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發布
陝西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實施意見
各設區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門、各直屬機構: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國發〔2018〕4號),進一步加強我省基礎科學研究(包括基礎和套用基礎科學研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努力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走在前列,現結合我省實際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檔案內容
一、發展目標
到2020年,我省基礎科學研究整體水平和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在更多領域躋身全國領先行列,創新驅動發展的源頭供給能力顯著增強,為落實“五新”戰略任務提供有力支撐。
到2035年,我省基礎科學研究整體水平和國際影響力大幅躍升,產出一批對世界和國家具有重大科學意義的原創性科學成果。
到本世紀中葉,把我省建設成為引領西部、服務全國、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一帶一路”創新中心,湧現一批重大原創性科學成果和國際頂尖水平的科學大師、團隊及平台。
二、完善基礎科學研究布局
(一)強化系統部署。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推動基礎學科與套用學科的統籌協調發展,促進跨學科研發,實現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等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強化系統部署,從基礎前沿、重大關鍵共性技術到套用示範進行全鏈條設計,一體化實施。(省科技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配合)
(二)突出科技計畫引導作用。發揮科技計畫支持源頭創新的重要作用,圍繞國家戰略需求,聚焦基礎學科和前沿探索,凝練科學問題,開展系統攻關;圍繞我省改善民生和促進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堅持需求牽引,加強能源化工、生態環境、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領域套用基礎科學研究。(省科技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衛生健康委配合)
(三)完善科技基礎設施。構建具有我省特色的基礎科學研究發展格局,加快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中科院西安科學園等建設,打造集基礎科學研究、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高端人才培養、高新技術企業孵化於一體的研發大平台。支持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建設,並結合國家戰略,在能源、生命、地球與環境、材料、工程技術、核物理等領域布局建設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牽頭,省教育廳、省財政廳、省科學院配合)
三、建設高水平研究基地
(四)著力培育國家級平台。整合優質基礎科學研究資源,吸引和聚集國內外一流人才,創造有利條件,在物理信息融合、新材料、能源化工、人口健康等領域,培育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發揮我省“一帶一路”區位優勢,探索符合大科學時代科研規律的科學研究組織形式,積極打造跨學科、大協同、能引領未來發展的國家科學中心。(省科技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科學院配合)
(五)加強省級創新基地建設。統籌規劃、科學布局,完善省重點實驗室體系。堅持“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運行機制,按主體學科、企業、軍民共建、省市共建分類建設省重點實驗室。建立穩定支持機制和管理規範,保障重點實驗室原始創新能力和對外合作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加強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提升野外觀測研究示範能力。(省科技廳牽頭,省教育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科學院配合)
四、壯大基礎科學研究人才隊伍
(六)加強高水平戰略科技人才和科技領軍人才隊伍建設。充分發揮兩院院士在科技創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勵和支持建設院士工作站,培養造就一批高層次領軍人才和團隊,促進高水平成果產出。進一步實施好“千人計畫”“特支計畫”“三秦學者創新團隊支持計畫”等人才引進、培養計畫,不斷充實高水平和領軍人才隊伍。最佳化人才流動機制,鼓勵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間合理流動。(省委組織部牽頭,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科協配合)
(七)加強中青年和後備科技人才培養。尊重人才發展規律,完善基礎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機制,探索針對優秀中青年科技人才的長期穩定支持和接力培養機制。為青年人才主持、參與重大科研任務創造更多機會,培養並打造一批優秀青年創新團隊。(省委組織部牽頭,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配合)
