與正常生活,這時巨大陰囊下垂,越近下部皮膚損害越重,而其上方的皮膚與恥骨上、會陰和股部健康皮膚移行區漸漸變薄,陰莖常常縮入腫大的陰囊內,當陰莖皮膚亦有象皮腫時則突起如屈曲的羊角狀,陰莖海綿體縮入陰莖包皮甚至陰囊內形成一個洞穴狀隧道直達陰莖頭與尿道外口,排尿時尿液從洞穴口溢出尿濕衣褲與鞋襪。睪丸被包埋在腫脹的陰囊皮膚內,有時可合併睪丸鞘膜積液。
臨床表現
病人有絲蟲病流行區居住史或絲蟲感染史,有陰囊部反覆發作的蜂窩織炎或淋巴管炎病史。大多數病人急性期有寒戰、高熱、陰囊腫痛症狀,常伴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及壓痛,炎症數天后可消退,但每年可有數天發作,久而久之陰囊體積逐漸增大。體檢早期表現為陰囊腫大,皮膚粗糙增厚,質地較柔軟,水腫可波及陰莖。晚期陰囊進一步腫大,有時可大如兒頭,甚至達數十千克,成為巨大畸形物。陰囊皮膚增厚變硬可達數厘米,呈乾燥皮革樣,失去彈性及收縮力。陰莖皮膚也可同時增厚,並易出現皸裂與繼發感染;嚴重影響患者的活動及局部外觀。由於陰囊象皮腫體積巨大,常使陰莖及包皮收縮下陷,甚至完全埋藏於陰囊象皮腫內。
輔助檢查
入睡後靜脈抽血檢查可發現微絲蚴,將有助於診斷。血嗜酸性粒細胞增高達5%以上。鞘膜積液、鞘膜乳糜腫或尿液內也可找到微絲蚴。
病理切片檢查可發現絲蟲蟲體及嗜酸性粒細胞大量浸潤,並有嗜酸性粒細胞肉芽腫形成。
診斷標準
①流行地區;
②反覆發作的陰囊淋巴管炎的病史;
③血微絲蚴陽性等不難診斷,但有時應與晚期癌腫、結核、梅毒、鏈球菌炎症引起淋巴管堵塞引起的淋巴水腫相區別。
治療措施
(一)治療
首先是抗絲蟲的藥物治療,然後施行陰莖陰囊的象皮腫切除和成形術。手術切除全部肥厚堅硬的陰莖陰囊皮膚與皮下肥厚的結締組織。切除或翻轉睪丸鞘膜、妥善保護睪丸附睪與精索,然後修剪並套用陰囊根部較正常的皮膚重建陰囊與陰莖皮膚。陰莖的象皮腫皮膚切除後可利用健康的陰莖包皮內板翻轉與陰囊皮膚縫合;亦可切取股內側無毛區中厚層皮瓣做陰莖陰囊的游離植皮術,傷口以無菌敷料加壓包紮,定期更換敷料以保持乾淨與創口一期癒合。對巨大的陰莖陰囊象皮腫,因為手術範圍大,創傷重,滲液與失血較多,手術困難,常常需行植皮術等,所以手術者應做好術前的準備如手術方式的設計、麻醉、輸血與輸液等等,手術效果良好,病人於手術後可迅速恢復正常生活與勞動。但有少數又有術後遠期象皮腫復發者,亦可再次施行手術治療。
(二)預後
手術治療象皮腫的惟一有效治療方法為成形術,應廣泛乃至全部切除病變皮膚,植正常皮膚,預後良好,但應在完全治癒絲蟲病之後進行,否則有復發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