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海拔4450米的長板山,是紅軍長征途中翻越的第三座大雪山。1935年7月6日,毛澤東率領中央縱隊,翻過了長征路上的第3座雪山——長板山。1935年6月至7月間,在翻越這座大雪山時,很多紅軍官兵永遠地留在了山上,後續部隊掩埋這些戰友遺體時,立下一塊簡陋的墓碑,上書“中國工農紅軍之墓”。長板山,在藏語中,意為“不可逼近的神山”。是紅軍長征時翻越的海拔最高的雪山。長板山位於四川紅原縣與黑水縣交界處。主峰海拔4700多米,紅軍當年翻越的埡口,海拔為4400多米。
自然環境
繁茂生長的樹枝,流水淙淙的小溪,在長板山山下的刷經寺鎮,一座座粉牆紅瓦的建築,靜臥在流動的霧嵐中,宛如躺在襁褓中酣睡的嬰兒;萬木碧翠的山谷間,蒸騰起白色的雲煙。雲霧廓清,遠山淡出,漸豐漸滿,恰似少婦的醇熟雅致。
長板山的植被,從下而上呈立體狀階梯分布:山下,各處生長著闊葉林木,枝繁葉茂,青綠欲滴;隨著海拔升高,樹林的青翠變成了墨綠,針葉林漸漸統治了一切;再往後,樹林不見了,只剩下一叢叢高山杜鵑;越過3900米的雪線後,則是高山草地。細碎的黃花海似的浩瀚,中間秀出緋紅色的長穗。微風一吹,花兒似彩色的地毯,波浪般地湧向天際。臨近長板山頂,一切生命都消退了,滿眼是灰色的石塊。上山的路,是一步比一步艱難。
烈士墓碑
墓碑為石碑,高約2米,由5塊方石銜接而成。在我國的版圖上,可謂是海拔最高的紅軍烈士墓了。1935年7月,紅軍翻越長板雪山時,有不少戰士犧牲在此。為紀念烈士,隨軍行進的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在長板山的埡口處,用木板豎起了一通墓碑,上書“工農紅軍烈士之墓”八個大字。
修建烈士墓
解放後,當地的郵遞員翻山送信時,發現了這座烈士墓。1952年,奉命前往黑水剿匪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西線部隊輕騎兵師137團進駐椏口,在其營地附近發現了十二具排列整齊的紅軍遺骸,頭北腳南,排列整齊,而且從骨架旁還找到皮帶環、銅扣之類的軍用品。經過縝密的分析研究,他們一致認為這是17年前長征時紅軍戰士的遺骨。曾三度翻越此山的141團團長唐成海判斷這12名戰士是個建制班,夜宿亞克夏雪山,因缺氧窒息而犧牲。他們收殮遺骸,造墳立碑,敬獻花圈,舉行了一個莊重而簡單的祭奠儀式。戰士們在烈士墓前肅立宣誓:不消滅黑水叛匪,不解放黑水各族人民永不收兵。
1961年7月,四川省政府將烈士墓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同時進行了修繕。烈士墓,靜臥在群山之間,相伴的是疏落的黃花和皚皚的積雪。白雲從腳下盪起,遠處是相連成片的山峰。
1982年,有關部門撥款由紅原縣人民政府重建。亞克夏山紅軍烈士墓是我國海拔最高的紅軍烈士墓。
相關新聞
浙江中大集團認護四川亞克夏山紅軍墓舊址
在紀念中央紅軍長征70周年之際,浙江衛視在全國率先發起了“留住歷史、認護長征舊址”這一大型公益行動。集團積極參與認護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四川亞克夏山紅軍墓舊址。目前紅軍墓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但墓碑碑體風化,開裂,急需資金維修。認護該舊址,是集團全體黨員和員工紀念長征的具體行動。長征的崇高理想和必勝信念,長征的艱苦卓絕和勇往直前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空前絕後的精神財富。偉大的長征精神,將激勵和鞭策我們一心一意致力於推進具有百年聲譽的現代企業集團建設。
《我的長征》部隊翻越第三座雪山---亞克夏山
隊伍在2006年7月31日早上5:00起床,收拾行李,5:50正式出發,開始向長征途中的第三座雪山——亞克夏山進發。 6:45,《我的長征》隊伍行至亞克夏山腳下的紅軍烈士墓。 然後開始登山。隊員名單:
一路縱隊:西西、陸昶全、劉榛子、李長晏、陳宗富
二路縱隊:姜濤、樊朝曦、張繼業、孫瑞、胖洪
三路縱隊:韋燊、小驢(查雪琴)、朱洪陽、童知微、林健、張浩然
四路縱隊(特別縱隊):夏桂林、董峰、查衛星、布和、張巍峰、葉峰、祖曼、邵夏珍、孫君安
註:特別縱隊由孫君安、布和、葉峰、張巍峰負責幫助其餘隊員翻山。
工作人員名單:
徐斌、張蔚生、姜震東、白睿、齊輝、張目、劉偉、張剛、魏屹
吳濤、全長河、劉洋、李亞平、王熙、蔣彬、李牧、朱曉艷、胡嗎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