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唐人 著名傳奇小說之一。本篇有幾個傳本, 文字各有異同,以載於《文苑英華》的較好,選入《唐宋傳奇集》和《唐人小說》里。通行的 《唐詩三百首》里即以本篇載於白居易《長恨歌》的前面。本篇是歷史題材的小說。它追述了開元年間楊妃入宮,在安祿山叛亂後,她跟唐玄宗在入蜀路上死於馬嵬坡的始末,以及道人索魂天上與楊札相見的事情。故事情節和《長恨歌》一樣,不過白居易採用的是詩歌的形式,作者採用的則是散文的形式,兩者實相得而益彰。讀了本篇可以明白故事的原委,更可以欣賞歌辭的深美。
本篇寫唐玄宗李隆基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內容和白居易的《長恨歌》是一致的,只是詳略不同罷了。本篇的前一部分暴露了封建帝王的荒淫腐朽的生活和禍國殃民的罪行,具有一定的譴責意義。自楊妃被縊死後,寫李隆基的思念是“三載一意,其念不衰”;神仙世界裡玉妃(楊妃)的哀怨是“復墮下界,且結後緣,或為天,或為人,決再相見,好合如舊。”對李楊“愛情”作出了生死不渝的歌頌。最後寫王質夫、白居易、陳鴻三人遊仙游寺,談到了李楊“愛情”故事,王質夫請白居易寫《長恨歌》,陳鴻寫《長恨歌傳》。這說明歌頌李楊“愛情”的故事早在民間流傳,所以三人會談論它。
由於安史的叛亂給人民帶來無限苦難,人民不得不把希望寄托在李唐的興復,這就是對李楊進行了批判以後又寬恕了他們的原因,尤其是楊妃的死,引起了人民的同情,所以產生那樣的故事。
評論
從 藝術上論,本篇卻仍有它相當的成就。雖然它對 人物形象的刻劃,故事情節的渲染,語言的提煉,比較白居易的《長恨歌》有不及之處,但是行文的 流暢生動,布局的謹密嚴整,字裡行間所流露出的今昔低徊之感,敘事中濃厚的抒情意味,亦可見出《長恨歌傳》的 特色。陳鴻美化李楊的“愛情”,這裡反映出他的時代局限性。更嚴重的是,作者自稱他作本篇和白居易作歌,“不但感其事,亦欲懲尤物(以美色為懲戒),窒亂階(堵塞禍原),垂於將來(使將來的人也知道)。”這樣提法,把禍國殃民的罪過歸於歸女,完全是一種封建士大夫的思想。這是本篇的糟粕。並且這種女人是禍水的思想和同情楊妃的民間傳說是矛盾的,作者把這兩者混在一起,造成了思想上的衝突。
楊妃故事,本為唐人津津樂道,大曆以後,見於歌詠叢談的不少。陳鴻此傳,筆酣墨飽,為其他作者所不及,因此,本篇和白居易的歌辭就早為世人所熟悉了。到了宋代,史官樂史曾經摭採了《明皇雜錄》《開天傳信記》《安祿山事跡》《酉陽雜俎》等書和本篇,改寫成為《楊太真外傳》二卷,文章寫得更淒艷動人。用本篇作為戲劇題材的,在元代有白樸的《梧桐雨》,在清代有洪升的《長生殿傳奇》。各種戲曲中根據本篇故事編寫的劇目也不少。
傳疑
"隱事"一說,來自於1929年《小說月報》第二十卷第二號上的俞平伯《及的傳疑》。該說認為,《長恨歌》寫的是一件"皇家逸聞",但因為某種原因,不能公開披露,只能遮遮掩掩地暗含於詩中,此"逸聞"即是, 馬嵬事變中楊妃未死,易服潛逃,流落民間,大約當了女道士。玄宗晚年罹楊妃,不是死別之苦,而是生離之恨。"隱事"說在80年代之後,又 熱鬧了起來,周煦良的《恨在哪裡》(《晉陽學刊》1981年第6期)對俞氏的觀點加以引申說:"詩的中心思想是寫楊妃不忠實於愛情"。詩中的後半,楊將李忘得一乾二淨。李楊今日同在人間,縱使他日同在天上,也不能成為連理枝與比翼鳥,其長恨就在這裡, 孫次舟在《文學遺產增刊》第十四輯中發表了《讀與》一文,重申了俞說,並綜合正史、野史和筆記小說,對馬嵬事變的真相作了考析和描述,認為事情的經過大概是這樣的:馬嵬變起,禁軍誅殺諸楊,又圍驛請殺貴妃。玄宗無奈,同意賜死遺妃。然監刑的高力士和陳玄禮皆為玄宗的親信,按照玄宗旨意,利用賜死的地點(驛館僻處佛堂)和埋屍時間(黃昏以後),以另一宮女代替楊妃。楊妃則改裝,在黑夜中混入難民群,然後渡越終南山,浮漢水,下襄陽,沿長江向東,最後落腳於東方某一海濱城市,在城中作妓女,也可能是名妓而兼"假母",主持著一個很大的 妓院。 安史之亂平定後,玄宗派中使尋訪到楊妃,楊妃不願返轉長安,只交墚年定情和交中使帶回。之所以不願回長安,原因可能是玄宗年老失勢,楊看透了皇家的 富貴榮華,不願再試風險。也可能因楊氏一門在馬嵬之變中遭受慘禍而心懷 怨恨。作者簡介
