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絲塘鎮

鐵絲塘鎮

鐵絲塘鎮位於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東北部。距衡陽市38公里,西北面與衡東縣石灘鄉、德圳鄉相界。鐵絲塘鎮境內揚(名)莫(開)公路縱貫南北,花(橋)大(浦)公路橫穿東西,系衡南縣邊陲之鎮,也是衡南縣人口最少的鎮。

基本信息

簡介

鐵絲塘鎮鐵絲塘鎮養殖業
鐵絲塘鎮歷史悠久,風景秀麗。鹹豐二年(公元1854年)有徐氏三兄弟遷居於鐵絲塘,同當地人們一起修青石板街道達400米,街口兩頭設城門.立石獅,新增鋪子78棟,開始設集市,由於趕集人日益增多,名聲遠揚,上至湖廣。原為望江公社,後因集鎮發展越來越大,遂改名為鐵絲塘鎮。鐵絲塘背倚楚南第一峰—一巨麓峰,相傳山頂有上沖寺,山腰有巨壁寺,山下有天壁寺,過去香火極盛,後因戰火毀壞,現僅存遺址。峰頂有四池;天池、雷池、風池、火池,其中天池遠近聞名,此池水清見底,不管晴雨,終年水位不變。境內有狗頭嶺三座佛、車王殿、花泉、溫泉等諸多風景名勝。1935年,中共湘贛特委副書記周里曾在鐵絲塘建立黨支部.領導當地人民鬧革命

鐵絲塘土地肥沃,物產豐足。品位高、儲量大又易開採的石灰石有著廣闊開發前景;出口創匯湘黃雞”聞名中外;茶油產量一直居衡南縣之最;柑桔、奈李等小水果質優價廉,名揚全市;水利設施齊全,灌溉條件優越,常年糧食產量達2000多萬公斤,有全縣“糧油之鄉”美譽。鐵絲塘鎮黨政領導帶領鐵絲塘鎮人民,知難而上,頑強拼搏,立足本地優勢,唱好“山”歌,念好“田”經,致力發展高效農業,一曲經濟騰飛的新樂章已拉開了序幕。

區位優勢

鐵絲塘鎮鐵絲塘鎮茶葉種植
鐵絲塘鎮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面傾斜,丘陵起伏,溝壑縱橫,海拔從600米漸降至400米左右,從北至南,有“九嶺十窪”之稱。氣候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最高氣溫(7月)38度,最低氣溫(1月)-12度,平均氣溫為13度。歷年來平均降雨量為649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占49~50%。地形複雜,小氣候表現明顯。地表屬洛河水系,南部與衡陽縣分界處的南澗河同中部發源於曹家窪的白龍河都從西北流向東南出境匯入衡陽縣境內的洛河,地徑流補給少,小支流有東楊村河,多乾涸。微地貌呈碟窪形態,局部窪地、河谷地方可打大口井、機井,但水量不大,屬地下水貧困區,尤北部人畜吃水更為困難、礦藏主要有煤和礦泉。煤屬水煙煤,歸義馬煤田,境內儲量預計8000萬噸,主要分布在北部東坡頭,楊大池、馬溝、宋溝、陶村等村地帶,深120~500米左右,礦層厚度2-27米不等。礦泉水在東鐵絲塘村東北部,質甚佳。

鐵絲塘鎮土壤多為紅粘土,適合多種作物生長,雖保水保肥能力較強,但通透性差,耕性不良,適耕期短,土地較集中連片。耕地總面積41460畝(2764公頃),人均2.38畝。有楊大池、馬溝、謝大池小型三類水庫3個,庫容85萬立方米,東鐵絲塘水塘1個,深水機井13眼,機電排灌站2處,機電配套164千瓦,擁有排灌機械119台,農用水泵247台,噴灌機械45套。有效灌溉面積4725畝(315公頃),其中節水灌溉面積4300畝(287公頃),以1999年興建的果天路南側1500畝糧食自給工程節水灌溉項目發揮作用最好。15年來完成小流域治理37595畝(2506公頃),坡耕地改造10165畝(678公頃)。

鄉鎮建設

鐵絲塘鎮鐵絲塘鎮基礎設施建設
鐵絲塘鎮注重農業結構調整。面對西部大開發和中國加入WTO的歷史機遇,鐵絲塘鎮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農民增收為目標,響亮地提出了“一點、兩面、五帶”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思路,形成了甜橙龍眼沼蝦仔豬波爾山羊野山雞麻竹等基地。初步構建了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的產業化發展之路。鐵絲塘鎮重視工業發展。思路是發展的先導,立足縣委、縣政府“一年四季抓工業,關健時候抓農業”的發展思路,鐵絲塘鎮黨委、政府一班人求真務實,解放思想,將工業作為整個經濟發展的命脈,確立了工業經濟的主導地位,並從企業改制入手,立足境內資源,全方位招商引資。鐵絲塘煤礦、張岩溝煤礦、高吉水電站等企業通過“賣、破、租、關、讓、送”等措施,成功進行了轉制,實現了“兩個百分之百”的轉變,盤活了企業資產,增強了企業活力。改善環境,狠抓招商引資。招商引資是實現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在鐵絲塘鎮地理位置處於劣勢的情況下,鐵絲塘鎮以改變交通狀況、改善通訊等基礎設施入手,全面硬化鐵絲塘至喻寺,鐵絲塘至清江共6.5公里的水泥路面;投資100餘萬元興建移動通訊基地,努力打造招商引資環境。思想上牢固樹立“親商意識”、以情招商、以誠招商、以商招商,竭誠為投資商提供最優惠的政策,最優質的服務,最寬鬆的環境。2008年,衡陽龍城玻璃有限公司、永爐鑄件廠等企業已相繼落戶鐵絲塘鎮。這些新引進的企業可解決1000餘人的剩餘勞動力,有效地拉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為鐵絲塘鎮工業經濟的發展注入了強勁的活力。鐵絲塘鎮已有非公有制企業372個,工業企業總產值達1410萬元,增加值580萬元。

