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來源
![針大伏](/img/1/df4/nBnauM3XxgDMxUjM4cDM3MzN3ITM2QzNxkjMwADMwAzMxAzL3AzL3I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中國傳統醫學著作《黃帝內經》中提到的“春夏養陽”、“不治已病治未病”、“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等,即是“針大伏”理論基礎。針灸具有扶正祛邪、調和陰陽、疏通經脈的作用。三伏天是一年當中氣溫最高的時期,祖國醫學主張“天人合一”,所以,人體內的陽氣也會隨著時令而上升,陽氣旺,則氣血充、經脈通,穴位的敏感性增強,選擇相應的穴位進行針灸治療,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治療效果。
“針大伏”,通俗地講就是在“三伏天”用針灸(包括針刺、艾灸、火罐等)的方法治療冬季容易發生、易復發的疾病,以求冬天不再發作或減輕發作,屬於冬病夏治的範疇。
實際套用
“針大伏”在江南地區流行久矣。每年的七八月份,無錫市中醫醫院的針灸科必定是人滿為患,擠滿了前來針灸治療的患者。
隨著夏季的到來,除了冬病夏治的市民前來“針大伏”,更有因為熬夜觀看世界盃的年輕人,希望通過針灸減輕頸椎腰椎的痛苦。同時這也讓中醫院針灸科的接待患者人數直線上升。專家提醒市民,夏季陽氣旺盛,起居要有規律,保持精神飽滿,心情舒暢的狀態。熬夜看球的市民可根據自己的情況,在飲食上加以調理,避免過度勞累、過熱及貪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