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簡介
在東北大興安嶺的首府加格達奇的北山上,有一座造形奇特的建築聳立在萬綠叢中,那是兩根放大的鋼軌,各寬1.3米,高20米,中部是一個鐵道兵兵徵,象個巨型的解不開的結,把兩根鋼軌緊緊連線,這座標誌性的建築就是“鐵道兵紀念碑”。新中國成立後,曾於1955年和1958年兩次開發大興安嶺,但由於極度嚴寒,站不住腳,都先後下馬。直到1964年才進行第三次開發。此次開發的成功,功勞應歸功於英勇的鐵道兵,他們用生命和血的代價打開了大興安嶺這座綠色寶庫的大門。據碑文記載,1964年到1983年,鐵道兵三、六、九師八萬官兵會戰大興安嶺,共修建鐵路792公里,橋樑124座,隧道14座。鐵道兵是大興安嶺開發的功臣,他們爬冰臥雪,風餐露宿,英勇開拓,頑強拼搏,克服無數難以想像的艱難困苦,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硬是把鋼鐵的軌道鋪進了千年沉寂、人跡罕至的林海雪原,使嫩林鐵路貫穿在大興安嶺山脈,一直延伸到祖國版圖最北端的城鎮——漠河。
在極端嚴寒和困苦的條件下,鐵道兵戰士付出了鮮血和生命的代價。每2公里就付出了一個戰士的生命。可以說,這是一條用生命鋪就的鋼鐵運線!鐵道兵紀念碑,不僅是對八萬鐵道兵戰士開發大興安嶺的紀念,同時也是突破高寒禁區的大興安嶺精神的具體體現,更是大興安嶺開發建設史的見證。開發建設43年來,大興安嶺累計為國家上繳木材1,2億立方米,提供利稅54,2億元,為共和國的經濟建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
1964年遵照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的指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三、六、九師8萬官兵進軍會戰大興安嶺,至1983年,共修建鐵道792公里,橋樑124,隧道14座為銘記他們的豐功偉績,緬懷英勇獻身的烈士,特立此碑。
基本概述
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行政公署所在地加格達奇區的北山生態園裡,矗立著一座銀白色的紀念碑。其建造者和碑文的作者是中共大興安嶺地區委員會、大興安嶺地區行政公署。時間:公元一九八八年七月一日。主碑的前面是一頭高為5米的玻璃鋼雕塑的馬鹿,栩栩如生,昂首欲行,給人一種撲面而來的勃勃生機。馬鹿是大興安嶺林區特有的動物種類,置於主碑前面,象徵著大興安嶺地區各族人民對鐵道兵部隊開發大興安嶺時的大力援助。
主碑整體採用不鏽鋼材料,造型獨特,兩根高20米、寬1.3米的鋼軌豎立著直指雲天,鋼軌的中部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原鐵道兵部隊的一枚徽章連線,銘記著鐵道兵開發大興安嶺的輝煌業績。附碑位於主碑之後,寬10米、高3米、厚1.5米,由花崗岩和大理石建材構成,其正面是“鐵道兵開發大興安嶺紀念碑1964一1984”的題詞,字跡蒼勁,赫然醒目,另有兩幅反映當年鐵道兵施工場面的浮雕鐫於下方;附碑的背面是1964年,遵照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的指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三、六、九師八萬官兵進軍會戰大興安嶺。廣大指戰員在舉世罕見的‘高寒禁區’爬冰臥雪,宿露餐風,英勇開拓,頑強拼搏。在林區各族人民支援下,到一九八三年底共修建鐵路七百九十二公里,橋樑一百二十四座、隧道十四座,為開發林區建設邊疆作出了重大貢獻。為銘記他們的光輝業績,緬懷英勇獻身的烈士,特立此碑。
