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糧

古意錢糧

舊時徵收田賦時,既征糧食,又征銀錢,總稱錢糧。唐德宗用楊炎“兩稅法”,改變只徵實物(粟帛)的辦法,規定錢糧並征,以後就把田賦叫作錢糧。宋、元、明、清各代,或折征銀錢,或徵收糧食,但一直沿用錢糧的名稱。”《明熹宗實錄》卷四十二:“天啟三年十二月(初七)壬辰,督理軍務大學士孫承宗言:‘伏乞皇上敕該部分部兩鎮汛地,酌給登鎮(沈有容)兵丁,敕登萊撫臣(袁可立)用心料理,仍令節制兩鎮,凡一應兵馬錢糧、徵收調遣、防剿功罪盡歸經理。’”清顧炎武《日知錄·以錢為賦》:“今之言賦,必曰錢糧。”清代地方官員聘用專管田賦收解的幕客,俗稱錢糧師爺。

今意錢糧

拼音:qianliang。山東濰坊、淄博地區方言。對祭拜親人亡靈所用的黃紙的稱謂。將錢糧紙(黃紙)摺疊成元寶形狀,或者鏇轉為蓮花摸樣,在墳前燃燒祭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