鐵絲塘鎮精神文明建設取碩果。鐵絲塘鎮認真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精神文明建設納入政府工作的總體規劃。1998年,鐵絲塘鎮獲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1999年,鎮機關被評為縣級文明單位,鎮團委獲省五四紅旗團委稱號,鐵絲塘鎮創建成青年文明號5個,“黨建工作先進鎮”年年都是,農村“三戶”評選率達90%。以創建安全文明小區,綜治模範村為載體,積極鞏固市綜治模範鎮成果,社會治安秩序良好,人心穩定。社會事業全面發展。鐵絲塘鎮文化底蘊深厚,以石牌坊為首的48座地主莊園享譽省內外,石牌坊陳列館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鎮黨委、政府先後編篆出版了《鐵絲塘鄉名人錄》《鐵絲塘鎮地方志》等書籍,這在全縣尚屬首例。全面推行素質教育,教育教學質量一年一個台階,科教興鎮的戰略目標一步步邁進。衛生事業蓬勃發展,成功推行衛生一體化管理,人民民眾的衛生保健意識逐步提高。認真貫徹落實“少生、優生”的計畫生育基本國策,促進了人口、資源、社會的協調發展,實行計畫生育以來鐵絲塘鎮總計少出生人口2.5萬人,計畫生育率保持在90%以上。

農業發展

鐵絲塘鎮鐵絲塘鎮農業建設
鐵絲塘鎮是衡陽市有名的優質仔豬生產和外銷基地鄉鎮。當地民眾有從事家庭圈養仔豬的傳統,養豬已成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一大特色,通過聯網,每年外銷仔豬8萬多頭;優質仔豬銷往雲南貴州廣西內蒙古自治區;還遠山涉水空運到了越南緬甸。市場調節生產的槓桿,鐵絲塘鎮為了讓優質仔豬產業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從2000年開始大力實施外三元優質仔豬換代工程,通過政策宣傳、技術培訓、協會服務、市場代銷等方式,確保換代工程推廣,收到了很好的經濟效益,以協會加農戶連市場的仔豬產業迅速壯大,已經成為農民增收的一大保證。

湘南優質龍眼基地也落戶鐵絲塘,該基地有苗圃100多畝,現已定果苗500畝。主要有石硤、水流充足、酸甜適中、營養豐富。基地在年外銷種苗15萬株以上,業務發展到湘、滇、黔、渝各省市,以優質的服務和優良的品種取信於人民,贏得市場,果品供不應求,銷路旺盛,發展勢頭良好。衡陽市綠豐果苗有限公司是鐵絲塘鎮的公司型種植型企業,是衡陽市大型的優質果苗基地。該公司主要以名、優、特、新、稀有品種的引進、試驗、示範、推廣為目的,本著人無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精的企業理念,推出了香梨脆紅李金太陽杏無核王子葡萄等優質品種,在華南三省遠近聞名。

鐵絲塘鎮優質龍眼基地和衡陽市綠豐果苗有限公司是實行業主經營的典範,在土地依法有償自願流轉上做了許多探索,起到了示範和帶頭作用。鐵絲塘鎮的種養殖業歷史悠久,除了優質仔豬、龍眼、苗圃作為主要項目外,種植業上還大力推廣藥用黃姜食用麻竹米邦塔仙人掌銀杏、淺泥藕的成片種植,並初具規模;在狀殖業上還著重推廣了波爾山羊、櫻桃鴨、皮卡獺兔、肉鴿、特包水產養殖等,廣大民眾看到了產業結構調整的希望,嘗到了科技致富的甜頭,在希望的田野上,腳踏青山勤勞致富的路子越來越寬,步子越來越堅實,生活也越來越富裕。經濟也長足發展,為各項社會事業的進步提供了可靠保證。

特色產業

鐵絲塘鎮鐵絲塘鎮竹林
鐵絲塘鎮是市、縣兩級林竹基地鎮,屬淺丘區,海拔900米以下,竹類資源豐富。鐵絲塘鎮現有竹林面積12萬畝,四旁造竹8000畝,森林覆蓋率45.3%。竹類主要品種有:慈竹西風竹硬頭黃楠竹綿竹苦竹水竹斑竹等十餘種。年產原竹5萬餘噸,產值達2000多萬元。竹類加工企業產值達5000萬元。僅此兩項,2007年農民人平毛收入比2006年增加500元。

2003年以前,鐵絲塘鎮竹產業發展,相對比較緩慢,2002年鐵絲塘鎮有林竹面積15萬畝,其中竹林面積8.5萬畝。從2002年開始通過荒山造林、退耕還林、低產林改造等辦法。到2006年使鐵絲塘鎮竹林面積增加到10.5萬畝,產量近5萬噸。受市場交通運輸條件比較差的影響,產值只能達到1500萬元左右。竹產品主要以竹片和少量竹編為主。銷售上主要供應鐵絲塘紙廠、鐵絲塘鎮104家半機械化土紙廠和300多家手工土紙廠生產所需的原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