同在這座原名為北山森林公園的生態園裡,距離鐵道兵開發大興安嶺紀念碑不遠的地方,還有一座革命烈士紀念碑,碑後就是墓地,大多埋葬的是在開發大興安嶺時犧牲的烈士,墓碑上刻著他們的名字,有的還有年齡和所在部隊幾連幾班的詳細記載;也有一些沒有名字的,成為更為令人緬懷的無字碑。
兩座紀念碑,記錄著大興安嶺的變遷,講述著加格達奇區因“鐵路”而誕生而繁榮的故事,像血液一樣灌輸進他們後人以及無數優秀中華兒女的心田。
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的三、六、九師,奉命挺進大興安嶺,歷盡艱難險阻,鋪築“萬里林海”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鋼鐵通道:特別是鐵道兵第三師的官兵,在大興安嶺持續奮戰了二十個春秋,到了1984年,又奉命脫下軍裝集體轉業:在這20年裡,鐵道兵的足跡踏遍了大興安嶺的山山水水,以自己的青春、汗水、熱血和生命,融化了這塊自古人跡罕至的凍土禁地;把國家領導人的戰略決策演繹成為現實……在貫穿於大興安嶺森林腹地的鋼鐵大道下,長眠著數百名鐵道兵戰士的英靈。
大興安嶺林區位於大興安嶺山脈的東北坡,東連綿延千里的小興安嶺,西依呼倫貝爾大草原,南達肥沃富庶的松嫩平原,北隔黑龍江與俄羅斯聯邦相望,素有“金雞之冠,天鵝之首”之美譽。林區境內山巒疊嶂,莽莽蒼蒼,被譽為“金雞冠上的綠寶石”。大興安嶺林區是我國最北、面積最大的森林資源區域,總面積為8.46萬平方公里,相當於1個奧地利或137個新加坡。林木蓄積量為5.01億立方米,占全國總蓄積量的7.8%。
主要林木既有剛勁挺拔的落葉松,也有四季常青的樟子松;既有高聳人云的山楊,也有銀姿婀娜的白樺……各種林木中的成林和過熟林比例較大,自然更新良好,是我國最大的木材寶庫之一。其中的落葉松是最好的電柱、樁木、坑木、枕木用材,樟子松則在國防建設中有著很高的實用價值。
歷史回顧
鐵道兵開發大興安嶺紀念碑是為宏揚“大興安嶺精神”而建立的,向世人展現了鐵道兵的豐功偉績。紀念碑造型為兩根豎立的鋼軌,材質為不鏽鋼,鋼軌中間是鐵道兵的軍徽,碑面朝南。碑體簡潔明快,氣勢偉岸。碑前一頭玻璃鋼雕塑的馬鹿正昂首前行。碑的北面為介紹鐵道兵開發建設大興安嶺歷史的圖文牆,正面兩側為鐵道兵當年奮鬥情況的玻璃鋼浮雕,中間寫著“鐵道兵開發大興安嶺紀念碑”字樣,牆的背面為大興安嶺地委、行署鐫刻的碑文,全文內容。1964年,鐵道兵三、六、九師遵照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的命令,修建嫩林鐵路,從黑龍江的嫩江,經大楊樹、加格達奇、林海、塔河、盤古、樟嶺、勁松、圖強、西林吉至古蓮,全長677公里,其中三師師部定在加格達奇,六、九師完成任務後於上世紀60年代末陸續撤出大興安嶺,三師繼續修建古蓮、呼中、塔韓等支線至1984年兵改工。我住進加格達奇北山賓館後,便急切地尋找鐵道兵三師原師部的位置,問了幾個服務員,沒有一個說得清楚,北山賓館依山而建,左右前面三方都是樓房,已經沒有當年的痕跡,在住宅區問了幾個老者,他們都是10年前搬來的,沒聽說這裡住過部隊。
在我的記憶中,北山賓館一帶應該是鐵三師的所在地。我繼續在居民小區尋覓,終於在一個居民樓上看到了“鐵兵街”三個字,這一發現使我欣喜若狂,我不僅堅信這裡就是鐵三師的駐地,而且這個街名使我看到加格達奇人民並沒有忘記當年的鐵道兵。
北山是加格達奇的至高點,幾乎全城都能夠看到聳立於山頂的鐵道兵紀念碑。從北山賓館後面的水泥梯路拾階而上,10分鐘便到達山頂,這裡可以鳥瞰城市全貌,山上都是茂密的樹林,一座高大的紀念碑就聳立在這蒼松翠柏中。
下午在大興安嶺地區老幹部局我見到了曾任三師機要科長的馬新未,退休前他是大興安嶺地區精神文明辦公室主任。年近8旬的馬老1978年從三師轉業到地方,經歷了大興安嶺開發的全過程。老人聽說我是三師的,立即喜眉笑眼、神采飛揚、侃侃而談,喜悅之情溢於言表。他笑著說:“現在的加格達奇很多人都是後搬來的,鐵道兵名氣大,在大興安嶺無人不知,但這些年來加格達奇變化太大了,三師的駐地也變得看不出來了。”他問我住在什麼地方,我說北山賓館,他幾乎笑出了眼淚,比劃著名說:“那就是三師的所在地啊,北山賓館東邊那棟樓,現在是檢察院辦公樓,下面的三層就是三師的機關大樓。檢察院在上面加了兩層,重新進行了裝修,所以你認不出來了。”