(八)穩定高水平實驗技術人才隊伍。建立健全符合實驗技術人才及其崗位特點的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提高實驗技術人才的地位和待遇。加大實驗技術人才、專職工程技術人才和開放服務人才培養力度,最佳化科研隊伍結構。加強實驗技術人員培訓,提升技術能力和水平。(省科技廳、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建設高水平創新團隊。發揮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基地的聚集作用,穩定支持一批優秀創新團隊持續從事基礎科學研究。聚焦科學前沿,加強協同合作,培養跨學科、跨單位、跨省際、跨國界的綜合科研創新團隊。鼓勵和支持我省科學家參與國際科技組織和國際學術交流活動。(省科技廳牽頭,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配合)
五、加強國際合作
(十)參與國際大科學計畫和大科學工程。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路,深化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深度參與運行管理,積累管理經驗,在我省能源化工、裝備製造等關鍵領域發現、選擇若干項目進行合作攻關。(省科技廳牽頭,省教育廳配合)
(十一)全面深化國際合作。探索更加積極的國際人才引進措施,設立外國學者研究基金項目,吸引外國高層次人才和青年學者來陝工作並開展合作研究。落實“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畫,完善與國際一流團隊交流合作機制,整合資源,培育出一批有中國特色、陝西基因的標誌性基礎科學研究新成果,擴大我省科技創新影響力。(省科技廳牽頭,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配合)
六、最佳化基礎科學研究發展機制和環境
(十二)加大財政投入和資源統籌力度。進一步加大省級財政對基礎科學研究的支持力度,形成資助基礎科學研究的省級財政資金穩定增長機制。設立省基礎科學研究基金,構建以重大項目為牽引,以重大平台和基地為支撐,以面上項目為補充的基礎科學資助體系。推動省級自然科學基金相關機構建設,促進科研資源的有效配置。成立陝西省基礎科學研究諮詢委員會,就我省基礎科學研究重大需求和重大工作部署進行諮詢評議,提供決策建議。(省委編辦、省科技廳、省財政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三)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建立對高校、科研院所、科學家長期穩定的支持機制。繼續落實好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探索聯合資助、慈善捐助等措施,激勵企業和社會力量加大基礎科學研究投入力度,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與省基礎科學研究基金設立企業聯合基金。(省財政廳牽頭,省科技廳、省稅務局配合)
(十四)深化項目和經費管理改革。按照基礎科學研究規律和“放管服”要求,完善項目遴選、過程管理、驗收結題、績效評價等機制,鼓勵科學家自由探索。破除制約創新活力的繁文縟節,落實法人單位和科研人員的經費使用自主權,使科研人員有充足時間心無旁騖地開展科學研究,讓經費為人的創造性活動服務。(省科技廳牽頭,省教育廳、省財政廳配合)
(十五)推動基礎研究與套用研究融通。創新體制機制,推動基礎科學研究、套用研究與產業化對接融通,把科技重大項目等打造成為融通創新的重要載體。深化“一院一所”模式,開展協同創新,促進成果孵化轉化。鼓勵企校共建“四主體一聯合”新型研發平台,以企業為主導,打造技術研發、人才聚集、成果轉化為一體的綜合性創新平台。適應網際網路時代創新活動開源開放的新趨勢,創新基礎科學研究組織形式,探索開展基礎科學研究眾包眾籌。(省科技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國資委配合)
(十六)促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加強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建設和科學數據管理,統籌科技創新基地規劃布局。面向重要基礎科學問題和重大戰略需求,加強基礎性、公益性的自然本底數據、種質、標本等科技基礎條件資源收集。科學統籌軍民、央地、部省優勢科技資源,開展協同創新。鼓勵軍民科技資源雙向開放共享和成果雙向轉移轉化,建設軍民融合科技協同創新研究平台。推動陝西空天動力研究院等軍民融合新型科研機構建設。發揮科技創新券在促進科研設施與儀器開放共享方面的作用。支持涉軍科研院所與高等院校實行“雙導師制”聯合培養研究生,以人才共育、共用、共引推動軍民融合發展。(省科技廳牽頭,省委軍民融合辦、省教育廳配合)
(十七)完善評價機制。完善以創新質量和學術貢獻為核心的評價機制,轉變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帽子”、唯獎項的傾向。自由探索類基礎科學研究主要評價原創性和學術貢獻,探索開展長周期評價和國際同行評價;目標導向類基礎科學研究主要評價解決重大科學問題的效能。完善委託省級以上創新平台承擔科研任務的機制,試點領銜專家項目負責制,賦予領銜專家更大的項目自主權。(省科技廳牽頭,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配合)
(十八)加強科研誠信建設。堅持科研誠信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嚴格執行科研失信行為記錄和懲戒制度,教育引導科研人員堅守學術誠信、恪守學術道德、完善學術人格、維護學術尊嚴。指導高校、科研院所等建立完善學術管理制度,對科研人員學術成長軌跡和學術水平進行跟蹤評價,對重要學術成果發表加強審核和學術把關。(省科技廳牽頭,省教育廳、省科學院、省科協配合)
(十九)推動科學普及。充分發揮基礎科學研究對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和創新文化的重要作用,鼓勵科學家面向社會公眾普及科學知識。推動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基地面向社會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省科協牽頭,省科技廳配合)
陝西省人民政府
2018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