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配音 | 備註 |
---|---|---|---|
孫大亮 | 梁錦揚 | 劉國英 | ---- |
扎西 | 趙習雄 | 曹雷 | ---- |
馬甲甲 | 楊培國 | 張燕 | ---- |
馬青山 | 吳喜千 | ---- | ---- |
小紅軍 | 樊曉 | ---- | ---- |
卓瑪 | 陳燁 | ---- | ---- |
馬哈德 | 馮淳超 | ---- | ---- |
張六娃 | 張元 | ---- | ---- |
片名
:阿夏河的秘密
上映:1976年
色彩:彩色
語言:漢語國語
類型:劇情片
主創人員
導演
:顏碧麗 沈浮 武珍年
編劇:集體創作 曹仲高執筆
攝影:邱以仁 沈妙榮
美工:黃劍峰 金綺芬
作曲:黃準
特技設計:邰旭中
特技攝影:梅雲熹
合唱:上海人民廣播電台少年兒童業餘合唱隊 上海業餘合唱團
兒童獨唱:殷超斌
女聲獨唱:顧亞蘊
演奏:上影樂團
指揮:姚笛
協助拍攝:中國人民解放軍昆明部隊 雲南省金沙江森林工業管理局
.
劇情簡介
阿夏河河畔是新開闢的長征林場。1972年暑假的一天,漢族少年孫大亮和藏族少年扎西、回族紅小兵馬甲甲,發現在從來不運木材的阿夏河上,有原木漂走,立即跳下激流,搶撈原木,並且主動向黨委請戰,要求去看守阿夏河,不讓國家財產再受損失。
阿夏河邊,是當年紅軍長征走過的地方。林場黨委委員、回族老工人馬青山在孩子們出征前夕,用小紅軍英勇戰鬥在紅雲峰上的故事,激勵他們到阿夏河上好階級鬥爭的主課。
孩子們來到阿夏河小木屋安營紮寨,日夜巡邏。
有一天晚上,貪玩的甲甲站崗時,被一隻奇怪的呱呱雞吸引,離開崗位,原木又一次神秘地丟失了。
出事以後,三個小夥伴發生了矛盾。水運隊長、甲甲的伯父馬哈德利用孩子們缺乏階級鬥爭經驗,乘機挑撥。甲甲、扎西相繼賭氣要離開阿夏河。
在這關鍵時刻,大亮想到小紅軍戰鬥不息的光輝形象,深情幫助戰友,認真分析事因,決心堅守崗位。
青山爺教育孩子們要善於識別混在好人中間的壞人,揭開阿夏河的秘密。黨委根據軍工急需木材的情況,決定打通阿夏河,開闢新航道。
貪婪狡詐的馬哈德在這一打擊下,加緊與盜竊集團同夥勾結,妄圖盜走軍用木筏。大亮和小戰友接受了新的戰鬥任務,向壞人主動進攻,利用馬哈德裝病,闖入“虎穴”,機智勇敢地探出了馬哈德的心病,並發現了他和同夥勾結的線索。
就在這幫壞傢伙陰謀偷筏、凶相畢露之時,他們沉著應戰,勇猛追擊,在黨委領導下,與民兵一起破獲了這個盜竊集團,剝下了馬哈德的偽裝。
阿夏河上,陽光燦爛,“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培育的紅衛兵,用自己的戰鬥為紅雲峰增添了新的光彩。他們就像林海的小青松,迎著風雨,在長征路上茁壯成長,永遠前進。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上海電影製片廠 Shanghai Film Studios [中國]
時代背景
文革期間,電影創作中極“左”的文藝思想登峰造極。社會各階層的大人們忙於“革命”,兒童電影不僅在數量上少,而且在僅有的幾部兒童電影裡,除了小主人公小小的身軀以外,在性格和思想上沒有一點不成熟的兒童特質。1974年生產了<向陽院的故事>和《閃閃的紅星》兩部兒童電影,1975年拍攝了<黃河少年>、<烽火少年>等五部,1976年只有《阿夏河的秘密》一部。十年中只有九部兒童電影的產生,平均一年不到一部。電影《閃閃的紅星》潘冬子可謂“童權”消亡的一個典型代表,可堪“童權”分析。
八一電影製片廠《閃閃的紅星》創作組、攝製組在談及創作體會時說:“這部影片主要是寫兒童、給兒童看的,但它決不是一般的兒童片。我們不能向文化大革命前的那些兒童片靠攏,不能追求修正主義宣揚的兒童趣味,也不能追求虛假的緊張情節和驚險動作;不僅不能追求這些東西,而且應該堅決擯棄它,批評它,戰勝它,我們的未來是屬於下一代的,我們的創作就必須對革命負責,對下一代負責,讓無產階級的崇高思想喝革命傳統代代相傳。”如此,“童權”完全被視為醜惡,並把“童權”在審美上的要求也一併抹煞。