城鎮面貌煥然一新
大興安嶺地區建設局局長張唯東對全區城鄉建設的情況最了解,他如數家珍地介紹改革開放30年來發生的巨大變化。
大興安嶺地區是1964年鐵道兵修建嫩林鐵路以後才發展起來的一個新區,城鄉建設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經過幾個階段發展起來的。大興安嶺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從1964年大興安嶺會戰到1978年,是大興安嶺林區艱苦創業的會戰初期,當時鐵道兵修建了從嫩江到加格達奇,後來又修到漠河,為林區開發創造了條件,數萬名林業建設大軍浩浩蕩蕩開進大興安嶺,在拉開大興安嶺開發建設序幕的同時,也促進了小鎮建設的蓬勃興起。城鎮因林而興,沒有完整的規劃布局,基本處於自然發展狀態。建設者們主要從解決居住條件出發,建起了一大批土坯房、板夾泥房、“金鑲玉”、“芝麻糖”、“小閣樓”、“大火牆”等各式各樣的試驗房。這個階段的城鎮建設處於低水平發展狀態,給排水、園林綠化、燃氣、供熱等基礎設施建設都是空白,郵政、電信十分落後,全區沒有一條水泥或柏油路。
第二個階段是1978年至1998年。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改革開放的春風沐浴了大興安嶺,城鎮建設、基礎設施和居民住宅建設飛躍發展。1979年加格達奇建成了全區第一棟住宅樓,至1998年,全區累計投入資金11.78億元,建成居民住宅28267平方米,城鎮基本形成了規模。基礎設施得到改善,1980年加格達奇修建了第一條瀝青路面,此後對加格達奇、松嶺、塔河、新林、呼中、呼瑪等城鎮道路進行改造,由砂石路面改成瀝青或混凝土路面,至1998年,全區已擁有城市道路395公里,修建了自來水設施,城鎮公園等文化娛樂設施逐年增多。
隨著林區的開發建設,當初只有10餘家鄂倫春獵戶的加格達奇,如今已經有15萬人口,大興安嶺地區人口已達54萬,各級城鎮的公用事業、市政工程、園林綠化、環境衛生都有較大的發展。
第三個階段從1999年至2007年。大興安嶺地區城鄉建設進入大跨越、大建設時期。至2007年底,全區累計完成基本建設投資51.8億元,其中,用於城市基礎設施和住房建設投資達29.4億元,用於城鎮道路建設投資達2.73億元,總長574公里的加漠公路竣工通車。在“撤併自然屯、建設中心村、發展小城鎮”的發展戰略指導下,村鎮建設以推進城鎮化為中心,以中心鎮建設和示範村建設為重點,實施了加格達奇以建設生態旅遊林城,塔河以建設中心腹地重鎮,漠河以建設中國北極旅遊名城,呼瑪以建設邊境城鎮為重點的小城鎮建設。經過幾年的建設,人民的生活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碑文內容
鐵道兵紀念碑碑文內容:1964年,遵照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的指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三、六、九師8萬官兵進軍會戰大興安嶺。廣大指戰員在舉世罕見的‘高寒禁區’爬冰臥雪、宿露餐風、英勇開拓、頑強拼搏,在林區各族人民支援下,到1983年底,共修建鐵路792公里,橋樑124座,隧道14座,為開發林區,建設邊疆做出了重大貢獻。為銘記他們的光輝業績,緬懷英勇獻身的烈士,特立此碑。中共大興安嶺地區委員會,大興安嶺地區行政公署。公元一九八八年七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