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鍾

大沽鍾

說起這口大鐘就不能不說下它的所在地的歷史,因為這是和它息息相關的一段往事,一段夾帶著一百年前的苦澀一幕。由一口大鐘的陳述——從天津被掠走再輾轉回歸——而拉開。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大沽口一役,有浴血戰鬥的慘烈,也有侵略者的得意:大沽鐘被英國人當作戰利品運到了英國。對中華民族來講,這是銘心刻骨的痛。在英國求學的林濤得知了大沽鍾坎坷的經歷,以其血脈人文鑄就的拳拳之心,開始了爭取大鐘重新踏上津沽大地的艱辛征程。

(圖)大沽鍾大沽鍾
2005年7月20日,離開中國105年的大沽鐵鐘經歷千辛萬苦,終於從英國朴茨茅斯市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這口古鐘反映了19世紀末中國工業化初始階段鑄鐵技術乃至製造業的水平。
這個原本掛在天津塘沽大口炮台上的大沽鍾是在1900年八國聯軍攻打北京時被英國海軍掠奪,之後被運返英國的,一直掛在英國南部海港城市朴茨茅斯的維多利亞公園裡。經過塘沽區和中英有關部門及各界友好人士的共同努力,在2005年6月初大沽鐘的回歸就獲得了中國文物管理部門和朴茨茅斯市議會的批准。

簡介

古鐘鑄造於清朝光緒十年(1884年),曾被懸掛在大沽口北炮台(俗稱“石頭縫炮台”),高65厘米,直徑58.5厘米,重105公斤。銘文中有“海口大沽”、“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皇圖鞏固”等字。 據史料記載,這口鐵鐘是英國人在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時,攻陷天津塘沽大沽口炮台後,作為戰利品被掠奪到英國,後在出征海軍士兵較多的朴茨茅斯市收藏。

大沽鐵鐘口徑585毫米,鐘體高度650毫米,鍾鈕蒲牢殘缺,重量105公斤。鐵質精好,鐘聲響亮,造型美觀,鑄造工藝高超。鐘體自上而下:鐘頂正中有“天眼”洞孔,其周向殘留雙吻雙爪六點支撐蒲牢鍾鈕斷裂痕跡,並環以蓮花瓣浮雕;鍾肩為弧弦紋構成的“上帶”,並留有4個鑄芯洞吼;鐘體外壁上段分為“八宮”(八方),每“宮”(方)銘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鍾銘,其中,“風調”與“雨順”,“國泰”與“民安”分別呈對角線布局;中帶為一道弧弦紋;下宮亦分八宮(方),鍾款銘文在下一宮,鐫鑄“大清光緒十年立海口大沽樂威毅公祠”,下二宮銘文:“皇圖鞏固保定府練軍官兵仝人公立”,下三宮至下七宮無銘文,下八宮異形浮雕紋飾;下帶為弧弦紋;鍾裙鑄有“八卦”;鐘口為八波(曲)荷葉邊。

歷史背景

(圖)英國維多利亞公園曾懸掛大沽鐵鐘的中國式石亭英國維多利亞公園曾懸掛大沽鐵鐘的
中國式石亭

清鹹豐九年(1859年)樂善隨調僧格林沁天津營,防守大沽炮台,升為直隸提督。6月,英法聯軍進犯大沽口,樂善扼守陣地,英勇作戰,猛烈轟擊敵艦,擊退進犯之敵。翌年8月,英法聯軍再犯大沽口,樂善率官兵固守西北炮台,萬餘英法軍隊急攻。憎格林沁自知難守,傳檄樂善暫退。樂善對來使說,請速回報親王,“炮台存,樂善生;炮台亡,樂善死”。頃刻,炮台彈藥庫被擊中,樂善等“自卯時至午時,奮力抵禦三時之久”,後炮台陷落,樂善殉國。樂善殉國後,被清廷溢“威毅”,人稱“樂威毅公”。《清史稿·列傳二百八十一·忠義八》是這樣記載的:“(鹹豐)十年夏,(英法聯軍)艦隊復集天津大沽口,提督樂善奉命駐兵大沽,至則以關防交僧格林沁,令所部原留者聽,得千餘人,誓死守。六月,敵兵自北塘登岸,七月一日,自石縫炮台擊敗之。相持一日,無後援。火藥局火起,兵多傷死。樂善知不可守,遂投河死。從死者副將,守備各一,失其名。樂善謚威毅。”

1900年6月17日凌晨,八國聯軍九艘軍艦攻打大沽口炮台,大沽守軍頑強抵抗,但不幸失守。英軍占領北炮台後,把上面鑄有銘文的一口鐵鐘運到英國“奧蘭多”號船上,掠回英國。1902年,朴茨茅斯市的維多利亞公園,專門建起了一座中式石亭,把大沽鐵鐘懸掛在亭子裡,以紀念在大沽戰役和攻打北京戰死的英國侵略軍的士兵。它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和西方經濟大蕭條,上世紀60年代的社會動盪,曲折迷離。 風雲變幻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口鐵鐘被埋在維多利亞公園地下,1947年,朴茨茅斯市市立學院的大學生諾爾曼在維多利亞公園勤工儉學,施肥挖溝時發現了它。 戰後人們忙於恢復和重建,鐵鐘一時不知所在。

上世紀60年代,朴茨茅斯市一家晚報兩名記者找尋鐵鐘的下落,後來在維多利亞公園的角落裡找到。“五月風暴” 期間,大沽鐵鐘又被從維多利亞公園亭子挪開,後被放回,2000年前後人們又不知所在。有事實表明,當地有人打過偷竊和毀壞的主意。這時,朴茨茅斯市維多利亞藝術中心主任馬可.劉易斯開始尋找鐵鐘,直到2003年6月,在維多利亞公園的暖房裡找到,移放到維多利亞藝術中心,供人們參觀,直至這口鐵鐘返回中國。隨著時代的變遷,大沽鐵鐘在朴茨茅斯市留下一段段故事。

