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該紀念碑變化座落於加格達奇北山上,造型為兩根豎立的鋼軌,整體為不鏽鋼製成。碑前一頭昂首前行的馬鹿玻璃鋼雕塑,高為5米。碑後為介紹鐵道兵開發建設大興安嶺歷史的圖文牆,牆高3米、寬10米、厚1.5米,正面兩側為體現鐵道兵當年奮鬥情況的玻璃鋼浮雕,中間寫著“鐵道兵開發大興安嶺紀念碑”字樣,背面為大興安嶺地委、行署鐫刻的碑文,摘要如下:“1964年遵照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的指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三、六、九師8萬官兵進軍會戰大興安嶺,至1983年,共修建鐵道792公里,橋樑124,隧道14座,為銘記他們的豐功偉績,緬懷英勇獻身的烈士,特立此碑”。建設背景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曾在1955年和1958年兩度嘗試開發大興安嶺一帶,因當地極度嚴寒而未果;1964年,政府第三次派員開發當地,最終開發成功,開發後的大興安嶺地區對中國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當中,約八萬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們合共在大興安嶺林區修建了847.26公里的鐵路、6.552公里的橋樑、10.573公里的隧道、13.529公里的涵渠、305,745平方米的房屋建築,超過300名兵員在開發過程中殉職。到了1984年元旦,鐵道兵脫離解放軍,併入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鐵道兵副司令員何輝燕開始構思留下紀念,並在同年8月向鐵道部第十三工程局(前身為鐵道兵第三師)局長李贊國和政治部主任王治忠提出構想;李、王兩人向其他部門的領導人傳達何輝燕的想法,並一致提議修建紀念碑。鐵道部第十三工程局提出修建紀念碑的方案,有關提議在1985年12月獲得大興安嶺地方領導人認同。建設紀念碑旨在紀念鐵道兵對開發大興安嶺的貢獻,並緬懷殉職兵員。
設計與修建
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的藝術家高虹和許寶忠受邀負責紀念碑的設計,他們查閱歷史資料,並親赴加格達奇視察;他們確定設計思路,認為紀念碑既要能引起大興安嶺民眾的紀念,也要成為一件藝術品、成為城市象徵。兩人為建成後的紀念碑製造模型、繪畫油畫,其設計方案獲得大興安嶺地區領導人及何輝燕贊同。紀念碑的選址訂於加格達奇北山東端的山頭,因為北山將會建成一座公園,把紀念碑建於此山能夠方便遊覽,且有助精神傳承;而這處山頭旁邊設有兩條公路,方便建碑時運輸建築材料,加上山腳下就是鐵道兵會戰的指揮部,因此擬把紀念碑建於此山頭。紀念碑主碑由瀋陽金屬工藝廠負責施工,鐵道兵兵徽、碑前麋鹿雕塑、附碑浮雕由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負責加工,紀念碑的基礎和安裝工程由鐵道部第十三工程局修理廠負責,碑文由書法家李鐸題寫,通往紀念碑的階梯和步道板由加格達奇市政園林管理處的超過60位人員義務修建。由於大興安嶺沒有出產建碑所需的花崗岩,用於建造紀念碑的石材是由長春市石材工藝廠在吉林採集,後運到加格達奇進行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