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孫次舟,教授,1949年前曾在中央研究院任職,在齊魯大學,金陵女大,西南聯大上課任教授。1947年後在四川大學歷史系任教授,1958年以院系調整為由調入南充師院(現西華師範大學)任教授,從而避免被打成右派,其只身前往南充師院,家眷仍留在四川大學。1974年退休回川大和家人團聚。2000年春節前病逝。1944年,古典文學專家孫次舟發表論文,指出屈原是同性戀者,當時遭到學界圍攻。其學術研究廣博,涉及歷史文學考古,在《歷史與考古》、《文學遺產》、《《歷史研究》等刊物中有不少的著作和文章。
人物簡介
孫次舟,著名的古典文學專家,教授,在一九四四年成都的詩人節(農曆五月初五瑞午節)說屈原是“弄臣”, 當時在文藝界引起軒然大波。因此孫次舟受到各路文人的反駁,而過早地從文壇消聲隱跡。解放後在四川大學南充分院任歷史教授;文革後他一直住在四川大學錚樓,過著隱居似的生活。2000年春節前病逝,頗豐的藏書全部捐給了四川大學圖書館。
人物著作
《孫次舟文稿存舊--一九三三至一九四三》收錄了孫次舟在《圖書評論》、《歷史與考古》、《人物月刊》、《金女大文科季刊》等十七種刊物上發表的二十四篇文章。“文稿”所收存的二十四篇文章,每篇都有或多或少的改動。如《新鄭銅器為戰國作物考》、《評衛聚賢著古史研究因論孔子未作春秋》這三篇在原文上進行大規模的修訂增補。從筆跡可知,這些改動均出於孫次舟之手。仔細閱讀這些批註,不難發現孫次舟的治學嚴謹。
“文稿”收進的《歷史與考古》是孫次舟個人以“濟南歷史學會”名義創辦的刊物。《歷史與考古》一九三七年二月創刊,僅發行了四回就停刊了。從殘存的“文稿”和二、三回目錄可知,除孫次舟本人外,劉銘恕是《歷史與考古》的主要的撰稿人。《歷史與考古》停刊很大可能是組稿困難,最直接的原因應該是經費問題。孫次舟是山東人,當時也剛入川不久,還只是一個中學教師,由他一個人承擔刊物的所有經費開支,能夠支撐到第四回也是不容易的事了。
孫次舟的民國版藏書、筆記本、手稿等。從這些東西是可以想到,孫次舟捐給四川大學圖書館的藏書,圖書館根本就沒有將它們按一般程式分類、編號、貼簽、蓋章、上架。在孫次舟逝世快三周年時,圖書館有關人員再也沒有心思保管這些在他們眼裡沒有任何價值的“廢書亂紙”了,就把它們統統地處理給了收荒匠。這樣我們才有可能淘得這些珍貴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