大事記

(圖)大沽鍾大沽鍾
1993年,朴茨茅斯市就有正直之士投書報章,提出大沽鐵鐘不是和平正義的標誌,應當歸還給真正的主人中國。
2003年,馬可.劉易斯與在當地社區無線電廣播電台擔任播音的曾在天津學習、生活的留學生范輝相識,請她和中國同學幫助翻譯大沽鐵鐘的銘文,馬可·劉易斯鄭重地對范輝說,這口鐵鐘應該送還中國。1860年,馬可的先祖曾經參加英法聯軍攻打大沽口炮台的侵略之戰,身負重傷,這支軍隊進攻北京,火燒圓明園,鑄下人類文明的恥辱。100多年後,又是年青的馬可主動提出,應把英國侵略的鐵證歸還給中國,歷史的時空就這樣交錯在一起。
2003年秋天,范輝與北京古鐘研究所副研究員夏明明通過網際網路取得了聯繫,把她了解的情況告訴了夏明明。夏明明隨即通知塘沽區文化局。塘沽區委書記劉長喜聞訊,湧起陣陣欣喜。分管文化的區委副書記榮新海給范輝發出電子郵件,歸還一個世紀的見證。
(圖)大沽鍾大沽鍾 歷史風貌
2004年1月,范輝回信。直到當年9月,歸還鐵鐘進程沒有進展。范輝熱情牽線搭橋,介紹塘沽區與全英華人聯合會副主席、朴茨茅斯市華人協會主席葉錦洪建立聯繫,得到充滿正義之心的葉錦洪堅定的支持。葉錦洪約見朴市市長和議會的多數議員,他告訴塘沽區,有把握將歸還鐵鐘一事提交朴茨茅斯市議會審議、表決,最終獲得通過。因為朴市官員、多數議員,許多居民,長期居住和生活的華人尊重歷史文化遺產,都贊成把鐵鐘歸還中國。
2004年11月,查閱、搜尋有關大沽鐵鐘大量信息資料的榮新海應約踏訪朴茨茅斯市,會見市長傑森·法札卡里和政府文化官員特里·霍爾,他們均表示,為了中英友好,願意把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鐵鐘歸還,但鑒於鐵鐘已列入英國文化遺產的二級目錄,還要等待英國國家文物與遺產委員會的意見。榮新海說,鐵鐘放在英國,英國人恥辱,中國人恥辱。歸還中國,則體現正義、善良和尊嚴。
(圖)大沽鍾大沽鍾回歸後核對銘文
之後,塘沽區與朴茨茅斯市開始認真細緻的報批過程。塘沽區政府承諾將歸還的飽經滄桑的鐵鐘陳列在新建的塘沽區博物館,並製作一件鐵鐘的複製品贈送給朴茨茅斯市人民。塘沽區與葉錦洪來往的電子信函達到近10萬字。
2007年5月,葉錦洪率華人代表團第一次登上久經磨難的大沽口炮台,感慨萬分,他認為,為大沽鐵鐘的歸還竭力奔波,身為華人,義不容辭,我們不能改變以往的歷史,但卻可為生活的世界創造和平、友好的未來。25日晚,葉錦洪離開塘沽區的路上,知道英國國家文物與遺產委員會批准大沽鐵鐘歸還中國的訊息,全車的華人禁不住歡呼雀躍。
2005年6月初,朴茨茅斯市議會通過辯論表決,也同意大沽鐵鐘歸還中國。13日,塘沽區區長張家星以及榮新海率領塘沽區代表團訪問英國,於當地時間下午4點,在朴茨茅斯市博物館舉行大沽鐵鐘回歸交接儀式。朴市市長羅賓·斯巴哈特莊重地把大沽鐵鐘交給中方。儀式結束了,在場的人們久久不肯離去,紛紛與大沽鐵鐘合影留念。

意義及思考

(圖)海外流失文物海外流失文物

1901年,由於屈辱的《辛丑條約》,大沽口炮台全部拆毀,幾乎沒留下一件完整的文物,大沽鐵鐘的歸來,彌補了歷史的空缺;105年,漫長的回歸,成為中英兩國關係史上一個歷史的明證,引起人們對久遠的記憶。
據統計,僅在47個國家的200多個博物館中,就有中國文物精品不下百萬件。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橫遭侵略凌辱的近代以來被巧取豪奪走的。 對於流失海外文物難回歸問題,雖然國際公約規定被掠奪的文物應歸還原屬國,但一些西方國家——同時也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幾個國家,直到2009年仍然未在這些公約上籤字。實際上,公約對這些國家是沒有法律效力的。 另外,出於某些原因,這些國家博物館主觀上並不希望歸還其收藏的中國流失文物,甚至對參觀、拍照都嚴格限制,使得政府出面交涉異常困難。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會把流失文物定義為,1840年鴉片戰爭後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100餘年間,因戰爭、盜掘、盜鑿等不道德的和非法途徑而流失海外的文物。

雖然大沽鐵鐘並不是第一件通過政府間協商“回歸”的流失文物,但需要說明的是,那些通過政府交涉被迫回的文物,幾乎全部是近年來通過偷盜和走私而流失出去的,往往是在國外進入拍賣程式的時候被我國有關部門或個人發現,根據相關國際公約規定,通過政府間的交涉使流失的文物回到國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