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門

箕門

箕門,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太陰脾經。在大腿內側,當血海與沖門連線上,血海上6寸。布有股前皮神經,隱神經和大隱靜脈,股動、靜脈。主治小便不利,遺溺,鼠蹊腫痛,陰囊濕癢等。直刺0.5—1寸,避開動脈。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名稱釋義

箕,土箕也,擔物之器也。門,出入的門戶也。該穴名意指脾土物質在本穴運行轉化。本穴物質為血海穴水濕雲氣脹散而來的風氣,至本穴後風氣變為強勁之勢並吹帶脾土物質隨其而行,穴內的脾土物質如被土箕擔運而出,故名。

功能作用

運化脾土微粒輸送人體各部。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涼藥水針。

定位

在股前區,髕底內側端與沖門的連線上1/3與下2/3交點,長收肌和縫匠肌交角的動脈搏動處。

箕門穴箕門穴

解剖

在縫匠肌內側緣,深層有大收肌;有大隱靜脈,深層之外方有股動、靜脈;布有股前皮神經,深部有隱神經。

主治

1)小便不利,遺尿。

2)腹股溝腫痛。

人體穴位配伍:配太沖穴腹股溝疼痛。

操作

刺灸法:避開動脈,直刺0.5~1寸。

臨床運用

現代研究:臨床用於尿閉,遺尿,遺精,陽痿,睪丸炎,腹股溝淋巴結炎,陰囊濕疹的治療。臨床多用此治療小便不利。

相關論述

《針灸甲乙經》:“箕門。在魚腹上越兩筋間,動脈應手,大陰內布,足太陰脈氣所發,刺人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