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稱
金環寶螺學名: Cypraea annulus

年代: 1758
命名: Linnaeus
貝類動物:腹足綱、寶螺超科、寶螺科
外形特徵
金環寶螺貝殼9-50mm,殼近橢圓形。殼表光滑,前端寬,後端窄,白色或淡灰綠具一圈橙黃色環紋,側面及腹面為白色。殼口的齒列稍粗,齒溝稍長。表面鍍有一層琺瑯質,極光滑或

具有突起,富有光澤。體螺層長大,殼口狹長,在殼體背面的中央線上呈縫狀,共長度幾乎等於殼長。兩唇很厚向內卷,唇緣厚,邊緣具齒紋,無厴。成年個體的螺旋部極小,一般埋於體螺層中,吻和水管都比較短。外套膜和足都十分發達,一般具有外觸角。生活時外套膜伸展將貝殼包被起來。寶貝的身體可以全部縮入殼內。[1]背部有金黃色環,數量很多,各地的形狀也略有差異,中國台灣島北部產的顏色較為飽和,澎湖產的尺寸最大,超過3cm的比比皆是,而且特色是腹部稍微凹陷,南部產的尺寸最小,甚至小於1cm,而綠島產的較為厚實。
分布範圍
分布印度-太平洋海域,從非洲東南部到夏威夷,加拉巴哥。中國台灣東沙島,南沙太平島,花蓮石梯坪,蘭嶼,台北縣貢寮鄉蚊子坑,龜山島,花東海岸,澎湖大倉島,澎湖東部海域,澎湖北部海域,澎湖內海海域,屏東縣恆春半島,台北縣鼻頭角至宜蘭縣大溪,綠島。

習性環境
生活在熱帶、亞帶淺海中,常在潮間帶低潮線附近岩礁質的海底棲息,潮水退後,多隱人礁石塊的下面、珊瑚礁的空隙間和洞穴內,行動緩慢,怕強光,白天蟄伏在珊瑚洞穴或岩石下面,黎明或黃昏時外出覓食,是肉食性的種類。它們用齒舌捕食海綿、有孔蟲、藻類、珊瑚動物和小的甲殼類動物。
生長繁殖
雌雄異體,產卵季節多在3-7月,卵一般產在珊瑚洞穴,空貝殼及陰暗的地方。母貝產卵後並不離開卵群,仍臥伏在卵群上面刻意保護,直到孵化為止。
產地
東北角、墾丁、澎湖棲地: 珊瑚礁、岩石
尺寸: 2~3 cm
深度: 淺
台灣貝類(二)
台灣貝類近600多種,台灣北岸及東岸的岩礁地型,離島由火山岩形成的蘭嶼,玄武岩所形成的澎湖群島貝類動物,這些岩岸潮間帶的貝類,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因為潮間帶介於漲潮和退潮之間所海水淹沒的地帶。 |