同時,在這部電影裡,也可以看到這種極端“親權”論在兒童成長上的“經典論調”:“(<閃閃的紅星>創作組、攝製組)又感到不滿足:立意還是不夠高,小冬子仍然處於被保護的地位,他的思想、行為還不能光彩照人。原因就在於我們對題材開掘得不夠深,沒有抓住路線這個綱。”還說:“冬子的童年,是英雄的童年,他不是在等待勝利中慢慢長大,而是在奪取勝利中迅速成長,因此,必須大大加強冬子為奪回紅色江山而鬥爭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只有強調了冬子的‘奪’,突出了他的鬥爭性格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才能使人物上升為一個‘順著革命的路子走,按著革命的需要成長’的少年英雄形象。”可以看出,極端的“親權”總是怕兒童成長得太慢,表面上是把兒童看作強者,實際上是利用了兒童處在成長中的“弱勢”,以此為藉口,把“兒童”消滅為“成人”而已。
這樣,從潘冬子一出場,一個年僅七歲的苦孩子,就會有想紅軍、盼紅軍的“開場白”,表現其熱烈渴望翻身鬧革命的階級情感,通過他與胡漢三第一次直接交鋒時的“亮相”,表現其樸素的反抗精神。這樣,“從一開始,就闡明冬子性格的階級特色,使他的起點高於一般的革命兒童。”
當然,在這部“經典”中,“平權”也以另外一副面孔出現了:“我們堅持從正面描寫冬子的‘黨的孩子’的形象,同時不忘他是一個無產階級的少年英雄,決不片面地強調他‘僅是一個孩子’而降低他的思想高度;同時,也不把他變‘小大人’。他在即將去遠征的父親面前立誓要‘使勁長’。長大了也當紅軍,他的語言充滿了孩子氣,但也透出了‘黨的孩子’的氣質。他巧妙地籌鹽過卡,又嘲弄敵人哨兵,的行動是機智的,也是頑皮的,是屬於一個可愛的兒童團所特有的。他把那碗多盆的野菜湯倒在大鍋里,他把那件大衣披到放哨的叔叔身上,他的行為是崇高的,但這種優品質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直接從吳大叔、宋大爹對他無不至的關懷中學來的。凡此種種潘冬子所獨有的性格特色,我們處處注意不把它磨平,不搞成一般化。”
這在文革的兒童電影中算得上是一個極端的典型,也是童權上禁慾主義的極端體現,它完全置兒童的權利於不顧,不管是兒童的身心發展的特定階段的規律,還是兒童在諸多方面的欲望與需要都加以嚴厲的壓制,把“親權”發揮成殘暴的剷除,把“兒童”的“童權”剝奪消滅殆盡,這在中華文明史上也是罕見的。
影片分析
“紅衛兵,心最紅,文化大革命育青松,從小立下革命志,階級鬥爭打衝鋒。”彩色故事影片《阿夏河的秘密》生動地展示了紅衛兵小將與新生的資產階級分子激烈的階級鬥爭,使觀眾受到一次生動的階級鬥爭教育和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教育。
“如今的壞人是啥樣子”?影片中的紅衛兵小將孫大亮提出的這個問題,發人深思。搞社會主義革命,要比搞民主革命複雜得多,識別階級敵人不那么容易。正如影片中的青山爺指出的那樣:在過去的革命鬥爭中,階級敵人“穿一身黃狗皮,手裡拿著刀槍,到處殺人放火,好認”;今天,階級敵人有的“戴的穿的,和好人一樣,這就難認了”。
影片中的馬哈德,是一個社會主義條件下新生的“吸工人血的資產階級分子”。從影片中可以看出,此人的主要特點是“紅皮黑瓤”。他隱藏在工人階級內部,掛著共產黨員的招牌,竊據了林場黨支部書記、水運隊隊長的職務。他“當面說人話,背地裡乾鬼事”。在民眾大會上,他慷慨激昂地表示:“這批木材是戰備物資,我馬哈德保證:絕不讓一根木頭流失!”並且舉雙手支持孫大亮提出的紅衛兵看守阿夏河的請戰要求。背地裡,他卻勾結貪污盜竊、投機倒把分子,利用手中的一部分權力,大耍陰謀詭計,盜竊國家原木,瓦解社會主義經濟,猖狂地向無產階級進攻。他頑固地堅持走資本主義道路,當他的狐狸尾巴已經暴露時,仍不甘心失敗,惡狠狠地叫囂:“不能讓三個小毛孩子壞了我們的事業。”決心破釜沉舟,繼續“幹下去”。看看馬哈德的醜惡嘴臉和活動規律,能夠幫助我們加深理解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階級鬥爭的一些特點。
