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松的家鄉高邑縣

關松的家鄉高邑縣

1953年撤區建鄉時,建西富村鄉。 1953年撤區建鄉村,在這裡建中韓鄉、河村鄉、徐家莊鄉。 1958年底併入高邑人民公社,屬萬城管理區。

關松的家鄉高邑縣

縣境北靠元氏縣,南接臨城縣,西臨贊皇縣,東與趙縣、柏鄉縣毗連。南北長16.5公里,東西寬23.75公里,總面積211平方公里,素稱蕞爾。縣境地處北緯37°33′~37°42′、東經114°26′~114°43′之間,屬暖溫帶半濕潤地區,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2.6℃,年平均降水量513.1毫米,平均風速2.5米/秒,年日照總時數2615.5小時,無霜期194天。

歷史介紹

秦漢以前
據北瀆鳳凰山出土文物石斧考證,早在新石器時代,高邑境域已有人類在此生活。
高邑縣境,春秋初屬鮮虞國,稱鄗。晉滅鮮虞後,屬晉國
戰國初,韓、趙、魏三卿分晉,歸為趙有。
秦漢
公元前211年,秦統一六國,分全國三—卜六郡,部屬巨鹿郡。
西漢初,置房子縣(戰國初屬中山國,後歸魏。公元前275年趙攻房子,又歸趙,故城在今高邑縣城西南7.5公里處古城村)、鄗縣(故城在今柏鄉縣北11公里處),屬恆山郡。高后元年(公元前187年)封恆山郡為恆山國。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改恆山郡為常山郡。此後至西漢末,或為郡,或為國(諸侯的封地稱國),均轄房子縣鄗縣。王莽稱帝後,改鄗為禾成亭。
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光武帝劉秀即帝位於鄗南千秋亭、五成陌,改鄗縣為高邑縣,並廢柏鄉侯國入高邑。高邑、房子二縣均隸屬常山郡。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常山郡併入中山國,中山國轄高邑、房子二縣。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析中山國復置常山郡,高邑、房子隸屬常山郡。此後,常山時為國,時為郡,均轄高邑、房子。

行政區域

行政區劃
高邑鎮(Gāoyì Zhèn) 面積37.79平方千米,人口28421人。鎮政府駐南星路139號,郵編051330。[區劃] 轄東關、西關、東南關、西南關、北關、北街、孫家莊、五百村、張家莊、候家莊、李家莊、王家莊、花園、南陳莊、王留村、秦留村、連留村、連移莊、馬留村、寺家莊、東堤、西堤、小留村、大夫莊、曹留村,共25個村。[沿革] 高邑鎮自古屬高邑縣。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縣治移於此地,以後各代相繼沿用,已有一千四百餘年的歷史。因公社駐地高邑城關,遂名城關公社。1996年合鄉並鎮時改為高邑鎮。抗日戰爭時期,這裡屬一區。1945年高邑解放後於此地建城關鎮
高邑鳳凰台

大營鎮(Dàyíngzhèn) 面積46.20平方千米,人口30422人。鎮政府駐大營村,郵編051330。[區劃] 轄后庄頭、前莊頭、前哨營、後哨營、小莊、高家莊、河北村、塔張村、東大營、中大營、西大一、西大二、前坊冊、後坊冊、東邱村、西邱村、南邱村、後懷安、前懷安、後王村、前王村、東王村、破塔村、磨房村、東江村,共25個村。[沿革] 據查,明永樂初,朱、王、劉等氏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建莊。相傳,戰國時期,這一帶為燕、趙交兵之地。燕國在這裡連扎三座大營寨。該鄉為大營所在地以此得名大營鄉。大營鄉原為莊頭鄉、坊冊鄉,1996年合鄉並鎮時,並為大營鄉,2008年改為大營鎮。
富村鎮(fùcūnzhèn) 面積54.5平方千米,人口38664人。鎮政府駐倉房村,郵編130127。[區劃] 轄西富村、東富村、辛莊、倉房村、古城村、營兒村、賈村、南焦村、北瀆村、西北營、東北營、西張村、東張村、西驛頭、東驛頭、宋家莊、南塔影、西塔影、東塔影、王家村,共20個村。[沿革] 據查,西富村原名西監村,建於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梁氏最先奉詔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占產立莊。因此地系戰國時期房子郡設立監獄的地方,該村占據西邊,故藉此按方位取名為西監村。“監”“菅”同音,後演變為西菅村。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縣長楊及龍改西菅村為西富村。抗日戰爭時期,這裡屬四區。1953年撤區建鄉時,建西富村鄉。1947年土改,1952年辦互助組,1954年成立初級社,1956年建高級社。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時1958年底併入高邑人民公社,為西富村管理區。1961年公社規模縮小,從高邑人民公社劃出11年自然村,建西富村公社。1984年改為西富村鄉。1996年合鄉並鎮時,把西富村鄉和北營鄉合併為西富村鄉,2008年改為富村鎮。
中韓鄉(Zhōnghán Xiāng) 面積33.79平方千米,人口23496人。鄉政府駐中韓村,郵編051330。[區劃] 轄中韓村、崗頭村、馬村、趙村、河村、故寺村、徐家莊、北陳莊、西韓莊、東韓莊、里村。[沿革] 據查,明“燕王掃北”之後,韓氏最早奉詔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占產立莊。因西有西韓,東有東韓(遺址在馬村村東,趙村村北),改村居中,故冠以姓氏取名“中韓”。韓氏念今已失傳,而村名仍沿用。抗日戰爭時期,這裡屬三區。1945年解放後於此地建河村區。1953年撤區建鄉村,在這裡建中韓鄉、河村鄉、徐家莊鄉
萬城鄉(Wànchéng Xiāng) 面積49.70 平方千米,人口38664人。鄉政府駐萬城村,郵編051330。[區劃] 轄萬城村、城照村、南蒲底、西蒲底、東蒲底、石家莊村、谷興莊、董家莊、田家莊、東林村、武城村、北焦村、西林村、榆林村、西良莊、王良莊、石良莊、東良莊、王同莊、牛家莊、西馬閒、寺馬閒、東馬閒、西西韓、東西韓、東南岩、西南岩,共27個村。[沿革] 據查,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郭氏奉詔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居住建村。因該村地勢低洼,面積較大,猶如大壕坑,故藉此取村名為萬坑村。清末,將萬坑村改為萬城村。之後,該村人口逐漸增多,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將萬城村改稱萬城鎮。抗日戰爭時期,這裡屬四區。1947年土改,1952年辦互助組,1953年撤區建鄉時建立萬城鄉,轄6個自然村。1954年成立初級社,1956年成立高級社,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時,建萬城人民公社,轄46個自然村。1958年底併入高邑人民公社,屬萬城管理區。1961年規模縮小,劃出13個自然村恢復萬城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萬城鄉。1996年合鄉並鎮時,把萬城鄉和王同莊鄉合為萬城鄉。