陳鴻,唐代小說家,字大亮。生卒年不詳。貞元二十一年(805)進士﹐登太常第。曾任太常 博士﹑虞部員外郎﹑主客郎中等職。長慶元年(821)﹐ 太和公主遠嫁回鶻﹐他曾充赴回鶻婚禮使判官。文宗大和初﹐其人尚在。嘗自稱“少學乎史氏﹐志在編年”(《大統記序》)﹐曾以七年之力﹐撰編年史《大統記》30卷﹐今不傳。《全唐文》存其文3篇。他的傳奇小說《長恨歌傳》﹐作於憲宗元和初﹐取材於史事而加以鋪張渲染﹐寓有勸戒諷諭之意。當時白居易任盩厔縣尉﹐陳鴻與王質夫居該縣﹐三人同游﹐話及唐玄宗﹑楊貴妃事﹐白居易遂作《長恨歌》﹐而陳鴻為《長恨歌傳》。此傳先述開元時楊妃入宮﹑迄天寶末縊死於馬嵬坡的始末﹔後寫玄宗自蜀還京﹐思念不已﹐方士為之求索貴妃魂魄﹐見之於海上仙山﹐貴妃乃為言天寶十載七夕與玄宗盟誓之事。後段敘述為前此唐人詩文中所未見﹐當是不得之於民間傳聞﹔描寫也相當細緻。篇中對玄宗晚年的縱情聲色﹑政治腐敗有所暴露﹐即如楊貴妃是玄宗從其子壽王府邸取來一節亦直書不諱。篇末議論﹐則歸之於“懲尤物﹐窒亂階﹐垂於將來”。此傳與《長恨歌》相輔而行﹐流傳頗廣。北宋時樂史撰長篇傳奇《楊太真外傳》﹐曾取材於此傳。後世演為戲曲者尤多。其中以元代白樸《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雜劇及清代洪升《長生殿》傳奇最為著名。
又有舊題陳鴻所撰之《東城老父傳》﹐亦作於元和中。傳中寫開元﹑天寶時賈昌以善鬥雞為玄宗所寵愛。安祿山之亂﹐玄宗幸蜀﹐賈昌扈從不及﹐乃出家為僧。元和中尚在﹐追憶當年盛事﹐不勝今昔滄桑之感。篇中對玄宗的逸樂奢侈有所反映﹔後半部分記賈昌之言﹐將開元時政治社會狀況與當前事對比﹐寄託了對於時政的懮慮。按此篇舊題陳鴻作﹐但篇中作者自稱“陳鴻祖”﹐故當是鴻祖所撰。陳鴻祖﹐生平不詳。又﹐《新唐書‧藝文志》“子部小說家”類著錄陳鴻《開元昇平源》1卷﹐《資治通鑑考異》卷十二有《昇平源》引文。作吳兢撰﹐述姚崇藉騎射邀恩﹐向玄宗獻納為政先仁義後刑法等十條建議﹐然後奉詔為宰相之事﹐文字頗為質樸。司馬光以為是好事者依託吳兢之名所為。《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宋史‧藝文志》著錄《開元昇平源》﹐均雲吳兢撰。近人或疑此書本不題撰人名氏﹐陳鴻﹑吳兢並後來所題﹔或以為陳鴻所著。
創作經過
陳鴻字大亮,是一個“為文辭意慷慨,長於弔古,追懷往事,如不勝情”的文士。年輕時研究歷史,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登太常第。住在長安的時候,曾同白居易作朋友。在太和三年(公元829年),曾做過尚書主客郎中。在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冬十二月,他同白居易、王質夫遊玩盩厓(今作周至縣)的仙遊寺,談到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王質夫要白居易作詩。白居易作了一首《長恨歌》,既成之後,就慫恿作者寫了《長恨歌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