與“掛著‘紅牌牌’,長著黑心肝”的階級敵人斗,必須善於識別他們。影片中林場黨委委員馬青山引導紅衛兵小將“辨木”的情節,給人啟示。面對兩塊無皮的木柴片,三個小將一下就認了出來:一是雲杉,一是冷杉。可是,對兩塊帶樹皮的柴禾,他們卻認不出了。“辨木”如此,“辨人”也是這個道理。無產階級專政的空前鞏固,使一小攝階級敵人不斷變換各種手法,繼續同無產階級進行較量。馬哈德就是這樣做的。明明是他夥同社會上的盜竊分子偷竊了國家的原木,但當孫大亮向他匯報原木丟失的情況時,他卻煞有介事,忽而表現得十分焦急,忽而假裝關懷,表示:“木頭丟就丟了,記在我的帳上,當作水運隊工作損耗,算了!”孫大亮和他的夥伴扎西、馬甲甲並沒有被階級敵人的偽裝所蒙蔽,他們在黨的領導下,和革命民眾一起,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扒下了馬哈德的畫皮。
孫大亮和他的小戰友看守阿夏河的第三天,即發生了阿夏河原木失竊事件;緊接著,階級敵人又妄圖把紅衛兵小將趕出阿夏河。但是,小英雄孫大亮團結紮西和馬甲甲,堅守在阿夏河的戰鬥崗位上,並且用敏銳的階級鬥爭觀點,細緻地觀察了現場,深入地調查研究,一連提出了三個疑點:繩子是刀砍的,說明原木是被人偷走的,馬哈德為什麼偏要說是漂走的?甲甲晚上值班的時間,敵人怎么會知道的?“呱呱雞”白天出來,怎么會夜裡出來?這“三問”,充分顯示了紅衛兵小將具有敏銳的革命警惕性。阿夏河的“秘密”就是這樣一步步地被揭開,馬哈德的畫皮,就是這樣一層層被揭露。影片通過孫大亮生擒馬哈德,窮追盜竊分子胡某的英雄行為,生動地表現了紅衛兵小將的大無畏英雄氣概。
年紀小小的“兒童團”,何以能識破並戰勝狡詐的階級敵人?何以有這樣驚人的智慧和勇氣?馬哈德憑藉他的反革命嗅覺,曾經心有餘悸地向輕視“三個娃子”的張六娃說:“你可別小看他們!他們是文化大革命中長大的,這兒(指腦袋)可厲害啦!”是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暴風雨,鍛鍊了一代少年,使他們具有鮮明的階級愛憎,敏銳的階級鬥爭觀念,高度的階級鬥爭和路線鬥爭覺悟。這就是小小年紀的“兒童團”使得階級敵人膽戰心驚的根本原因,也是他們能夠識破並戰勝狡猾的階級敵人的原因所在。影片通過孫大亮這一具有高度階級鬥爭和路線鬥爭覺悟的無產階級英雄少年形象,熱情地歌頌了在文化大革命中成長起來的少年兒童一代,生動地說明了經過文化大革命,就是一代比一代強,這對鄧小平鼓吹的“接班人不是紅小兵……不要找錯了對象”的謬論,是一個有力的批判。
電影評價
《阿夏河的秘密》電影講的是暑假期間,漢、藏、回族的少年孫大亮、扎西、馬甲甲主動向黨委請求看守阿夏河畔的林場。水運隊長馬哈德勾結盜竊集團妄圖盜走軍用木材。在青山爺爺的教育下,孩子們與民兵一起破獲了這個盜竊集團的故事。因為是拍攝於1976年,因為是文革時期,所以電影中也有一些歌頌文革的政治口號,不過並不影響電影的整體觀賞性,對於喜歡看少年電影和老電影的人來說,這部電影可以一看的。
有的觀眾對電影裡面孩子們合作守護林場的問題便不免有些想法了。三個少年共同請戰,在阿夏河岸邊共同守護林場的圓木防止流失,年齡較小的甲甲因為孩子貪玩的天性,被盜賊故意放置的“呱呱雞”所吸引而擅離崗位,致使圓木被偷(順著阿夏河流往下遊了),此時他的兩個同伴的態度是很有意思的:紅衛兵的隊長大亮雖然很生氣,也嚴厲的批評了甲甲,但是同時也堅定決心,要合三人之力把偷竊國家財產的盜賊揪出來;而此時的扎西卻有不同的想法,他認為甲甲給他們三人抹黑了,不但怪罪於甲甲的失職,甚至想離開阿夏河。當然,扎西很快也認識到了自己的態度不對,及時改正了。我覺得現在看來,三個孩子純潔的友誼和他們對付盜賊的機智是本片的主要看點了。
其實在與別人合作的時候,同伴的失誤是難免的,在這樣的時刻,怎樣來對待我們的隊友呢?我想主要應該看失誤者的態度是怎樣的,看他是不是積極地改正錯誤。每個人都是會出現錯誤的,是否有積極改正的態度,是他能否贏得別人的尊重和能否取得進步的關鍵所在。當我們身邊的朋友犯了錯誤的時候,我們應該做的不是拋棄他們,而是積極的幫助他們找到犯錯的原因,只要能夠積極改正,我們就依然會是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