經濟發展

商業
優越的交通地理位置,使高邑縣城古今商賈寺集,成為方圓百里的物資集散中心。高邑縣設有百畝大型綜合性集貿市場一座,可容納1500個攤位,日常上市人數達5萬人,每逢集日則多達20多萬人。全縣建有蔬菜、糧食、陶瓷、花生、農機、建材、木材、食品等各類專業批發市場20多個。蔬菜專業批發市場,以品種全、質優價低吸引了省內外眾多客商;新興的星期日市場,以不收稅、不收費為主的優惠政策,廣泛吸引了各地客商。
農業
高邑縣是河北省有名的產糧區,農業經濟十分發達基礎穩定旱澇保收並已形成以優勢產業為主的區域化經濟格局。種植業:高邑縣為河北省糧食、油料重點產地之一,被農業部確定為小麥繁種基地縣。全縣糧食播種面積34.2萬畝,一般總產量在13萬噸左右,油料總產達4000多噸。有日光溫室蔬菜5000畝,年產銷6000多噸品種達30多個。有日本的生菜,美國的綠菜花等十八種名優珍稀蔬菜。林果業:全縣成片育林面積2000畝育苗面積300畝果樹面積3.8萬畝。其中品質優良的雪梨、鴨梨5000畝。水果年總產量度4000噸年在縣西部崗坡地又發展紅棗樹2萬畝將逐步建成區域性的紅棗生產基地。90年被省命名為平原綠化達標縣。畜牧業:高邑縣糧食充裕為發展飼料業提供了良好條件,建有年產6萬噸的大型飼料廠一座。畜禽業:主要為牛馬豬羊兔雞鴿等,生豬年存欄6萬頭出欄6萬頭,蛋雞存欄多萬隻蛋產量3000多萬噸,全縣形成以長毛兔肉兔生產為龍頭的商品生產基地,兔年存欄桿10萬隻出欄10萬隻。養牛業又得到了較大發展,另外還建成了冷凍廠食品廠皮革廠等使畜禽皮肉蛋得到了綜合加工利用。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地理位置

鳳凰山

地理概況
高邑,位於華北平原西部邊緣,太行山脈東麓,省會石家莊南51公里處。縣境北靠元氏縣,南接臨城縣,西臨贊皇縣,東與趙縣柏鄉縣毗連。南北長16.5公里,東西寬23.75公里,總面積211平方公里,素稱蕞爾
氣候環境
縣境地處北緯37°33′~37°42′、東經114°26′~114°43′之間,屬暖溫帶半濕潤地區,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2.6℃,年平均降水量513.1毫米,平均風速2.5米/秒,年日照總時數2615.5小時,無霜期194天。境內地勢平坦,“山河雖無要衝,原陸堪為繡壤”。1986年,全縣可耕地25.3萬畝,76.6%的土壤為壤土和輕壤土,少量沙壤土,且土層較厚。可灌地24.5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96.8%,少雨年份,亦能保收。盛產小麥、玉米、穀子、高粱、甘薯、棉花、花生和多種瓜果。歷史上亦不乏“二麥大熟”、“秋稼豐稔”之年,在趙州所領諸縣中“頗稱殷富”。
自然資源
煤炭
主要分布在縣西部與贊皇縣交界處,儲量39萬噸,質量較好,月36千卡每公斤。
石灰石
主要分布在富村鎮北瀆村一帶,儲量130多億噸。
陶土類
包括陶土、鋁土、桃花土等,總儲量約1300萬噸,主要分布在西部丘陵地區、
沙子類
包括建築用砂、鑄造用砂兩種,總儲量約1500萬噸。其中鑄造砂500萬噸,主要分布在北瀆村東。建築用砂約1000萬噸,主要分布在槐河、泲河兩條河道。來歷 高邑縣後哨營貓頭靴,是由人工納縫繡制的一種具有實用性、欣賞性、祈福意義的布藝傳統美術製品。  根據民間傳說和考證,高邑縣後哨營貓頭靴起源於漢朝劉秀登基之時(公元25年),傳至唐宋,流行於明清,至1972年幾乎普及,穿貓頭靴子已經成為了一種祈福平安的習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