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針灸甲乙經>
穴名
【別名】陰胞。
【穴義】肝經的水濕之氣在此為雲集之狀。
【名解】陰包。陰,水也。包,收也。陰包名意指肝經的水濕之氣在此為雲集之狀。本穴物質為曲泉穴傳來的弱小陰濕水氣及足五里穴外滲下行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天地二部水濕皆聚集本穴,本穴如肝經水濕的包收之地,故名陰包。陰胞名意與陰包同。
穴位
【定位】在股骨內上髁上4寸,縫匠肌後緣。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縫匠肌、大收肌;穴區內有閉孔神經皮支、股神經皮支和大隱靜脈,深層有股神經肌支、閉孔神經肌支、坐骨神經肌支和股動脈分布。
穴性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水濕雲氣和地部水液。
【運行規律】天部水濕化雨冷降,地部水濕則滲入脾土之中。
【功能作用】收引水濕。
【治法】寒則先瀉後補或點刺出血或灸之,熱則水針或補之陰包穴
臨床治療
辯證
【功用】調經止痛,利尿通淋。肝經
【主治】腹痛,遺尿,小便不利,月經不調。
其他疾病:腰腿痛,骶髂關節炎,腰肌勞損,腹股溝淋巴結炎。
【配伍】
治療
【刺灸法】刺法:直刺1.0-1.5寸,局部酸脹,可向周圍放散。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鐘。
概述
中醫針灸穴位之一,隸屬足厥陰肝經。[定位]在大腿內側,當股骨上髁上4寸,股內肌與縫匠肌之間。
解剖
在股內肌與縫匠肌之間,內收長肌中點,深層為內收短肌;有股動、靜脈,旋股內側動脈淺支;布有股前皮神經,閉孔神經淺、深支。
主治
配伍
配交信治月經不調;配關元、腎俞治氣虛不固之遺尿;配箕門、足五里、血海治膝股內側疼痛,小兒麻痹的肌萎縮。
刺灸法
直刺0.8~1寸;可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