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生溢

鍾生溢

鍾生溢(1915—1980)江西省興國縣人。一九三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一九三一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騎兵營特派員,晉察冀軍區騎兵團政治處副主任,第四軍分區五團政治處主任,第四軍分區二十二團政治委員等,解放戰爭時期,任晉綏軍區獨立第三旅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第一野戰軍三軍八師副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師政治委員,青海省軍區副政治委員、第二政治委員,河南省軍區副政治委員,湖北省軍區副政治委員。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鍾生溢 鍾生溢

鍾生溢(1915~1980.3.13)男,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埠頭鄉垓上村人。他家世代務農,生活貧困。青少年時受革命思想影響,立志報國。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紅四軍第二縱隊副排長,紅一軍團第二師六團政治處青年幹事、第五團特派員。參加了中央蘇區一至五次反“圍剿”戰爭。在第四次反“圍剿”的一次戰鬥中,他和戰友們英勇作戰,一舉殲敵300多人,受到通令嘉獎。1934年10月,隨中央主力紅軍長征。在衝破敵人四道封鎖線到達黔南時,鍾生溢帶領突擊隊員,不怕犧牲,冒著槍林彈雨三渡烏江。1935年元旦,是渡江戰鬥第一天。事前,前衛團長耿飈化裝到江邊進行偵察,見江面約半里之寬,水深流急,驚濤拍岸,岸壁陡峭,難於攀援。只有一個小小的渡口。渡船扣在對岸,岸上敵人配有連嗩、排嗩,離江面百餘米的半山腰,敵人築有密密麻麻的工事,山上有敵人預備隊。先頭部隊進行火力偵察,發現敵人火力很猛。只有渡口上游500米處免強可以攀登,而敵人不太注意,前衛團決定,佯攻渡口,主攻渡口上游。元月2日上午9時,佯攻開始,敵人慌忙進入工事,不斷向南岸射擊。主攻方面,前衛團挑選了8名勇士,鍾生溢也被挑選在其中,他和7名勇士跳入冷得刺骨的江水中,奮力游到對岸,但水流湍急,未能拉過用於架橋的粗繩,後續部隊不能及時過去,只好返回;當天晚上,前衛團決定第二次渡江,鍾生溢又主動請纓,和團部賴參謀具體負責這次行動。鍾生溢等8人渡江前每人喝了少許白酒暖身子,晚上8點開始渡江。夜色朦朧,江水刺骨,8人咬緊牙關奮力游過江後,一邊同敵人戰鬥,一邊將一條木船拖回,順利完成任務;第三次強渡,鍾生溢與曾保棠營長帶領三連先行渡江,他的竹筏沖在最前頭,不幸掛彩,但仍指揮戰士勇猛前進,沖向岸後直搗敵軍江防司令部,受到上級表彰。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八路軍一一五師騎兵營特派員、晉察冀軍區騎兵團政治處副主任、第四軍分區二十二團政治委員,晉綏軍區第二十七團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晉綏軍區獨立第三旅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第一野戰軍三軍八師副政治委員。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師政治委員,青海省軍區副政治委員、第二政治委員,河南省軍區副政治委員,湖北省軍區副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是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1980年3月13日在上海病逝,葬於武漢市九峰山革命公墓,享年65歲。

革命生涯

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軍第二縱隊副排長,紅一軍團第二師六團政治處青年幹事、五團特派員,參加了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戰爭和二萬五千里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騎兵營特派員,晉察冀軍區騎兵團政治處副主任,第四軍分區五團政治處主任、二十二團政委,晉綏軍區第二十七團政委。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綏軍區獨立第三旅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第一野戰軍三軍八師副政委。

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師政委,青海省軍區副政委,第二政委、河南省軍區副政委,湖北省軍區副政委。是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榮獲八一勳章、獨立自由勳章和解放勳章。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1980年3月13日,鍾生溢將軍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5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