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用錯金工藝(錯金工藝指在器物表面刻出溝槽,以同樣寬度的金線、金絲、金片等按紋樣鑲嵌其中隨後磨光表面的工藝)在鑄器表面製作的銘文。
參考:青銅尊盤
錯金銘文是指用錯金技術在金屬鑄器,如鼎,鍾等上以或突起或凹陷的形式鑄造或刻制的文字。
指用錯金工藝(錯金工藝指在器物表面刻出溝槽,以同樣寬度的金線、金絲、金片等按紋樣鑲嵌其中隨後磨光表面的工藝)在鑄器表面製作的銘文。
參考:青銅尊盤
錯金銘文虎符節是廣州西漢南越王陵出土的文物。製作於西漢,長19厘米、高11.6厘米,厚1.2厘米。
錯金銘文銅虎節,長19cm,高11.6cm,厚1.2cm。1983年出土,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收藏。
簡介錯金是指一種金屬絲鑲嵌的工藝,用金銀絲在器物的表面上鑲嵌成花紋或文字。在《西京雜記》卷一和《後漢書·輿服志》有記載。
簡介 製作工藝青銅器銘文習稱金文,有鑄銘與刻銘兩種。戰國以前多鑄銘,戰國時期有較多的刻銘。這些銘文不僅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而且由於銘文的字型、布局、內容隨著時代發展而發...
青銅器銘文簡介 商代晚期銘文 西周中期金文 西周晚期金文 春秋早期金文吳越的王者所作劍是當時的極品,是我國兵器史上最珍貴的文物之一。越王“亓北古”,馬承源先生以為即越王句踐之孫越王盲姑“不壽”,“亓北古”古音與“盲姑”相近。
被“錯金錯銀”工藝裝飾過的器物表面,金銀與青銅呈現出不同的光澤,彼此之間相映相托,將圖案與銘文襯托得格外華美典雅,色彩對比、紋飾線條更加鮮明,藝術形象更為生動。
工藝介紹 消失原因春秋早期因接近西周,故此時期列國金文皆不同程度的保留有西周晚期金文的一些特徵,體現在文字結構及書體上。
1968年於河北省滿城縣陵山出土。高26厘米,足徑9.7厘米。器型似豆形,蓋肖博山,通體錯金。座把呈透雕三龍出水狀,龍首頂托爐盤。爐盤裝飾以錯金流雲紋。...
文物簡介 工藝變化 錯金錯銀 文物點評 文物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